第186章 锦池只恐散鸳鸯

纪绪他把涮好的肉大都给了暮羽,他自己吃的很少。

不知,他是不舍得吃,还是因为东坡先生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其实都不尽然,他是在践行中华文明的一种餐桌文化---敬老爱幼。

纪绪的父亲常年在外,教育子女的重任就落在母亲的身上。

来京城之前,母亲告诉他说:“一个人能不能与之交往,从他踏入酒桌的第一步,就知道了;一个人有多大的情怀,从他落座的第一句话,便明白了。”

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父母在吃饭的时候说教孩子;但真正的教养,却又在饭桌上。一个人餐桌上的行为,就是他素养的底色。

父母在吃饭时的交谈,对提高孩子的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虽是简简单单的一餐饭:父母在品味人生,孩子在品味父母。一顿饭的功夫,体现的却是一双父母的软实力。

同样之理,纪绪把这种餐桌文化用在教育自己学生的身上。

【一】《原道》韩愈.散文

韩愈云:

“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杰克逊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先生,难道就因为回回人和汉人智慧、聪明就能领导世界?”

纪绪说:“当然不是,主要是这两个族群都注重文化,蓝帽回回即便是在流亡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渴求。”

“先生认为,世界会大同么?”

“当然会!如果世界不统一,人类便会走向灭亡。”

杰克逊好奇心起,“若真有那么一天,世界大同了,先生希望谁来统领这个世界?”

“这,还真不曾想过,”纪绪笑了笑,“不过,蓝帽回回性格比较刚硬,他们管理世界一定会很严苛;而我们汉人,性格比较柔和----对于事情,总是差不多就行了。但是,我们的‘差不多’可不是随意,它体现了我们文化的包容。”

“包容?”杰克逊问道。

纪绪说:“汉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区域文化融合的结果,其本身,就体现了包容性。

秦汉时期,‘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种文化的包容特性就愈加彰显。从先秦时起,汉文化虽然强调‘华夷之辨’,但华夷界限,从来都是重文化而轻血统。

当代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大师许衡先生曾经说:‘入夷则夷,入夏则夏。’

其核心的意思是,无论是白色目人,还是黑色目人,只要踏上了华夏这片土地,延用华夏文明,就是中华之子。

友乾也在一旁帮腔说:“就像你杰克逊,虽然长的是黄头发,样子有些难看……”

“谁难看了?”杰克逊不悦地怼了一句。

“你别急呀~”友乾接着说,“我的意思是,外貌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的做法,你内心的感受-----感受不到,或者感受错了,恐怕就会‘锦池只恐散鸳鸯’了……”

“你打什么岔呀!”杰克逊不悦道,“你不见,我在跟先生学文化吗?”

纪绪笑了笑,说:“汉人的这种重文化、轻种族的观点,对后世将影响甚大。因为,它为各族群间的融合,以及吸收外来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

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佛教的汉化,都是汉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就像我这个南方的汉人,却有着与北方蒙古人同样的复趾,这就说明我们汉人族群是由南北两大起源不同的集群构成的;这也进一步表明,汉民族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像我们这样一个民族,比起你们西方来讲,感觉如何?”

杰克逊说:“这哪能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纪绪道:“重文化轻血统,同样是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这蓝帽回回,会不会用他们的思想影响你们?”杰克逊说,“反正我们大秦地界上的各个国家,早已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了。”

纪绪道:“蓝帽回回不是不想用他们的思想来影响东方世界。

唐朝时期,一位聂斯脱利派的传教士阿罗本[Alopen]从波斯来到长安传教,聂斯脱利派属于一个被基督正统派视为异端的教派。但在中国,它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礼遇,并由朝廷出钱在长安给他建了一所寺院,称‘波斯寺’,后改称‘大秦寺’。

当时有人称这些蓝帽回回为‘术忽’,也就是瞎忽悠,因为他们总想改变我们的思想。我们汉人的思想,岂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崇拜是盘古女娲等诸神,在百姓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是那些传教士难以撼动的。

自唐宋以来,有30多万的蓝帽回回来到华夏大地。非但没改变汉人的思想,他们却销声匿迹了。”

杰克逊惊奇地问:“让你们给杀了?”

纪绪道:“你这人,兽性不改!灭绝人家种族的事,只有你们西方人才干得出来,我们汉人,从来不做这种缺德之事。”

“那,那么多的蓝帽回回都哪去了?”

“都被汉文化同化掉了呀!”

“噢~”杰克逊频频点头,“看来,用不了几年,我也就变成汉人了。”

纪绪笑道:“你说的是汉语,用的是汉字,又想找一汉人做媳妇……其实,你现在就是一个汉人了。”

“是么!”杰克逊异常高兴。

【二】《报任安书》司马迁.散文

司马迁曰: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纪绪说:“汉文化得以一脉相承,传之久远,还得益于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汉字。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不断发展,一直使用并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字。”

杰克逊感叹道:“就是太难学,一个字,有那么多的意思。”

纪绪笑说:“这正是汉字的奥妙之处。”

杰克逊懊恼道:“可是,更神奇的是,一大堆的字,却只代表一个意思。”

友乾问:“有这样的字吗?”

“怎没有,”杰克逊说,“就说这个‘我’字:男子美称---卑人;自谦可说---愚;读书人自称---小生;老男人自称---老朽;老妇人自称---老身;英雄自矜---爷;女侠谦逊---老娘;小媳妇称---奴家;小姐姐称---小女子;小老婆称---贱妾;老和尚要称---老衲;老道士要称---贫道;皇上用---朕;皇后用---本宫;文官自称---微臣;武官自称---末将;对上称---在下;对下称---本座;百姓自称---鄙人、小可……而我们呢,称呼自己就那么一根杠---‘I’[我]。”

大家都笑。

友乾就说:“所以说,你们一根筋么!”

“看到了吧,有才、青云,”纪绪说道,“他们的文字多么地贫瘠,以后呀,可不要再跟着亚瑟学他们的语言了,更不要崇尚他们那些西方文化。炎黄子孙,如果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失去了那千百年来顶天立地的魂……”

暮羽说:“我们只是觉得他们的话,好玩!”

纪绪问:“好玩吗?称呼自己就是一根‘棍儿’,有意思么?”

暮羽说:“也有好玩的?他们炖个肉,都搞得‘阿牛[onion]破了头[potato]’……”

纪绪笑道:“就这儿?一点文化底蕴都没有,什么玩意儿……亚瑟,你以后也少在他俩面前说什么‘鸟语’……”

杰克逊应道:“知道了,先生。”

“汉字,是象形文字,你看这字,就算你不会读,也能看出来它的意思。”纪绪又说,“纵观世界文化,只有汉文化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尚书.多士》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中国自殷商开始就重视历史典籍,所以中国的史籍完备,史学发达。

司马迁对史学功能的认识,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在给其友人任安的回信中说:通过史实现象揭示本质,探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进而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道理。通过史实记述,有所取舍有所褒贬,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

此后一千多年,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官修史书和大规模整理文化典籍。一部卷帙浩繁的‘十七史’,就完整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成为世上公认的历史奇观。”

友乾说:“只可惜,宋朝都灭亡半个世纪,《宋史》却至今未修。”

纪绪道:“总有一天,会修的!”

杰克逊说:“等先生做了丞相,就修《宋史》。”

“这得等到猴年马月?”纪绪笑了笑说,“不过,总会有人修的……还有《辽史》和《金史》。”

友乾问:“这俩个国家有必要修吗?”

纪绪道:“当然,它们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只此烟火里

雾色难抵

离航

隔壁孟先生

小船三年又三年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红藕香残
连载中谁家翁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