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不许纤尘落画堂

达普化骑着快马,一路朝东南狂奔。大约走了两个时辰,便到了通州的“李二寺”[佑民观坤道院]。

这“李二寺”并非是一座僧寺,它原先是一座河神庙。那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漕运总督张瑄在古河道上所修建的,里面供奉着海神和河神。河神庙曾经作为漕运的原点,过往的船家纷纷来此祭拜。大德六年[1302年],张瑄因搜括不义之财被告发,与其子文虎一同被杀,河神庙便荒芜了起来。

【一】《里二泗东皇祠下作》王嘉谟.诗

柽桐发春华,蔼蔼照中圃。

杳渺平湖阔,孤帆逗新雨。

中流见古祠,松云澹群树。

举酒酬芬芳,村巫起屡舞。

雪消蕨初绿,苹香鱼正乳。

但醉不须辞,此乐真堪取。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

引昌平县白浮泉、一亩泉等泉水,截流榆河上游水,沿山凿渠至瓮山泊[昆明湖],经高粱河[长河]引到和义门[西直门]入潭,又从积水潭东的万宁桥[步粮桥]经皇宫的东墙外,流过沙滩、北河沿、南河沿,经御河桥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再转向东南流入文明门[崇文门],从门外向东流去,沿今天的通惠河至普济闸[杨闸村],再到张家湾村东入白河。

如此,在张家湾会流的河流就有四条了,故称“泗河”。

当时,白河自通州城东分为内外两支,并在今天的西集镇与合站村重合。外白河在通州城东也吸纳了温榆河、金闸河、小中河三条河流,也称“泗河”。

内、外白河都叫“泗河”,为了区别对待,便分为“内二洒河”和“外二泗河”。大都人称“内”为“里”,故“内二泗河”又称“里二泗”。

随着漕运经济的繁荣,居住在河边的人们越聚越多。他们便在此处,以河名建了一个小村庄,村名就叫“里二泗村”。

元代女道士元严[元好问之次女]的弟子李**来到了大都。

她在路过通惠河的时候,看到日益衰败的河神庙,便想把它利用起来。她扩建了寺庙的面积,改成了坤道院,称“天妃庙”,也就是道教最著名的九大女仙之一的“圣母娘娘”[指妈祖]的道场。

由于道长姓李,人们便把这座天妃庙起了与村子同样的一个名字---李二寺。

【二】《咏天花板》元严.诗

达普化,不是早就不在集贤院里任职了么?怎么,他还兼管道教事务?

否也,他来这坤道院,因是被这里的一个小道姑偷走了心,勾去了魂儿。

是否记得前些天,达普化送给王冕的那只杏花簪子?当初,这只从西域淘来的白金簪子,达普化本是送给这位小道姑的。由于达普化不是很了解杏花与梅花的区别,便弄巧成拙了。

那一天,小道姑初一得这白金簪子,本是很欢喜,但她仔细端详了一番后,渐渐拉长了脸,问了句:“你,什么意思?”

见人家小道姑翻了脸,达普化慌了神,不免心里“咯噔”一下,不是常说,修道之人,喜怒不形于色么?怎么,眼前这位,说翻脸就翻脸呢!

达普化怯怯地说道:“我发现,你老用一根竹签别住自己的发髻,便想送你一只簪子。”

“这是什么簪子?”小道姑白了达普化一眼,“这不分明是让人红杏出墙么?”

“不!不!不!”达普化赶紧解释,“这是梅花簪,你不是姓梅、爱梅,最最最……”

“你看这图腾,是梅花么?贫道还不知道梅花长什么样?”小道姑知道达普化喜欢自己,欲以送梅花簪的方式向她求婚。可是“全真派”的道士,是不能结婚成家的。

如何婉拒眼前这位青春年少的朝廷命官呢?

小道姑看着达普化那英俊的脸,心里琢磨:要做到,既不伤了他的自尊,又能让他了解自己的心思,打消他的“坏”念想。

突然,小道姑想起了自己师太元严道长拒绝张平章求爱时的一首诗。

于是,她便把手中的簪子还给了达普化,小嘴微启,说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

不许纤尘落画堂。

寄语新来双燕子,

移巢别处觅雕梁。”

达普化当然明白,小道姑这是拒绝了他。但达普化并不气馁,自认为是买错了簪子,才造成今天的误会。回去后,他又花重金请人用和田籽玉,打造了一只更加精美的梅花簪,今儿是特意来送与她的。

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能让这位青年才俊不辞辛苦,来回奔波三百余里,频频来见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只此烟火里

雾色难抵

离航

隔壁孟先生

小船三年又三年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红藕香残
连载中谁家翁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