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太监叫李邦宁,家住钱唐江,堪称元朝政坛常青树,侍候过四代皇帝。他本是南宋人,战乱之中被掳入皇宫充当了太监,忽必烈见其聪明无比,让其学习蒙古语和很多其他民族的语言。
李邦宁学成之后,忽必烈见其作事极识大体,就任命他做了礼部尚书;成宗和武宗时任命他为火者,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仁宗时,更是加封他开府仪同三司、为集贤院大学士,基本也算退休了。
【一】《贞观政要.规谏太子》吴兢.史书
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
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当今圣上久居漠北,登基以后,觉得身边没个硬实人不行!
泰定帝又把李邦宁给请了出来,做了自己的贴身火者。因为他年纪太大了,这一次去上都,就没让他跟着辛苦。当皇帝一返回大都,李邦宁就提前带着御驾来玉泉山行宫等候。
李邦宁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太监,平日里,他看不惯大元皇帝的好大喜功及炫富。经常提醒皇帝说:能够俭朴节用,是发扬大道的本源;而崇尚奢侈、放纵自己,则是败坏道德的根源。
而今,当达普化再一次提及奢侈之风时,李邦宁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马可.波罗所言极是!他既不是吹牛,更不是色盲。你没见,中国的每一座寺庙的佛像,都是用黄金打造的么?”
达普化笑道:“噢,这也算呀!”
“怎不算呢?寺庙是越建越多,座座金碧辉煌;佛像是越做越大,尊尊黄金塑身。”
“那他也不能吹嘘,就连我们的河水,喝了都能使人变年轻呀!”达普化看了李邦宁一眼说,“若是如此,您老为何不跑去河里饮水,让自己变得年轻俊美一些?”
“贫嘴!”李邦宁白了达普化一眼,说道,“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是这个波罗,在表达上有些问题而已。”
“马可.波罗不是经常来中国么,若他再来京城,晚生定要与他理论一番,可不要把中国说的多么富丽堂皇,这不是有意让西方那些穷鬼眼馋?也难怪,他们像蚂蚁搬家似的一个劲地倒腾我国的丝绸呀,茶叶呀,还有瓷器……”
“可惜哟,”李邦宁长叹一声,“你再也见不到波罗唠!”
“这是为什么?”
“就在昨天,老奴听西域过来的使臣说,马可.波罗在去年腊月去世了。”
“咋就死啦?”达普化啧啧惋惜道,“可惜了,可惜了,可惜了他这张好嘴……”
【二】《瓮山圆静寺-下阙》梁于涘.诗
农依一水江南亩,客倦经年蓟北沙。
景物亦清僧亦静,无心要过隔林花。
沿着玉泉山往西南走,便到了西湖的西南岸[今北坞公园]。
这里的风景如画。三山环抱之下,水系纵横,在山水交错之处,又分布着一些村落、寺庙、农田、河渠和池塘。
一块块造型各异的稻田分布在蜿蜒的小路两侧,成为道路与绿地、湖水、树林的过渡带,这一唯美景致无疑让人宛如来到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
李邦宁赞叹道:“真是一处好地方,老奴如同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好吧?”达普化附和说,“美的都让你不愿劳动。”
“不劳动不行呀!” 李邦宁又道,“可以想象,等劳动过后,当‘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候,这片稻田风光当中,最吸引眼球的应该是沿着山坡‘铺设’的水稻梯田。”他用手描绘着宏图,“到那时,皇上来到此处,看着自己亲手耕种的稻田,岂能不让他老人家喜悦?!”
这一老一少,一唱一和的,竟完全忘记了来此地的目的,仿佛是来这旅游的了。身处田园韵味浓郁的自然之中,尽情享受着恬静、开阔的空间氛围,一种久违的释然和回归感让他俩心生欢喜,久久不肯离去。
“火者,我们是不是得赶紧落实这块地的地籍?”达普化提醒道。
“对,对,对!” 李邦宁遥望远处的西湖,说道,“这地界,应该属于昌平县的辖区,走,我们去昌平。”
“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去啊?”
“再怎么晚,也得去呀!早一天落实,早一天踏实。”
小太监骑上达普化的白马回去调车。
轿子在回去的路上,碰上调来的马车。李邦宁上了车,达普化骑上马,两人快马加鞭地赶往六十里外的大都路直属县——昌平县城。
县尹早已下班。
李邦宁问衙役道:“你们的县尹,不住县衙?”
衙役说:“县衙如此破旧,怎能住人……”
李邦宁指着整齐的房屋道:“这还破旧?”
“行啦,行啦,”达普化指示衙役道,“你们的县尹住在哪儿,你赶紧把他喊来。”
“是,是,小的这就去!”尽管衙役点头哈腰的,但还是不痛快。
达普化呵斥道:“赶快,马上,让他跑步来!”
“是,是,小的跑步去……”衙役这才迈步跨出衙门。
“你就别跑步去了,”达普化把手里的马鞭丢给了衙役,“骑上我的马!”
衙役双手接住马鞭,纵身上马,一挥马鞭,疾驰而去。
不一会儿,县尹就慌里慌张地跑来了。
他找出地籍来查看,方知是甄友乾的500亩良田。
李邦宁说:“看看,周围有没有可以置换的土地?”
县尹道:“皇上用地,还用置换?呵,能用到谁家的地,都是他祖坟八辈冒青烟……”
“行了,你别冒烟了。”李邦宁教导说,“皇上籍田,更不能胡来。自古至今,皇帝亲耕籍田,皇后亲自养蚕,都是为了彰显皇帝与皇后的重农亲民……你怎能让皇上强抢民田呢?”
县尹道:“不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么?”
李邦宁笑了,“所以用皇帝的其他王土,来换这一块民田么。你查查,靠近这块地的地方,有没有合适的土地置换给这个甄友乾?”
县尹仔细寻找,说道:“在西湖正西的方向,有一大片的‘利’字号土地……”
李邦宁问:“有多少?”
“大约五千多亩。”
“都在谁家的名下?”
“都是香山寺的土地。”
“让香山寺的方丈,划拨2000亩给甄友乾……呵,好家伙,” 连李邦宁自己都笑了,“这‘甄友乾’可就变成‘真有钱’了。”
达普化道:“还用给他那么多?这个甄友乾我认识,我去说说,给他千八百亩的,不行么?万一划走的太多,人家香山寺的老方丈再不舍得……”
“出家人,第一应该做到的,就是‘舍得’二字;再说了,人家甄友乾这是一级地,老和尚那是四级地。四五两千,他不是不会算这个帐吧!一个和尚,成天介不好好念经,手里老攥着那么多土地干嘛?”
于是,昌平县尹带领一班人马,连夜为李邦宁办好了皇帝所用的籍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