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猪脑

13 猪脑

第二天早上,夏阳醒来下床,赵建军又给夏阳端来了一盅“豆腐花”,让他坐着慢慢吃,然后去了隔壁赵二叔家。

夏阳吃到一半就跑到外面把夏萍也喊过来,说:“爸爸给我做了豆腐花,嫩嫩的,可好吃了,妈妈你也吃。”

夏萍笑道:“真的呀,那妈妈也好好尝尝。”

自从夏阳受伤之后,变得懂事很多,后来又有了顾应乔这个小朋友跟他一起玩,夏阳变得开朗不少,但喜欢吃美食和见着照相机就走不动路这些小特征还是跟小时候一模一样,所以夏萍就没有怀疑夏阳现在已经不是原来的了。

夏萍心情十分高兴,笑着和夏阳一人一口吃完了那豆腐盅,惊奇道:“你爸爸手艺真好,这豆腐居然没有豆子味儿。”

夏阳连连点头,“爸爸做得好吃。”

刚好赵建军从隔壁赵二叔家回来,夏萍跟他说,他做的豆腐花好吃,阳阳看上去很喜欢。

赵建军听了却忍不住噗噗直笑。

夏萍奇怪,“你笑什么?”

赵建军边笑边说,“昨天摆喜酒,不是杀了头猪么,刚好剩了点猪脑,我就炖了点鸡汤猪脑给阳阳吃,很补的。”

夏萍那个气啊,掐了一把赵建军的胳膊,凶他,“你怎么能做猪脑给阳阳吃啊?阳阳从小没怎么吃过这些内脏,把他吃坏怎么办?”

赵建军跟老婆求饶,说:“不会吃坏的,小时候二叔去给人家做酒席,就把猪脑带回家给我们炖着吃,我和建邦、建国他们还从小吃到大呢,不也没什么事。”

夏阳倒是觉得没什么忌讳的,前世他去云南旅游时,还吃过炸蛐蛐呢,这炖猪脑可比炸蛐蛐平常多了,味道也更美味。

夏萍压根不想跟赵建军争辩猪脑补不补了,她抱走夏阳,“别理你爸爸,我们去见新娘子咯。”

夏阳过去隔壁的时候,赵二婶、赵小姑母女俩还有新娘子都坐在堂屋聊天,瞧见他进来,赵二婶立刻笑道:“夏老师和阳阳来了啊,快来吃点心,这里有芝麻糕和萝卜糕。”

自从知道夏萍是晋城大学的英语老师,赵二叔他们一家就对夏萍的称呼从“建邦媳妇”改为“夏老师”了,如果不是夏萍不肯,他们还得叫“夏教授”。

夏阳走过来逐一喊了人,赵二婶很喜欢夏阳,大方地递给他一大块芝麻糕和萝卜糕,笑呵呵地说道:“昨天做喜酒,还剩了不少东西,你二叔公今早就做了些糕,阳阳拿着好好吃。”

夏阳笑道:“谢谢叔婆。”赵二叔做的美食,他更得吃了。

夏阳把萝卜糕递给夏萍,“妈妈也吃。”

然后夏阳才慢慢观察了一下手中的芝麻糕,上面放了一些芝麻和花生碎,吃起来还有一丝丝清甜,应该是放了白糖。

赵二婶这时进去房间拿出来一个包袱,嘴上说着:“昨天忙着喜酒的事儿,我都差点忘了。”她打开包袱,里面是五双尺寸不同的虎头鞋,“老赵家的老规矩,孩子出生得让长辈做一双虎头鞋,阳阳小时候咱们没法送,现在补回去也一样,我和小姑做了好几双不同尺寸的,不知道合不合阳阳的脚码?”

夏萍还是头一次收到这样情谊重的手工礼物,忙道:“哎呀,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才好,真是太麻烦两位长辈了,谢谢。”夏萍连忙让夏阳也跟着道谢。

夏阳自然乖乖配合,他还一副很喜欢的样子凑过去看虎头鞋,发现这几双虎头鞋的鞋面是红色的,用粗线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虎头,因着天冷,鞋口还用兔毛镶边,里面还填充了棉花。

赵小姑见夏阳喜欢,就让试试鞋子,如果不合脚,她还可以拿回去改改。

五双虎头鞋,除了有一双稍稍有点紧,有两双夏阳穿得刚刚好,另外两双则大了一些,可以留着以后穿。

夏阳穿上虎头鞋就不肯脱了,一来是为了表现自己对虎头鞋的喜爱,好让两家家庭关系感觉融洽,二来,这虎头鞋的确比他现在穿的儿童皮鞋要好穿,软软的,穿上去仿佛踩在了棉花上,这虎头鞋比儿童皮鞋更加适合小孩子的脚。

没过多久,赵二婶的小儿子赵建国手上拿着个透明的东西一蹦一跳地回家。

14岁的赵建国没想到堂屋里有那么多人,整个人都愣了一下。

赵二婶问赵建国,他手上拿着的是什么?

赵建国老老实实回答:“是琉璃咯嘣儿,我刚刚拿鸭毛跟村口的货郎换的。”他家这昨天摆酒,家里现在有不少鸡毛鸭毛,整好今天货郎来了,他拿去换了些东西回来。

夏阳把目光对着赵建国手上的玻璃,发现还真是在现代基本已经消失了的琉璃咯嘣儿。

夏阳之所以认识琉璃咯嘣儿,是因为他在现代时,曾经跟着电视台人员采访过山西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采访时还亲自了解过琉璃咯嘣儿的生产过程,所以印象十分深刻。

琉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富有节奏。

琉璃咯嘣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传统手工技艺。明朝的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还有关于它的描述“正月元旦……卖琉璃瓶……别有?而嘘吸者,大声口汞口汞,小声唪唪,曰倒掖气。”

夏阳采访了那位传人后,知道琉璃咯嘣制作技艺十分复杂。首先要有坩埚炉,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动手盘一个火炉,火中间放置坩埚,坩埚里盛着原材料。配制的材料有:废玻璃、纯碱、银石、硝 酸钾、铜、硝、硼砂等。工匠用大火熔化开玻璃,等温度合适时,再用剪刀进行吹、推、墩、烤 、修口等,最后冷却成型。

改革开放后,各种商品一度畅销起来,尤其在这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孩子们的玩具极少,于是琉璃咯嘣在七、八十年代的民间也流行过一段时间。

它多数在春节期间出现,流行时间短却普及面广,制作技术独特,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得到社会的欣赏,对青少年儿童更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玩具。

然而,到了90年代,因着琉璃咯嘣产量少、价格低,不能糊口的琉璃匠人们纷纷转行,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琉璃咯嘣这才退出了民间。

可能见夏阳盯着琉璃咯嘣的时间有点长,赵二婶以为夏阳喜欢赵建国手上的琉璃咯嘣,就说道:“阳阳喜欢这个啊,我让建国去给你买一个回来好不?”

夏阳:“我也去。”虽然不知道货担郎那儿还卖什么东西,但他也想去看看热闹,顺便给小乔买点礼物。

“那让你建国叔带你去,有什么想买的就买回来。”赵二婶从裤兜里掏了两块钱给夏阳。

夏萍连忙拦住了,“二婶,别,阳阳身上有钱,又不是过年过节的,不用给他钱。”

赵二婶道:“甭跟我客气,离过年也就差半个月,你跟建军都出息,工作也忙,估计也没时间回来过节,我这就当提前给阳阳红包了。”

夏萍这才作罢了,旁边的赵小姑也拿了两块钱出来塞给夏阳,笑道:“阳阳,这是姑婆给你的,拿去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啊。”

夏阳拿着四块钱,笑得甜甜的,说道:“谢谢叔婆,谢谢姑婆。”

……

货担郎指的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贩卖商品的小贩。

他们起源于商品流通不够发达的古代。古代的货担郎们走街串巷,货担上物品齐全,琳琅满目,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

货担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因此,在古代乡村,货担郎的到来往往像节日般热闹。

货郎担这种古老的经营方式,在国内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货担郎这种职业在八零年代初又开始兴起来了,他们作为贸易的补充部分,补充了市场流通的缺憾,弥补了商业网点的不足。

因此,有不少六零七零后的童年记忆中也都深深地印下了走村串户的货郎担的身影。他们多半是中年汉子挑着一副货担,一头是筐,一头是货箱,手上还摇着拨浪鼓。

虽然货担郎往往只挑来一副货担,但商品也算丰富,有妇女用的蛤蜊油、木梳、镜子、针头线脑;有日常生活所需的火柴、手纸、剪子;有小孩用的铅笔、作业本、橡皮擦等学习用具,还有麦芽糖、五花果糖果等零食。

这年头资金紧缺,要得到这些小物件,除了用钱购买外,还可以拿东西去交换。乡下孩子们常常会拿鸡毛、鸭毛、牙膏皮、烂鞋、碎布头之类的废品换玩具或糖果。

现在,站在村口的这个货郎,倒是挑来了一副扁担,手上拿的不是拨浪鼓,而是琉璃咯嘣,他这一吹咯嘣,一堆村人循着“咯嘣,咯嘣”的声音一路寻来,围在货担郎的周围,看着搁在地上的两个装满小商品的箩筐,然后挑个喜欢的问价钱。

站在夏阳左边的那个小孩就是这样,用力拽扯母亲,抬头望着箩筐里的花生糖,哭闹着要母亲给他买。

夏阳到底是成年人心智,不会像这个小孩那样失态,他挑了两个琉璃咯嘣和一些红色头绳跟小女孩用的发卡,看见赵建国看着那包无花果不动,夏阳也买了两包无花果,跟赵建国分了一人一包。

赵建国开了一包无花果,递给跟夏阳一起吃,“阳阳,你那包先别开,晚上我们一起去狗子家看电视,边看边吃。”

夏阳:“……好。”随你喜欢咯,不过这年头,能有什么电视剧好看的?

回去之后,夏阳把红头绳给了赵小姑和赵二婶分,又将买来的发卡送给13岁的堂姑——赵心兰。

赵心兰没想到自己也有份,还是这么漂亮的发卡,红着脸跟夏阳说谢谢。

赵二婶和赵小姑见了,都夸夏萍不亏是有文化的大学老师,真会教孩子,把夏阳教得又大方又懂事,村里孩子还真没人比得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直播写纯爱文的我在虫族封神

从盒而来

漂亮炮灰[无限]

欢迎进入梦魇直播间

听说你很难追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黄金年代
连载中朱熹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