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盧柏預約的結紮手術安排在週五下午。正如他所言,這只是一個極小的門診手術。週六,他行動如常,只是眉宇間比平日多了一絲難以察覺的收斂,一種對身體核心區域的微妙避諱感,讓他選擇了在客廳沙發上處理一些輕鬆的公務。
肖瑜坐在他旁邊的單人沙發上,目光卻時不時從書本飄向他,帶著無聲的探詢。
或許是為了打消她的過度關注,或許是習慣使然,他放下平板,忽然開口:「小魚,上次我們談到會議上的『策略性沉默』和觀察,今天我們來深入一下具體怎麼操作。這不是紙上談兵,需要一套方**。」
他的語氣恢復了往常的冷靜與條理,彷彿正在進行一場重要的業務分析。「首先,你需要一個**觀察框架**。不要漫無目的地看。每次開會前,花兩分鐘想清楚:這次會議的關鍵決策點是什麼?誰對這個決策有影響力?誰的部門利益與此相關?」
「會議開始後,你的筆記本不能只記錄議程。」他繼續說道,細節具體得令人驚訝,「在頁面邊緣,劃出三個隱蔽的區域。第一個區域,記錄發言者的**核心論點和論據**,這是你反駁或支持的基礎。第二個區域,用簡單的符號(比如↑↓→)快速標註其他與會者的**即時反應**:誰點頭贊同?誰皺眉?誰在發言時被誰打斷了?」
「最重要的是第三個區域,」他身體微微前傾,眼神專注,「記錄**發言背後的動機和聯盟信號**。注意聽這些關鍵詞:當有人說『我部門的資源有限…』,這是在劃界和爭取資源;有人說『這與我們之前的成功案例類似…』,這是在建立權威和尋求認同;如果有人說『X總之前也提過…』,這是在拉攏盟友或借用權勢。」
他舉了一個自己早期的失敗例子:「我曾經急於推動一個新系統,在會上列舉了所有技術優勢,卻忽略了一位資深副總輕描淡寫的一句『舊系統的數據遷移風險,我們評估過嗎?』我當時以為這只是技術性質疑,後來才明白,他真正擔憂的是新系統會削弱他對數據流的控制權。我沒有讀懂他話語背後的權力焦慮,導致項目後期阻力重重。」
「所以,」他總結道,「你的『沉默』時間,大腦要飛速運轉:A經理的發言,真正維護的是誰的利益?B經理的沉默,是代表默認、反對,還是事不關己?C經理對D經理的附和支持,是真心還是有條件的交易?這不是在玩陰謀論,而是在理解一個組織內真實的運作邏輯。」
肖瑜聽得屏息凝神,彷彿被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他教的不是小技巧,而是一套解讀人性與權力的密碼。
「那……看出來之後呢?」她追問,完全沉浸其中。
「問得好。」他讚許地點頭,「這就是第二步:**基於觀察的發言策略**。如果你發現關鍵決策者對某個方案流露出興趣,但你看到了潛在風險,不要直接否定。你可以說:『王總提到的方向確實能解決當前痛點,為了讓這個方案更穩健落地,我們是不是可以一併考慮一下XX潛在風險的應對預案?』——你這是在幫他完善方案,而不是反對他的方向。」
「如果你發現有潛在盟友也對某個觀點存疑,但不敢首先發難,你可以用邀請的語氣:『李經理,這方面您是專家,您對這個數據模型怎麼看?』——你為他搭建了發言的梯子。」
他頓了頓,語氣極其認真:「這一切的基礎,是**對事不對人**。你的目標是讓最好的方案勝出,而不是證明你比誰都聰明。當你展現出這種格局,真正優秀的人會自然向你靠攏。」
一番話下來,內容密集而深刻。胡盧柏說完,輕輕靠回沙發背,喉結微動,下意識地想做一個深呼吸,卻又在中途極其克制地放緩了幅度——一個幾乎無法察覺的、因身體核心區不便而產生的細微調整。
一直全神貫注聽講的肖瑜,卻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瞬間。她沒有說話,只是非常自然地站起身,走到飲水機旁,接了一杯溫度適中的水,沉默地遞到他手邊。然後,她坐回原位,拿起自己的筆記本,開始認真梳理他剛才提到的「三個區域」筆記法,彷彿只是順手為之,並未中斷剛才的討論。
胡盧柏接過水杯,指尖傳來恰到好處的溫熱。他喝了一口,沒有道謝,兩人之間流動著一種無需言明的默契。他看著她埋頭記錄的認真側臉,繼續補充了幾點實踐中容易遇到的坑。
陽光靜靜地灑滿客廳。這堂深入、具體、充滿實踐智慧的職場大師課,在一種心照不宣的體貼與全神貫注的學習氛圍中,悄然進行。他傾囊相授,她用心吸收,而在知識傳遞的間隙,那份無聲的關切與接受,讓他們的連結變得更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