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是两支嚣张狂妄,在他们眼皮底下轻易带走了同伴性命的夺命箭!
然而直觉在拼命预警,这次所有的匈奴人都没有再开口,只是捏死了自己的武器,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力、用另一手狠狠勒住缰绳,在马不解的痛呼声中止住汹汹去势。
“是谁,究竟是谁!”
有人愤怒地咆哮着,却未踏入林中,手中长弓虽已拉满,箭尖却不知指向何处,只随慌乱的目光四下梭巡。
他们顺着刚刚箭矢冒出的方向一通猛射,却不闻射中的声响或对方的痛呼,反倒是他们群中又有二人中箭了。
无一例外,都是连惨叫声都来不及发出,就已成了那箭下亡魂。
他们从遇袭起就一直发蒙的脑子里,这下也终于清醒了一点。
藏于林中的高明射手,似乎只有一人。
然而这形如鬼魅的神射手力贯金石,且不知为何,唯独青睐头颅。
每箭必贯眉心,透后脑而出。
一回只发一箭,丝毫未有被胡骑所围困的紧张慌乱,反而如猫戏鼠、诱其来逐般,透着一股难以言喻、却叫他们不寒而栗的松弛慵懒。
他根本不惧他们追来……不,恐怕是盼着他们入林!
那稚童引弹弓射鸟的悠然自在,任由那脑浆迸裂、面目全非,引弓之指也不曾有过半点犹疑。
这里的匈奴骑分明杀汉人如麻,但在意识到那迄今不明身份的对手的游刃有余,一股森森寒气,不知为何开始沿着他们脊骨,不住地往上窜。
林中静候他们的虞临目静如湖,心如止水,手持满弦长弓。
尽管他对长弓远不如前世用各式各样的热兵器顺手,但这种类似对准攻城丧尸、挨个点射头颅时一击毙命的操作,早已烂熟如心,哪怕闭着眼睛,也不可能有半点迟疑。
悠悠四海,婴丁祸败,人如草芥。
既然他们能仗力大势强,将那王氏老人视作草芥……
那他实力略胜他们一筹,自然也可以视他们如尘土。
“撤退!”
在本能的不住示警下,他们含泪恨恨咬牙,终是不得不忍痛丢下必死无疑的同伴,一步三回头地往来时的路退去。
注释:
1. 东汉时期的复合弓
"汉代驻守在长城的军士穿着的是铁制的护甲和头盔,但是在三国时这种装备并非人人都能拥有。据记载,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宣称袁绍的军队有一万套护甲;而袁绍拥兵十万,可见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配备装备。其他士兵只能自我满足于皮制的简装或棉衣,虽然其中一些人可能拿有竹木制的盾牌,但在接战装备优良的敌人时,他们还是不堪一击的。
他们使用的基本武器与4个世纪前秦始皇兵马俑所持基本一样: 矛、戟和剑,但为了适应近战和自卫而做的更小。有时也会使用竹制或木制的弓,但是最有效的是复合材料的弓,由角、骨、筋和木头粘合而成致死射程可以达到150米。然而,经过训练才能使用它们”
内容摘自《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澳]张磊夫 江苏人民出版社p14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六分册,102-106页,其中讨论了汉代常用的复合弓,并配有插图及截面的原理图解,以及爱德华· 特韦克(Luttwak,EdwardN.)的《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从公元一世纪到三世纪》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the first century A.D.to the third),22-28页,其中深入地讨论了公元4、5世纪匈奴人在欧洲使用这种弓的情况。他讨论了箭是如何在长距离下还能够穿透护甲的,这一点在西方人眼中至今也很不可思议,所以只装备有投枪、投石器或简单弓箭的步兵团相比之下就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勒特韦克在24页中指出,“经过恰当地加工,从兽皮或筋腱中提炼出的胶几乎要比所有同时代的粘合剂都要强固,但它易受潮,它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四民月令》中总结到, 材料中含有角的弓弩在潮湿的夏季无法使用,而简单的竹木弓不受此影响。当季复合弓又投入使用时,其他形式的弓就可以入库了:《四民月令》;许悼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221、225页
2.“高鼻深目,披一头长发,胡须”
匈奴人的服饰和辫发,史载不详。《淮南子·齐俗训》说:匈奴之族, 纵体施发。所谓“纵体”就是不检束容止,“施发”就是披发。《周书》卷五O《突厥传》说:突厥,其俗披发左衽,犹古之匈奴也。《汉书·李陵传》 载李陵、卫律在匈奴招待汉使时,两人皆胡服椎髻。考自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大抵北方民族披发,南方民族椎髻。《汉书》卷四三《陆贾传》载陆贾出使南越,南越王尉佗结(即椎髻)而见贾。颜师古注:椎髻者,一撮之发,其形如椎。李陵和卫律的胡服是何样式,不得而知,但他们的椎髻,恐怕不是匈奴人的发式,因为匈奴人一般都是披发的,这不仅文献(如《淮南子》及《周书》)都如此说,考古中也有线索可寻。1955年至1957年在陕西长安汉上林苑(今沣西客省庄)发掘了一座特殊的墓葬(第140号墓葬),随葬品中有两块长方形铜牌,铜牌的透雕花纹是:有两匹马和两个人,两人互相搂住对方的腰部和一腿作摔跤状;二人俱高鼻,披长发,穿绑腿裤。1据考古学家鉴定,这是一座匈奴墓葬,死者可能是匈奴派往汉朝的使臣或使臣的随员。这个墓葬的发掘,为帮助了解匈奴人的发式、服饰、容貌2和摔跤的习俗与姿态,提供了实物的证据,虽然这个墓葬不是出现在大漠南北匈奴人的聚居区。《匈奴通史》作者林幹 人民出版社p158-159
3.蔡文姬:
“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汉书·列女传》
白波军的首领如杨奉、胡才等投降董卓和汉献帝之后,於扶罗的右贤王去卑,在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冬又和杨奉、胡才等共同保护献帝自长安东归,拒击董卓部将李傕、郭氾……而且在混战过程中,到处劫掠,汉末著名学者陈留人蔡邕之女蔡文姬,就是这个时候被掠去的。
於扶罗公元195年死,弟呼厨泉继位为单于,仍居平阳,於扶罗子刘豹为左贤王。刘豹据说就是“五胡十六国”中建立“汉”政权的刘渊(字元诲)之父。
《匈奴通史》作者林幹 人民出版社p108
4.匈奴人的奴隶买卖
匈奴与羌族也经常发生商业交换。《后汉书》卷三一《孔奋传》载:建武十二年(36年),其时中原动乱,唯河西地区比较安定,而姑臧(今甘肃武威市)是个富邑,与羌族和匈奴互相买卖货物,每天交易四次,因此当地县官任职不满数月,往往就能弄到大量的财富。可见后汉初,姑臧一地,匈奴和羌、汉两族的商业交换十分繁盛。匈奴与羌族交换些什么?贩卖奴隶必是其中的一项。《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安帝永初四年(101 年),南单于把他所抄掠得来的及羌族抄掠而转卖入匈奴的汉人男女共万余人归还给汉朝。可见羌族常有把抄掠得来的汉人转卖给匈奴为奴隶的事,而且贩卖的数量不会太少,否则南单于何能一次归还竟达万余之数?此数虽为和他所抄掠的人口合算,那么即以半数计之,也当在五千以上了。《匈奴通史》作者林幹 人民出版社p128
5.匈奴人自称匈奴和胡
根据文献的记载,“匈奴”一语乃是匈奴人自己的称呼;匈奴人同时自称为“胡”。
《史记》卷一-《匈奴列传》载:单于致汉帝的文书中,一再自称为“匈奴大单于”。冒顿单于致文帝的文书中亦云:今已平定了楼兰、乌孙、 呼揭及其旁各族,“皆以为匈奴(都隶属于匈奴)”。《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载:呼韩邪单于死,颛渠阏氏议立雕陶莫皋时说:“匈奴乱十余年, 不绝如发。”这些记载都说明匈奴人自称为“匈奴”。
《汉书·匈奴传上》载:狐鹿姑单于致武帝文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同传又载:匈奴丁灵王卫律欲陷害投降的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故意教唆胡巫言先单于发怒说:“胡故时祠兵(出兵时杀牲飨士卒谓之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常说要把贰师作牺牲,血祭胡社)。”可见“胡”也是匈奴人的自称。
正因为匈奴人自称为“胡”,并为邻近各族所稔知,故各族对匈奴也常称为“胡”。《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载:鄯善、疏勒、龟兹、尉犁、危须、 焉耆、车师等“国”都有“却胡侯”“击胡侯”“却胡君”“击胡君”“却胡都尉”“击胡都尉”等官,就是因为这些“国”邻近匈奴,屡为所侵,故专设此等官职以主防“胡”(防御匈奴)之事。《匈奴通史》作者林幹 人民出版社p136
6.袁绍与乌桓的关系
东汉献帝初平年间,乌桓首领丘力居去世,他的儿子楼班年幼,丘力居的侄子蹋顿有军事谋略,于是取代楼班即位,总领管理乌桓三部,众人都听从他的号令。建安初年,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互对峙,胜负难分,蹋顿派使者到袁绍处请求和亲,于是派遣军队协助袁绍攻打公孙瓒,将其击败。袁绍假托皇帝诏令,赐给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人单于的印绶。后来难楼、苏仆延率领他们的部众尊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乌桓王,但实际上蹋顿仍然掌握着军政大计。广阳人阎柔,年少时沦落到乌桓、鲜卑部落中,被当地部族信任归附,阎柔于是借助鲜卑的兵力,杀死乌桓校尉邢举,取代了他的职位。袁绍趁机厚待安抚阎柔,以此来稳定北方边境。”
原文:“献定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总摄三部,众皆从其号令。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遂遣兵助击瓒,破之。绍矫制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皆以单于印绶。后难楼、苏仆延率其部众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然蹋顿犹秉计策。广阳人阎柔,少没乌桓、鲜卑中,为其种人所归信,柔乃因鲜卑众,杀乌桓校尉邢举而代之。袁绍因宠慰柔,以安北边。”《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7.左屠耆王即左贤王:
匈奴谓“贤”为“屠耆”,左贤王通常为太子担任
8.刘协东归洛阳途中的惨状:
《三国志·魏志·董二袁刘传第六》
《献帝纪》曰: “初,议者欲令天子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臣弘农人,从此以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乘所当从也!’刘艾曰:‘臣前为陕令,知其危险;有师犹有倾覆,况今无师?太尉谋是也。’乃止。及当北渡,使李乐具船。天子步行趋河岸,岸高不得下。董承等谋欲以马羁相续,以系帝腰。时中宫仆伏德,扶中宫,一手持十匹绢;乃取德绢,连续为辇。行军校尉尚弘多力,令弘居前负帝,乃得下登船。其余不得渡者甚众,复遣船收诸不得渡者。皆争攀船,船上人以刃栎断其指;舟中之指可掬。 ”
《魏书》曰: “乘舆时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诸将专权,或擅笞杀尚书。司隶校尉出入,民、兵抵掷之。诸将或遣婢,诣省閤;或自赍酒啖,过天子饮。侍中不通,喧呼骂詈,遂不能止。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第 16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