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射阳县,前汉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应劭曰:在射水之阳。今楚州山阳县有射阳湖,即其地。贤曰:射阳在今楚州安宜县东。孙策西击黄祖,登诱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策还击登,军到丹徒,丹徒县,前汉属会稽郡,后汉分属吴郡,春秋之朱方也。秦时望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徒二千人凿城以败其势,改曰丹徒。)《考异》曰:此事出《江表传》。据《策传》云:‘策谋袭许,未发而死。’《陈矫传》云:‘登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太祖遣赴救。吴军既退,登设伏追奔,大破之。’《先贤行状》云:‘登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奇城,登大破之,斩虏以万数。贼忿丧军,寻复大兴兵向登。登使功曹陈矫求救于太祖。’此数者,参差不同。孙盛《异同评》云:‘按袁绍以建安五年至黎阳,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闻曹公与绍相拒于官渡,谬矣。伐登之言为有证也。’今从之。须待运粮 。
2.东汉时期房屋:
汉代民宅的一般情况是一堂二室。《汉书·晁错传》记载:“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据清代学者考证,汉代的堂屋多在前室,而居住人的内室则在堂屋的后侧和堂屋的东侧。所以,汉代民宅的平面图多呈曲尺形。但在汉代的一般人家住宅里,也多采用“一”字形, 即堂屋居中,左右两侧各为内室的格局,甚至出现有三合式和“日”字形结构的房屋。
汉代民宅的基本的房屋结构为一堂二内式。河南省陕县东汉墓葬遗址出土的小型陶器院落,其平面为长方形,前后有两排平房,院中大门位于前一排平房的右边,前排房屋并设有后门,可以通往院中并到达后一排房屋。前后两排房屋均为坐北朝南的正房、 后一排房屋用带门的墙壁隔开而为一前一后的两部分,前一部分当为堂屋,后一部分应为供居住之用的内室。这一堂一室就成了后排房屋的基本格局。在小院子的左边是一面矮墙,院子的右边则建有厢房。按照《仪礼·公食大夫礼》中记载的备办饮食之具的“东房”之说和三国曹植《当来日大难》中所说的“乃置玉樽办东厨”来看,院子中东边一侧的厢房极有可能是庖厨之屋,即汉代所谓东厨。前一排房屋中的一室也是作为居住之用,而另外用墙隔开的一间实际上成了由院门通向院子和后排房屋的走廊。 可见,汉代一般民人的院落面积不大,居住房屋的格局也以一堂二室为主。汉代的富裕之家则不限于二进一院式的住宅格局,富人们也会将二进的格局改为三进的样式,形成汉代颇具代表性的“日”字形院落。在三进式的院落中,三排房屋平行排列,中间的一排房屋内有门廊相通,可来往于前后院。前院内有水井一眼,在后排屋后则有厕所。前后两院的两侧靠墙处建有亭廊,堂屋则位于后排房屋的正中。在院外东墙的前后两处各建有一座小型的望楼。看来,房主人的身份似不一般。汉代住宅对堂屋的位置十分注重,这大约同汉代有关礼制的规定不无关联。堂屋要供奉祖宗的牌位,并敬事神灵的存在;中堂之室也是招待宾客的贵重之地和训诫子孙的庄重之所。所以,汉代人对堂屋的重视也即是对礼制的重视,汉代住宅中每每所见的深堂中开、环室绕堂的布局,处处凸显着堂屋在汉代居室中的重要位置,它是不论平民和贵戚都不敢忽略和小视的。(摘自《秦汉社会日常生活》王凯旋著,中国工人出版社,p43-44)
3.关于介帻和宽幅长袍的着装描述主要参考自《曹魏服饰研究》作者王丽丹发布自2011年的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与此同时,类似内容在《图解中国传统服饰》春梅狐狸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华夏衣冠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孙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国断代史系列 秦汉史·下》林剑铭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p1025-1035 都可以找到
《后汉书·舆服志下》中有记载,文官介帻之上加进贤冠,武冠平巾帻上加武冠;同时,不加冠而仅戴帻是官员或有一定社会地位之人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形象,陈茂同在《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志》中称:“职官平日燕居,也可以脱去冠帽而单戴帻。”史料也记载了这种状况,东汉时马援被皇帝召入宫,“时上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帻坐”,由此可见帝也可在日常的场合中戴帻。曹魏时期,社会上层人物日常仅戴帻的形象比较普遍。图1-88家居图中右侧榻上的男子,便是头戴平巾帻。图1-85家居图中的男主人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头戴介帻。由此可知,在家居生活中仅带帻是自东汉以来男子的一种普遍形象。【p62】
同时其他图片也有反映日常生活戴帻的图片资料,图1-89与图1-90,家居图中两名男子也是头戴平巾帻。图1-87与图1-87中宴饮图中三名侍者,都是头戴平巾帻2。图1-91宴饮图中两名仆人与图1-92、图1-93与图1-94中出行图中五名御者,都是头戴平巾帻32。图1-95宴饮图,榻上四人中,有两人头戴黑色平巾帻1, 而且其帻,前低后高,呈斜面,似乎具备了小冠的基本样式。但是,除在介帻上加进贤冠之外,在平巾帻之上也可以加进贤冠。图1-81中的属吏,主簿与议曹掾均是在平巾帻之上加一梁冠,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辨认出前低后高的平巾帻。对于上层男子而言,在家居生活中或小规模的宴饮图中,头戴帻也是可以的。而且,从图片中观察,上层阶级与下层民众(包括传者、仆人)的平巾帻没有多大区别。而且服帻的仆人都是家居宴饮图中立于主人身侧的侍者,他们的衣服与主人的衣服相似。 在帻成为不论何种身份之人都可以佩戴的情况下,下层民众的巾帻与上层阶级的巾帻的情况也存在。【p51】
4. 长袍和褶裙(也同样出自《曹魏服饰研究》这篇论文)
曹魏时期的男子服饰也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上下连属的长袍与上衣下裳的袴褶。 长袍,是男主人、仆人等人的服饰,而袴褶则是仆人、厨师、农夫、兵士等人的服饰。本文中在论述男子服饰时也按照地域:东北、中原、西北的顺序论述。
1、长袍
《后汉书》中关于长袍的记载:“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礼记》‘孔子衣逢掖之衣。’缝掖其袖,合而缝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山此可知在东汉时期,长袍是朝服,且随季节的变化更换颜色,即五时色。在曹魏时期长袍仍是男子的主要服饰。东北地区,男子身着长袍者共九人,六人身着宽大的长袍,三人身着合身的长袍。中原地区,穿长袍者共十六人,二人所穿为宽大长袍, 其余为合身长袍。西北地区,穿长袍者共四人,二人身着宽大的长袍,二人身着合身长袍。不论长袍的宽大与否,长袍是男子服饰的主要形制。 【p21】
男主人的长袍主要是宽大的长袍。东北地区:宴饮图中坐于榻上的男主人,衣服部分不清楚,墓葬整理者称“似为长袍”3(图1-41),观其形状似宽大的长袍。
长袍是曹魏男子的主要服饰,宽大的长袍主要是男主人的服饰,而合身长袍主要是包括仆人、御者、乐师等人的长袍的形制。
2、袴褶
袴褶是在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其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裤。传入中原之后,由于其便于骑射的优点,裤褶逐渐为汉族人所接受,同时也改其左衽为右衽,成为汉族人的一种常服。袴在史书中有记载,《三国志》记载:“(管)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3。《三国志》引《江表传》载:“(吕)范出,更释構,著袴褶,执鞭,诣阁下启事,自称领都督”30,出此可知袴褶在曹魏时期同样也是军人所着之服。《晋书》记载,袴褶是两晋武官的一种服饰,“袴褶之制,未详所起,近世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服之。服无定色”3,甚至在正式场合也是武官服饰:“中朝大驾卤簿,次大戟一队,九尺一队,刀楯一队,弓一队,弩一队,队各五十人。 黑袴褶将一人”86。曹魏时期,袴褶也是男女均适宜的一种服饰形制,但是依据本文所收集的资料,袴褶在曹魏时主要是男子服饰,女子穿袴褶的比较少见。唯有东北地区的两名在水井边打水的女仆身着袴褶,除此之外,穿袴褶的多是男子且包括不同身份执事之人。东北地区有在厨下劳动的男仆,共七人。出行图**十七人,以及出行的兵士共五人,均身着袴褶。西北地区,包括仆人,厨师,农人、牧人,兵士,共二十人左右,皆着袴褶。由此可知,袴褶是一种男女均可穿着的服装形式,且主要是为了便于骑射或进行生产劳动而穿着【p26】
5.履以及脱履的习俗
鞋,单者称履,秦汉时履有三种:一为革制,称为踏。《急就篇》颜注曰:“踏,生革之履也”;一为丝制,称为锦履,贾谊所说:“今人卖僮仆者,为之绣衣丝履。”(《汉书·贾谊传》)一为麻履,为穷苦人所穿,又名“不借”。《急就篇》颜注曰:“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不借”主要为麻制,但也有用草或蒿者。敦煌发现的汉代草鞋其编织方法与近代一样。
复底鞋称为舄和屐。舄及履下有木底者,木底大小与履底略同, 用于礼仪场合需久立或走泥湿地时。屐则以木为主,下有两齿,也有以帛为面的。称“帛屐”。屐较舄更轻便,宜于走长路。西汉袁盎曾“屐步行七十里”(《汉书·爱盎晁错传》)。屐之贵者,还可做彩绘漆饰。《续汉书·五行志》曰:“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 作漆画屐,五色彩作丝。”
袜,可布帛制或羊皮制,一般多高一尺,上端系带,多白色。但祭祀时著袜,则为红色。最精者为绢纱制,并绣有花纹。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素绢袜,为当时之上品。
秦汉时有进门脱履之习俗。在屋内,多穿袜行于席上。上朝亦如此,经皇帝批准,能剑履上殿者,则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曹操等少数人曾享受到此种待遇。
民谢罪也要脱履赤足,称为徒跣。同时,男子去冠,女子去簪珥。如《汉书·匡张孔马传》“(匡衡)免冠徒跣待罪”,《汉书·东方朔传》:“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
秦汉时已有手套。马王堆汉墓出土有素罗手套,朱罗手套,面里皆用罗。内絮绵丝,形制与今日之手套相似。劳动人民为爱护衣服, 便于工作,还在两只袖子上加以“绨”,相当于今日之套袖。裤子的膝盖上还加上皮做的“蔽膝”,一般宫中奴婢都穿着“绨罐蔽膝”,是执贱役者的服装。(《中国断代史系列 秦汉史·下》林剑铭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p1033-1034)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 3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