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礼,今日难再相陪。”徐庶一向事母至孝,当即只好向虞崔二人道别,还不忘向虞临索要了个承诺:“无论稍后如何,还请子至行前,同我等再当一聚。”
虞临颔首应下。
他想,现在只剩崔钧与自己同行了:双方毕竟不够相熟,对方性格上又像是比较腼腆,应能少说些话。
为此,他不免感到几分轻松。
却不想崔钧虽无官职在身,于士林中仍颇有名望,一路行来,不乏遇见或熟稔、或不过有一面之缘的士人主动问候。
几句寒暄过后,就很自然地认识了与崔钧同行的虞临,又是一番“幸会幸会”的问候……这简简单单的一段路走下来,虞临就已经结识了十二位士人。
等终于来到州牧宅邸附近时,他的面色看似平静无波,实际上光是记人名籍贯和长相,都已经有些麻木了。
崔钧敏锐地察觉出了他隐隐流露出的疲倦,顿时忍俊不禁:“今日有幸与子至同行,方知何为无众星之辉,假曒日之明。”
他人缘固然不错,但平日里主动向他打招呼的,可远远不及今日之多,更遑论大多还与他交情不深。
那些人现却一改矜持冷淡,主动向他攀谈,其真正目的可谓不言而喻。
知道他大概是在隐喻什么,虞临投去疑惑的一眼。
崔钧兀自笑了几声,却未解释,而是慢悠悠地打起了哑谜:“就如羲和不见阴翳,朱阳不识玄阴……”
虞临耐心听了几句,仍觉云里雾里。
但这不妨碍他觉察到崔钧是在有意逗趣,便不再凝神细听,径直打量起了街道上的情景。
不等得出什么初步结论,源自州牧邸所坐落的街道处传来的骚动,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力。
崔钧皱起眉头,到底是长期在外游学、见惯动乱的人,对此的第一反应便是一手按住腰间佩剑,紧接着带着虞临先躲进一边的商铺,确保自身的安全后,再让随从前去探听情况。
杂乱的动静越来越大,随从很快就打听好消息回来了:“回郎君,前方登门闹事者,为南阳刘氏之门客。”
崔钧微愕,神色旋即流露出一抹了然:“定是为了望之。”
素叫南阳刘氏引以为傲的嗣子刘望之遭刘表派兵拘捕、身陷囹圄之事于荆州士林可谓人尽皆知,皆感震怖,他亦不例外。
眼看着主君分明燕居在家,却无罪受拘,身恐有被枭悬之诛,其座下门客必然无法袖手旁观。
崔钧叹了口气,对官场愈发厌恶。
——只是如此一来,更将触怒心胸狭隘的刘表,于刘望之自身的处境非但无异于抱薪救火,其家族恐也难逃牵连。
不论是他或是诸葛亮、徐庶二人,都与刘廙交情不错,曾为其兄长刘望之受拘之事频频奔走。
见士人纷纷请愿,反而叫刘表愈发忌讳,更不愿放人了。
无奈之下,众人只得先行散去,只留刘廙自行疏通上下,设法求情。
崔钧知晓刘廙向来谨慎虑深,今日应是刘望之门客自发之举。
但在本就猜忌心重的刘表眼中,恐怕都要成刘廙的有意驱使,再转为刘望之的又一则罪状了。
“还请子至在此处稍待片刻。”
心绪挣扎一阵后,崔钧还是决定在事态进一步恶化前出面制止,至少有他出面,能将这些进一步将主人往死路上推的忠仆劝回。
只是刘表倘若事后有意清算,恐难免凶险,他不愿将友人牵扯其中,便轻描淡写道:“子至不必担心,某去去便回。”
虞临却微微摇头。
他漫不经心地抚了抚悬于腰间那朴实无华的长剑剑柄,神色泰定,语调轻缓道:“还是由我代州平去罢。”
注释:
我会尽量注意不用一些东汉时期还没有出现过的成语和典故,尤其是比较知名的那种,以免出戏,但由于我才疏学浅,有时候会不经意或者不得不用到,也希望大家不要介意。这里将所用的典故列出一些。
1.一些不算太常见的名词,给需要的姐妹:
恒人=常人
羲和=给太阳驾车的神,指代太阳
朱阳=夏天,玄阴=冬天
2.灰灭之咎,身[首]被枭悬之戮出自陈琳骂曹操的檄文,《三国志·魏志·董二袁刘传第六》裴注《魏氏春秋》载绍檄州郡文: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
3.厝火积薪,燕雀处堂
典出汉代贾谊的《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孔丛子·论势》:
"燕雀处堂,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4. 鼋鼍于深渊
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到,下记属县曰: “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列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
5. 无众星之辉,假曒日之明
化用自曹丕《与吴质书》,可以在《三国志·魏志·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裴注《魏略》里找到,现摘录一段原文
“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观瞻,何时易邪?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
6.梁鹄和师宣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卫恒《四体书势序》曰: “上谷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至灵帝好书,世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甚矜其能,每书,辄削焚其札。梁鹄乃益为版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札。鹄卒以攻书至选部尚书。于是公欲为洛阳令,鹄以为北部尉。鹄后依刘表。及荆州平,公募求鹄;鹄惧,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公常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谓胜宜官。鹄字孟黄,安定人。魏宫殿题署,皆鹄书也。 ”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 7 章 (修)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