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万卷,不抵小儿一语】
连宛之在这个小渔村暂时留了下来,他想再多看看大海,再多体会一下它的神秘。
但他也不是光闲在这每天盯着海浪,他也有自己的打算。
连宛之在海平家住了两天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村里有多少孩子?”
海平母亲掰着手指头算,“能跑能跳的孩子差不多十个吧。”
连宛之想了想,决定教这些孩子识字算数。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海平父母,立马获得了支持,“那感情好,我们祖祖辈辈识字的都没几个,啊呀,识字好呀。”
于是他们把全村的人召集起来,告诉大伙连宛之想给孩子们当老师。
全村人都高兴,还自发给连宛之找房子。
“找什么房子,就在我家住着嘛。”海平父亲摆摆手,这么好的老师得住自己家。
有个老人颤颤巍巍地说,“靠海那边还有一间屋子,是以前我打渔的时候住的,老师要是不嫌弃,就放心住下吧。”
连宛之心里一动,谢过老人家,“小辈感激不尽。”
第二天,全村家里得闲的人都去给连宛之打扫小屋,活像是布置新房一样。
连宛之想帮着一起干,却硬是被村民安排在一旁乖乖坐着,“不用不用,老师你坐着休息就好。”
他看着大家忙忙碌碌,但脸上充满着喜悦,心中也很满足。
以前许言和他描述如何布置小店的时候,也是这样充满活力。
当天晚上,连宛之就住进了新布置的小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还能隐隐约约听见海浪声,别有一番风味。
每日村里的小孩们就来小屋上学。
刚开始因为没有纸墨,孩子兴趣都不大,连宛之的教学受到了阻碍。
正在他发愁之际,恰好听到了海浪声,心中立马有了主意!
他把所有孩子带到海滩边,每个人都给一根树枝。
这么大一片沙子,不就是最好的纸吗?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就这样,孩子们上午学习,下午连宛之就给他们讲自己在外游学所遇见的趣事。
后来,连宛之还想教他们算数,但一直在琢磨怎么教才好。
一晚他在沙滩上散步时踩到了一个小海螺,脑中突然想起许言用小石子教他算数。
第二日,他便把孩子们叫在一起,给他们安排任务。
“每个人今日捡二十个海螺。”
除了海平外,其他孩子都伸出手指看了看,表情有些茫然。
“二十个是几个?”一个小男孩问同伴。
“这么多个?”同伴伸出五个指头。
连宛之见状也不打断,“每个人捡自己的,捡到你心中的二十个就停下,不可偷看别人。”
老师说话就是管用,大家都喜欢连宛之,不敢不听话。
于是小萝卜头们一头扎进了海滩中,在沙子里遨游探索。
“你捡了多少个了?”有人偷偷问同伴。
“老师说不能说的。”对方捂住口袋不理他。
“咳咳。”连宛之假装咳嗽两声。
萝卜头们立马又不做声了。
很快所有人端着自己找到海螺回来让连宛之检查。
连宛之让大家朝着自己围成一个圈。
“把你们的海螺放在自己面前。”
嚯!
十堆海螺真的是有多有少,多的那堆就像个小山包,少的肉眼就能数清没有二十个。
连宛之把海螺按个放在面前,“今日我们学数数。”
“这样就是一,再加一个就是二……”
孩子们跟着连宛之的动作检查自己的数量。
最后只有海平是对的,其他人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今日的作业是从一写到二十,并且算出这五道题。”
连宛之在沙滩上写了五个计算题,用的是许言教他的阿拉伯数字和加减号,这样比写字更快,也更容易被启蒙较晚的孩子所接受。
十个人围着那五个题用贝壳开始计算,炫起了头脑风暴。
时间悄悄流逝,春去夏至。
孩子们学会了不少知识,了解了大海外的世界。
他们从小都精通水性,没课就下海游泳摸海货,经常带着自己觉得最漂亮的贝壳送给连宛之。
大人们对连宛之更是好的没话说,什么好吃好喝都往小屋送,连宛之拒绝都拒绝不了,东西堆满了桌子。
没有课的时候,他最喜欢坐在沙滩边看着大海,唱起许言唱过的晚安曲。
“…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
这首歌是许言最爱唱的歌之一。
他曾问过许言是不是家在海边,许言笑着说不是,她只是很喜欢海,觉得这首歌很美,思念家乡的时候,唱起这首歌就会充满勇气。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许言应该很想家吧。
只是自己当时太小还不理解她。
想到此处,他便提笔写下新的家书,信中极力刻画了大海的美,希望家人也能感受文字透出的景色。
连宛之把信收好,等到驿站再寄出去,突然翻见了许言写给他的十七岁生日信。
因为寄信要花费时间,所以这封信是随着上一封家书寄过来的。
他一直没有打开,为的是等待生日那天。
到了生日这天,正是海边最热的时候,连宛之坐在树下,怀里揣着小叶子的树枝,打开了许言的信。
【十七岁生日快乐!
虽然你已经连续六年看到这句开头祝福了,但是也不要觉得姐姐老套。
这一年过得如何?有没有交到新朋友,见到新景色?
记得做任何事的前提一定是要平安健康。
其实姐姐很想再摸摸你的头,不过现在你应该已经比我高很多了吧?
我想对你说,做得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