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的寿辰在年底,因此,他驾崩的时候,刘彊还留在国内。
等到新帝继位大典结束,大行皇帝也葬入陵寝后,刘彊就识趣地离京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皇位上坐的是弟弟而不是亲爹,刘彊这个废太子行事得更谨慎才是。
要知道,由于父皇刘秀的端水,他们家的子嗣总共就分为三派,郭后所生,阴后所生,再加一个两不靠的三皇子刘英,所以同母所生的兄弟,相处起来是更亲近的。
就像光武帝为刘彊规划的帮持辅政之人是他同母长弟刘辅,新帝刘庄更信任的也是他的同母长弟东平王刘苍。
整体而言,在史料中被记载“帝性褊察”的皇帝,在他们这帮兄弟里可不算性子好,对宗室、外戚也都颇为防备。
刘彊没有争权夺位的想法,何苦留在都城,招新帝的眼?
有刘彊带头,去岁为了恭贺光武帝大寿的诸王纷纷启程离京。
可惜的是,除了和刘彊关系最亲近的刘辅,另外三个弟弟对海外开拓其实没多大的兴趣,赚钱可以,自己亲身出发开拓海外,难度值还是太高了。
要不是刘彊的人设是宗室有德长者、光武长子、辞让储位的谦恭之人,他真的想对自家弟弟们进行一番“德育”。
不是他说,他的弟弟们安分的没几个,自己的同母弟、新帝刘庄的同母弟,再加上一个一直不算受宠的刘英,好几个都对谋逆之事跃跃欲试。
怎么说呢,亲爹太给他们脸了也不好。
刘彊晓得自己身份敏感,弟弟们现在带不动,就先不带了。
等到他们日后犯了大错,被除国、削藩的时候,刘彊再出面也不迟。
锦衣玉食的时候没心气闯荡,等受了挫折,地位大不如前之后,就不会这么骄矜了。
诸侯王的封地有国相管理,诸侯本身只能享受赋税,在行政与官员任免方面没有太大的权力,刘彊看过了自己年龄还小、没带出去的子嗣,布置了课业,又想着什么时候让长子、次子这些在国内有封国的子嗣归国,了解宗藩内部事务,零零散散处理了一堆事情。
等到都办得差不多,又招徕了一批藩国内的人才,或者是对经营海外有兴趣的人,就再度启程出海了。
其实远航海外,习惯了以后也不是大问题。毕竟大型楼船组成的船队,各类物资颇为齐全,在上头生活的难度也不似在一般舟船上生活的难度高。
顶多是和在固定的环境生活相比清苦了些,气候条件也和每个人本身习惯的环境有所不同。
这些刘彊倒是都能克服。
而且,和前世他是个魂魄的时候满世界乱飘相比,他如今的活动范围可已经缩小不少了。
有肉身的情况下活动虽然不如魂魄状态下轻松,但是能有感觉,已经非常好了。
看过了后世的寿命上限,刘彊算了算自己的年龄,也才四十二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至少也还有几十年好活吧?虽然这个时代,他的同龄人都可以自称老夫了,但是,刘彊的医疗资源能跟上,他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比较科学,他对标的寿命上限可是后世。
当然,最终寿数如何,也不是刘彊能猜到的。
他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目标定好,按部就班地在各个海外领土推行。
距离他恢复记忆,开拓海外也已经有十几年了,最早被收入囊中的海外领土已经繁衍了一代甚至是两代人,刘彊治下的百姓越来越多。
人丁滋长,对刘彊的帮助是巨大的。
海外领土广阔,刘彊最不怕的就是人口滋长,最需要的就是人口红利。
只不过,风俗与汉地不同的地方,刘彊也不会强行将所有的汉家规矩在此推行。
矛盾还得靠时间消弭,同时,要立一个外敌做靶子才行。
扶桑、炎洲、长洲等地,刘彊不担心,疆域有限,又多为土人,汉家规矩将会深入人心。
南亚次大陆这块地方到底太大了,他们属于少数,就得用另一种方法了。
还好,和没有前例可以借鉴的人不一样,刘彊脑海里,有大量的后世实践案例。
再加上分邦建国,实践的机会不少。
而且,刘彊并不是一味地压榨。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制度,更合理的规划,以及,更多的机遇。
要知道,刘彊如今占据的都是南亚次大陆临海的地盘,而这块土地上最肥沃的地区,毫无疑问是印度河流域附近,那一块肥沃的冲击平原。
历来入侵者进入这片大陆,都是从北边的山脉缺口处进来的。
是以这片大陆上的人种差距不小,刘彊没那么大胃口,要将印度北方正在崛起的贵霜帝国掐灭在萌芽状态,但是地盘收归自己后,开放一条上升路径,同时给予南边的人种反攻北方的希望还是可以的。
同时,刘彊和大汉本土的联系,其中所带来的机遇也是从前的王国不能比拟的。
这个时代的大汉,对外的探索程度非前人可比,起码,在刘彊的印象中,到他的侄孙和帝刘肇时期,大汉会遣使与罗马帝国交流,最远到达了地中海东岸。
以兵锋壮威,以利益诱之,随着时间流逝,刘彊的布置已经逐渐补齐了。
从前没有以雷霆之势一统南亚次大陆,是刘彊认为本族人口补全的还不够,并非没有那个能力。
他要的是长久治理,不留后患,而不是昙花一现,也不是快速吞并后还要焦头烂额地重新制定制度。
再过十几年,时间就能将他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补全,到那时候,才是万无一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