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的朝会,顾舟前所未有的强势。
作为一路追随于宣从皇子到淮王的臣子,顾舟一向受人瞩目。他的地位和家世决定了没有人可以轻易地越过他,但他从未显得咄咄逼人,世家子弟的风度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哪怕和他政见常年不和的内史陈极都要称赞一句:“与君相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陈极是淮王府的二号文官。与顾舟不同,陈极出身寒族,全靠自己的努力。他多年宦游他乡,如今年近半百,已是须发皆白,一向老成持重。陈极总是看不惯于宣和顾舟的政令,总是觉得两人太过优柔寡断,又总是该抓的不抓不该抓的乱抓。他面上对两人恭恭敬敬,日常也多加赞誉,可他不自觉地将顾舟视为晚辈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此之前的大小朝会,于宣在的时候还好,若是缺席,陈极便经常一脸严肃地指出顾舟的意见有何不妥,若是被反驳便滔滔不绝他为官多年的过往经验。其实陈极人并不坏,他并非单纯地倚老卖老,只是看顾舟对他多有尊敬,便趁机扩权罢了。
顾舟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对他而言,自己与陈极都是于宣的臣子,只要陈极没什么旁的心思,自己退一步也就是了。更何况自己还是于宣的枕边人,难免会借于宣的势,更不应当计较这些得失。
可权力这种东西,从来没有我让人人敬我这样地和谐共处。顾舟之前在淮地士林中风评极佳,可难保不是因为旁人把他当成冤大头,用几句漂亮话骗了到手的权力。真当利益冲突的时候,众人便图穷匕见,明晃晃将于宣视作了吉祥物,而顾舟更是毫无还手之力。
祈晴这件事情,固然是于宣作为穿越者,不敬鬼神惯了,总觉得是封建迷信,忘了礼法也是维持封建统治的核心基石,可大臣们能够拿着礼法压制主君,也不过是仗着于宣自己只管方向,一应细物全权委托下官,而本该与他共进退的顾舟,却没有能够抗衡所有人的权力,甚至都没有这个想法。
但好在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今时机正好,顾舟携着于宣这波几乎是天降祥瑞的势头,上来便给众官来了个下马威:“近日殿下为平水灾,亲自主持祭祀,不幸病倒。如今天降祥瑞,暴雨停歇,正是殿下的功德和诚心感动了上天。我们作为臣属,本来就没有尽好自己的职责,如今只能将功赎罪,将殿下的名望在淮地广泛传颂。”
这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却并不像是顾舟会说出来的。众人皆知,于宣从不刻意追求自己的政治威望,主君不在意,他们当属下的也乐得清闲。可事情真的被提起来,要不要做,做又要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众人在心中默默盘算着。
“顾大人,殿下的恩德我等早已铭记在心,百姓也多有感念。可殿下一向爱民,并不重虚名,今日贸贸然如此行事,待殿下醒来,恐添烦恼啊。如今钱粮皆用于赈灾,也实在是有心无力啊。”出列的是治粟内史李应,司财政钱粮。他出身淮地,与当地士绅富商之间日常往来极为密切。
李应也是个奇人,如今朝廷严令禁止地方官员与当地大户结为姻亲,以免相互勾结。李应自然不敢明面上违抗,可对地方士绅送上来的小妾却也照单全收。毕竟,官员禁止的是娶妻,关我纳妾什么事呢?而更奇的是,此人十分会享齐人之福,一府的莺莺燕燕竟能和睦相处,哪怕偶有吃醋也是联系自家亲人为夫君牵线搭桥。而李应也投桃报李,游走于各个府邸,主打一个雨露均沾。
有一次于宣便和顾舟吐槽过,说真应当让青楼女子学学李应的为鸭之道,他妙的不是平衡这些女子,而是通过这些女子平衡背后的家族。要知道治粟内史并非是淮地财政的主官,本来藩王财政就受到京城严加监管,天然戴着镣铐,再加上顾舟司丞相,主内政,他才是名正言顺的主官,李应充其量只是顾舟的下属,可他依旧能混得如鱼得水,自有过人之处。
而他的过人之处说来也简单,直白点说,就是给钱就办,不给就不办。好在他本人十分警觉,不能收的钱是分文不取,才能混到今日。可这种一心向钱的人,是全然不关心什么宗教祭祀的,对他而言只有一件事,就是让他往外掏钱,没门!
顾舟摸得准李应的脉搏,自然也能对症下药。甚至不用他出面,此前被于宣在清理一波朝堂后提拔起来的侍郎张诚便反唇相讥:“殿下早有预备,淮地物价平稳,官府放粮也未超出负荷,更加上水位虽高却并未成灾,你说财政吃紧,这倒有趣了,难道是把当时殿下的谕令当作耳旁风,如今临时抱佛脚?”
李应听了便急了:“休得胡言!淮地今年预算……”
“李内史,淡定。”陈极听着李应又开始算那些谁听谁头疼的数学,哪怕是自己人也想堵住他的嘴:“老臣也为李内史叫一句屈。我等当然不是反驳为殿下传名的做法,恰恰相反,正是觉得这件事要做,更要做好,才要慢慢谋划,谋定而后动。如果贸贸然行事,只是以点带面,难免想得不全面不透彻,效果也不好。不如从长远出发,从规划的角度,拉长周期来看都有哪些事有可为之处,我等做了多少,没做的又当如何做。当务之急,是雨虽停了,可也不是毫发无伤,需要先安抚百姓,施粮救民啊。”
不愧是老狐狸,顾舟在内心吐槽,一顶高帽子、一个拖字诀,捧了别人还什么都没做,什么时候场面话都说得漂漂亮亮的,却只负责摘果子,责任是半点不沾,每每事有不协,便拽着自己没剩几根的山羊胡子叹息道:“老臣早已说过……只可惜……”
“长远的事要想,可也不能因为要想便不做。如今殿下为民祈福,正是声望最好的时候,在赈灾之时多弘扬殿下的事迹,让百姓明白此次未成洪灾全靠殿下的一心为民、诚心祝祷,传扬出去才能事半功倍。”顾舟反驳道,他看着众人举棋不定、若有所思的样子,又看到了李应的东张西望,没好气地补充一句:“尤其是李大人,别光忙着为那些捐了两斗米的富商弘名,你要让百姓认清那些米是殿下的德政!”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7章 第 37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