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示波器情书

春节前的北京笼罩在雪后特有的寂静里。季辰蹲在父母家的阁楼上,手指抚过一个尘封的红木箱,锁扣上刻着精细的音符纹样。这是他整理母亲旧物的第三天,自从NeuroTech事件后,母亲突然说有些东西"该交给他们了"。

"找到什么了?"林修远的声音从梯子下方传来,他端着两杯热可可,衣领上还沾着实验室带来的松香味。

季辰拨开箱盖上的灰尘,铜锁应声而开。箱内整齐码放着泛黄的琴谱,最上方那张标题赫然写着《示波器情书——为季明远作》。他的手突然抖了一下,热可可溅在手背上。

"这字迹..."林修远凑近,"是你妈妈写的?"

琴谱上的音符工整得近乎苛刻,每个降调符号都像经过尺子比量。季辰翻到第二页,发现边缘处密密麻麻标注着频率参数——7.83Hz被红笔圈出无数次,旁边写着"明远的δ波峰值"。

箱底压着张老照片:年轻的母亲站在钢琴旁,身后是季辰熟悉的父亲实验室,而钢琴上放着的正是那台古董示波器。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98.5.20,以及一行小字"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演出"。

"我妈从来没说过她是专业学钢琴的。"季辰喉咙发紧,"她只说是业余爱好..."

林修远突然抽出一本蓝色笔记本:"看这个!"内页贴满了剪报,《钢琴神童周雯斩获肖邦青少年大赛冠军》《中央音乐学院建校以来最小年龄毕业生》...所有报道的主角都是年轻时的母亲。

楼下传来钢琴声。两人循声而下,发现母亲正在弹奏《示波器情书》。阳光透过纱帘在她手指上跳跃,那些本该柔和的旋律却带着数学般的精确性。当演奏到第三小节时,父亲突然从书房冲出来,手里拿着个老式录音机。

"就是这个频率!"父亲的声音颤抖着,"1999年我们失败的那组参数..."

母亲的手指没有停,但抬头看向季辰:"当年你爸用正弦波做载体,太机械了。"一段华丽的琶音,"我偷偷改成钢琴谐波,但他固执地..."一个精准的强音,"不肯听艺术生的建议。"

琴声戛然而止。母亲从琴凳下取出个铁盒,倒出十几盘老式磁带:"每次调试参数我都录音备份,NeuroTech偷走的数据根本不完整。"

季辰拿起标着"1999.4.3"的磁带放入录音机。先是沙沙的空白,随后传出年轻父亲的声音:"...第七次失败,δ波增幅仍不足5%..."接着是母亲轻柔的打断:"明远,你该试试把C大调换成..."突然插入第三个声音:"周学姐!赞助人到了!"

磁带到此中断。父亲脸色骤变:"这声音...是陈教授?"

"当年乐队的赞助人。"母亲合上琴盖,"后来听说去了美国做音乐疗法投资..."她突然停顿,与父亲交换了个眼神。

林修远正用手机拍摄琴谱,突然叫道:"这段频率标注!和我们发现的舒曼共振完全吻合!"他兴奋地转向季辰母亲,"周阿姨,您当年就发现了音乐载体?"

母亲微笑不语,只是弹了段简单的音阶。季辰突然认出这是他小时候常听的摇篮曲。

"我改写过所有你爸的实验音乐。"母亲的手指悬在琴键上方,"包括你小时候听的每一首曲子,都藏着δ波诱导频率。"

父亲突然转身回了书房。几分钟后,他抱着个黑色保险箱出来,指纹解锁时金属门发出气密装置释放的轻响。里面整齐码放着几十本实验笔记,最上面那本贴着便签:「给辰辰,当我准备好的时候」。

"二十年前的数据。"父亲将笔记本递给季辰,"和你妈妈校正过的频率参数...都在这里了。"

季辰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不是数据,而是一张母亲演奏会的门票,背面写着:"明远,今天弹错了一个音,正好是7.83Hz的位置,想你。——1998.6.7"

林修远的手机突然响起邮件提示。他看了一眼屏幕,瞳孔骤然放大:"弦论研究中心收到五百万美元匿名捐款!署名是..."他抬头看向季辰母亲,"'弦外之音'..."

母亲的手指无意识按下一个琴键,A4=440Hz的标准音在客厅回荡。父亲猛地抓住她的手:"那个赞助人...是不是姓赵?"

"赵明远?"季辰困惑地看向父亲,"和您同名?"

"不。"母亲轻声说,"是你舅舅,我哥哥。他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后...我们就失去联系了。"她看向父亲,"当年实验室的资金..."

父亲脸色变得苍白:"NeuroTech的前身NeuroWave,创始合伙人叫James Zhao。"

一阵沉默。林修远快速敲击手机:"查到了!NeuroTech现任大股东赵明远,1999年收购NeuroWave,2008年将其重组..."他抬起头,"也就是您论文被质疑的那年。"

季辰感到一阵眩晕。他记忆深处浮现出童年片段——某个雨夜,父母在厨房压低声音争吵,母亲哭喊着"他不可能背叛你",而父亲摔碎了茶杯。

"我需要见见他。"父亲突然说,声音里带着季辰从未听过的迫切,"如果真是你哥哥..."

母亲摇摇头:"二十年没联系了。这次捐款都没亲自署名..."她抚过琴键,"除非..."

林修远和季辰同时开口:"音乐!"

第二天清晨,弦论研究中心临时办公室里,林修远将季辰母亲弹奏的《示波器情书》输入音频分析软件。屏幕上跳出频率图谱,与父亲二十年前的脑波数据完美重叠。

"这就是钥匙。"林修远敲下最后一行代码,"用周阿姨的钢琴版本做载体,配合季叔叔的原始参数..."他点击播放,实验室的灯突然全部熄灭,只有投影仪自动开启。

墙上浮现出一段模糊影像:年轻时的父亲在调试示波器,母亲的声音画外音响起:"明远,我哥哥问你要不要加入他的实验室..."画面抖动了几下,切换成英文文件《NeuroWave Research Proposal》,署名处龙飞凤舞地签着"James Zhao"。

季辰倒吸一口凉气。父亲站在投影前,影子被拉得很长:"所以当年...是邀请,不是窃取?"

"你拒绝得太干脆。"母亲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抱着一个檀木盒子,"他以为你瞧不起华人科学家,就..."她打开盒子,里面躺着封拆过的信,邮戳显示1999年,"等你看到时已经太晚了。"

父亲颤抖着抽出信纸。季辰瞥见开头写着:"明远贤弟,关于脑波研究专利一事实属误会..."

林修远的电脑突然发出警报:"有人远程登录研究中心服务器!"屏幕上代码飞速滚动,"正在下载...等等,是在上传文件?"

一个视频窗口自动弹出。画面里是间中式书房,六十岁左右的男子正在泡茶。当他抬头时,季辰看到了母亲的眼睛。

"小雯,二十三年零四个月。"男子放下茶杯,"我猜你现在弹琴还是不喜欢踩延音踏板?"

母亲踉跄了一下。父亲扶住她,对着屏幕说:"赵先生,关于1999年的研究..."

"叫大哥。"男子轻笑,"当年赌气收购NeuroWave是想逼你合作,没想到你宁可放弃也不解释。"他转向季辰,"你比你爸强,知道找程序员当搭档。"突然换成流利的英语,"Mr. Lin,你的反追踪程序很出色。"

林修远涨红了脸:"您...您怎么..."

"五百万美元总得确认投资去向。"赵明远操作了下什么,季辰电脑收到一份文件,《舒曼共振与神经修复:1980-2003年完整研究》作者栏并列写着季明远、James Zhao和周雯。

"最早的构想是我们三个的。"视频里的男人端起茶杯,"现在,该由你们完成了。"

通话结束后,办公室里久久沉默。母亲第一个动起来,她坐到角落的电子钢琴前,弹起《示波器情书》的最后乐章。这一次,她没有刻意保持精确,任由情感流淌在音符间。

季辰看着父亲走到母亲身后,将手放在她肩上。二十年的隔阂,在这一刻消融在音乐里。林修远悄悄握住季辰的手,在他耳边说:"看频率监测。"

屏幕上的脑波图谱显示,当钢琴曲进入**时,四个人的δ波同时出现显著峰值——包括远程连接的赵明远。

"这就是神经音乐疗法的未来。"林修远敲下保存键,"用真实的情感连接,而不仅是精确的数据。"

窗外,北京又飘起了雪。钢琴声穿过玻璃,与雪花一起落在这座见证了三代人爱恨的城市街头。季辰忽然明白,科学和艺术从来都不是平行线,而是在某个维度上紧紧缠绕的弦,只需一个正确的频率,就能共振出改变世界的和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我寄长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理科学霸的文艺式心动
连载中风岚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