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话说老王遇到了张神童,因为激动(雾,其实是劳累过度)突然吐血……(看上去一副要怒吃便当的样子)】
(虽然尽量考据历史,但《明史》被清朝老哥们篡改的也太多了,还是用出土文献石碑和私人修史辅助参考吧)
虽然老王吐血吐的仿佛要当场去世,但他还是凭借顽强的毅力重新站稳了,然后威逼利诱【大雾,其实是各种恳求】张神童不把这突发情况告诉皇帝。
朝服上清清楚楚摁了老王俩血手印,老王看了非常不好意思,于是说:“那啥,元辅,要不您先回去换身衣服,刚好我也是去找皇兄。洗衣服的费用下次我一定补给您……”
张居正松了他的手,向后退了一步,拱手拜下去。
“王爷保重。”
末尾二字含在舌尖,吐露的那一刻,不知经历了多少百转千回。
……
这次夺情风波结束后,老王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
四个步骤,先行下旨安抚群臣,掩人耳目转移矛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然后制造一个新的焦点人物,并将此人推到风口浪尖上。
万历对于翰林院官员们的上书,保持了很和善的心态,向他们耐心解释了自己下旨“夺情”的缘故。在这之后,有部分人偃旗息鼓了。他们属于那种渴望受到重视的,一旦感受到了皇帝的诚意,也就不再计较本来的目的,刷存在感成功后就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孜孜不倦的继续写折子,这时候他们就再也没得到回复。参与劝说张居正的官员都保持着大义凛然的表情上朝,摆出即将慷慨赴死的架势,然而并没有什么事发生,于是他们只好保持大义凛然×2的表情又走了,脸都尼玛僵硬了。
官员甲:“坑爹啊,我连行刑的武士都买通了,就等着被殴打,结果居然不打,我的钱啊!”
官员乙:“别说了,为了预备被打,我这大热天的背上垫了六层棉花,回家起了半个月的荨麻疹,到现在还没好……”
接下来张居正上疏称病,要求返乡休养。这个理由得到了皇帝的批准,皇帝对于元辅哀恸过度而导致卧病的情况非常内疚,特地下旨赐了很多物品,并率文武百官到郊外相送,还亲手端了碗甜食给先生路上吃。
老王:……我这刚做好的西瓜冰沙怎么没了……
原本意志坚定的陛下突然就软和下来,大家又感到了意外。虽然理由有所不同,但这也是给皇帝回转的余地,只要结果是一样的,大家就不多在意张居正到底是因病回乡还是守孝了。
不过还有一些特别“恪守礼节”的铁憨憨继续嘴炮皇帝,这就不对了,皇帝从善如流的痛打了他们,表示这些人“假借匡正礼教之名”“挑拨离间,无事生非”“实如王静水王编修期年文章中所言,为沽名钓誉无所不用其极,辱谮君上”。这件事表明年轻的皇帝并不是处处退让,一些还想得寸进尺的人立马被扣上了意图不轨的大帽子,杖责充军,京城里还出现了小传单将这些人一通污名化,安排的明明白白。
关于小传单,日后还有妙用,这里就先不介绍了。
这时候肯定有一些好兄弟好友人上疏救援,皇帝温文尔雅的驳回了他们的请求,并忧郁道:“难道你们也要学习他们,借着辱骂朕来使自己青史留名吗?有这个功夫,为什么不去做为老百姓谋利的事情呢?元辅不在朝中,你们应该给朕分忧才是啊。”
虽然海瑞也骂皇帝,但人家好歹干了实事。为臣者本应上马击狂胡,下马抨妄臣,你们光唾沫横飞尸位素餐,不革职留着过年?
如今内阁首辅位置暂时空缺,按理应当使次辅暂代其职。然而此时忽然有人上疏,请求令礼部左侍郎仇延入阁,奏折中把他一顿猛吹。万历表示要考虑考虑,此人就恨不得一头撞死在柱子上。
老王:……这演技也太夸张了,建议扣钱。
洛水静笑着对同僚道:“如果我没有记错,这上疏的是首辅的学生吧,首辅启程未满旬月,意图就如此昭而彰之,仇大人的手段真令我等叹为观止哪。”
在“民意”的驱动下,慢慢的,上疏力荐仇延入阁的人越来越多,“倒仇”小分队对此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
洛水静叹道:“仇延此人城府极深,心计阴毒,此番造势做足了准备,我们如果此时进言反对,必定无功而返。”
“他踩着我们的头往上爬就算了,这次居然拿首辅当垫脚石,可怜张太岳学生竟改换门庭者众,人情何以淡薄至此!”
“当年首辅得徐阶徐阁老赏识,从此一心追随,未曾想其门下却多薄情寡义之辈。”一个老同事不由慨叹,旁边年轻点的还不太知道这两人的关系,闻言好奇的凑上来听。
……
“王大人,你也算是潞王亲信之人了,怎么在这儿呆了八年,连个正五品都没有混上?”
这种话洛水静哪能不知道意思,她似笑非笑道:“刘大人此言何意?”
刘编修哼了一声:“见不得别人好,还是先顾着自己罢。”
“既然您不客气了,我也没必要留情面。您当年就是严党,后来怎么保全的自己,您是贵人多忘事,我来替您回忆回忆。”洛水静冷笑一声:“周旋在高拱高大人和首辅之间,一招左右逢源见风使舵真叫演绎得漂亮,结果呢,最后不过还是和我同品级,您这是又寻到仇大人那儿的门路来了,才兑这些酸话?”
两人一番硬核互怼后,对方果然正式站在了仇延一方。此时因为万历的默许,仇延可谓是风头正劲,宛如政坛新星。
洛水静:……张神童四十多就当首辅了,这货都快六十了还政坛新星,这马屁拍的真是硬到噎死个人。
……
一年不到,仇延兄弟就用火箭一般的速度升任内阁次辅,别说内阁大学士震惊不已,朝中也议论纷纷。仇延最近也是风光无两,一时亲附者如过江之鲫。
万历在这件事上特别好说话,基本是顺水推舟,所以当有人提起这件事,没什么人埋怨皇帝,基本都分为两种:恰柠檬和不满的。
恰柠檬的精髓在于无时无刻不在酸,代表人物为洛水静一波人,互相用道德约束,就和张居正在时候一样,就算对方权势滔天,也坚持非暴力不合作态度。自诩清流,谁有权就反对谁,洛水静就是利用他们这种心态造的势。
不满的大多是高级官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满日盛。仇延既然为次辅,掌枢大权,自然就不可能像从前一样对他们巧言令色,客客气气。他本人虽然一路嘉奖得过来,但真到了统筹大局的时候,那点才能就不够看了,和当年决断立顷,雷厉风行的张居正可谓相形见绌。
而且天公不作美,在仇延上任后半年内,隆冬大雪,各地先后发生灾情。地方官紧急奏请,另一位次辅眼观鼻口观心,诸事只凭仇延裁度,后者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又因为某些力量从中作梗,布置不周,惹得民怨沸腾。
有人开始弹劾仇延,皇帝好脾气地批复:“既然是众卿一力举荐,应当有超世之才,姑且拭目以待。”
上疏的人越来越多,之前曾经大肆攻击张居正贪恋权势悖逆人性的人甚至开始着急:陛下这性格怎么和先帝一样,也太过绵柔了,当初要是铁了心不让张首辅走,哪来这人什么事!
洛水静:各位,真是超光速真香,脸疼吗?
如果当初万历和历史上一样力排众议维护张居正,跳脚的也是这群人,现在又开始怨皇帝性子软,就算皇帝事事迁就他们,都按他们说的来,一出了岔子,立马把问题都推给皇帝,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
明朝后期这种文官特别多,好在这时候还只是少数一派,锦衣卫暗中记下其人言行报告皇帝,日后这些人都被疾言训斥罢官,朝中风气为之一肃。
不过这是后话。短短一年两个月,仇延就在各方压力下顶不住了。原本支持他的人逐渐倒戈,众口一声地声讨他,那情形和当年“夺情风波”中如出一辙。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朝堂上出现了怀念张居正的声音。这种声音越来越大。有比较就有偏好,仇延和张居正的执政能力高下立判,在推行一条鞭法和清丈全国土地这些事上,大家都认识到,没有张居正,改革根本推行不下去。
关于改革,在那个时候,发小传单是给文人士大夫看的,送米送面是向老乡们拉支持率的。文人且不说,老百姓都表示了支持改革,街头有歌颂改革的童谣(这是老套路了),地方也出现了赞颂改革措施的庙碑。
反对改革的人只能先把话咽在肚子里,如今怀念张居正是大势所趋,只是皇帝迟迟没有表态。
张四维叹道:“我以为陛下多看重他,不过一年半载就已如此,陛下怕是早有亲政之心吧。”闻者以为信然,但上疏要求首辅回朝的人还是出现了,这些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低级官员,其中就有洛水静。
没人觉得她是因为张居正,有交好之人还来劝她:“陛下态度尚未明了,我知你怨怼仇延已久,但如此会不会操之过急,引祸上身啊。”
洛水静笑而不语,心想,劳资布局这么多年了,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我今年才四十不到,头发都白了一半了,要是不搞倒这个装x剽窃贼,我真是浑身难受,一天都睡不踏实。
不过洛水静毕竟能力有限,计划也比较粗糙,仅凭她一人之力显然完不成,效果也没有这么好,能这么顺利进行必定有人暗中相助。
正在写信给张居正的万历:“不用猜了,这人就是朕。”
要说这其中还有什么隐情……
老王:“这是因为万历这小老弟也做了和我开头一样的梦,整个人都不好了……”
梦到自己的陵墓在后世被人发掘焚烧,这感觉能好吗?
不过老王还是弄不太清楚万历对张居正的心情。他好像一下子变了一个人,虽然外表看上去还是个十七岁的少年,但眼睛里深得像一口井,漆不见底。
还是黑化好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3章 「大明修罗场」中的潞王(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