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赞许地点头:“不错。当年平阳侯府有个叫赵破奴的门客,曾是匈奴降将,对漠北地形了如指掌。”炭条在墙上画出几道交错的水系,“他教会霍去病如何通过水草分布判断敌军动向——这才是千里奔袭的真正依仗。”
卫二哥突然直起身子:“就像蓝将军教我辨识蹄印和箭羽?”
“正是。”父亲将骨片收回锦囊,“朝堂上常说‘不教而战是谓弃’,用兵之道,首在……”
“知己知彼。”卫照轻声接话。
“我儿聪慧。”卫老爹抚着幼女的头顶:“阿昭所言才是至理。”
卫老爹转身指向墙上地图:“你们看陇西槐氏如今的布局——”炭条圈出几处关隘,“表面归顺朝廷,却在狄道、枹罕暗屯精兵。这手法,与当年匈奴在陇西的布置如出一辙。”
卫大哥倒吸一口凉气:“所以窦公归顺……于朝廷有大功!”
“陇西槐氏经营数十年,控扼西域商道。朝廷屡次招抚,槐氏却受而不朝。”
老爹的炭条在圈外点了三下:“北有羌胡,西有吐蕃,南有南诏。窦氏归顺,等于为朝廷打开了西北门户。”
烽燧内的火光在夯土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卫老爹的炭条在地图上重重一划,将河西与陇西分隔开来。
“窦公这一归顺,朝廷算是把楔子钉进了西北。你们看——”
炭条沿着河西走廊的线条滑动:“窦氏控制着西域商道咽喉,如今归顺,河西盛产战马、铁器,朝廷可直接征调军需,不再受陇西商路钳制。”手指在敦煌、酒泉几点,“这些城池的税赋,从此直接入国库。”
炭条又从河西向东划至陇西:“原本槐氏背靠陇山天险,朝廷若要强攻,需付出十倍代价。如今窦氏在河西陈兵,等于在槐氏背后架了把刀。”炭条在狄道一点,“槐氏若敢异动,朝廷可从东、西两路夹击。”
“西北诸胡向来首鼠两端。”卫老爹冷笑,“窦氏一降,吐蕃、羌胡必生二心。槐氏再想借外力对抗朝廷,难矣。”
阿昭恍然大悟:“所以他们劫军饷?”
“不错。”父亲炭条戳在代表黑水河的位置,“陇西每年靠抽西域商队的税,能养三万私兵。如今商队改道河西,槐氏怎能不急?劫军饷既是为泄愤,更是要挑拨朝廷与窦氏——若窦氏保不住军饷,朝廷还会信他么?”
原来,他们经历的那场劫案,并非简单的乱世谋财,背后还藏着如此深重的权谋算计。
卫照突然打了个寒颤,她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之中。父亲的声音仍在继续,却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槐氏现在要同时防备东面的朝廷军和西面的河西军,兵力捉襟见肘……而大夏新朝得河西,则天下一统,复旧日荣光可见矣!”
“爹,河西既然能自立,为什么还要献地归顺?”阿昭问道。
卫老爹将竹简轻轻合上,望向烽燧外苍茫的雪夜,声音低沉:“阿昭此问,正是要害。河西看似可自立,实则有三不可。”
“其一,礼法之不可违。”父亲的手指抚过竹简上“汉”字的刻痕,“窦氏出身河北世家,受汉室恩典,食汉禄、佩汉印。今虽天下动荡,然君臣大义岂可轻废?此乃血脉相连之理。”
“其二,生计之不可断。河西虽产良马,然铁器、盐帛皆仰关中。槐氏据陇右,阻断商路,常致河西粮价高企,民多饥色。打通商路,在所必然。”
“其三,胡患之不可独当。去岁先零羌与匈奴左部会盟,若不与中原结盟,河西将腹背受敌。”
烽燧内陷入沉寂,唯闻柴火噼啪。卫老爹将女儿往怀中拢了拢:
“窦公常言'河西乃汉家之河西',为臣者当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的炭条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坚实的线,“如今新朝已立,正该看准时机,使关河一体。”
“其四,新朝天子乃窦公的河北旧识,其人英雄盖世。如今他遣使持节而来,问‘将军尚记得当年之志否?’窦公闻之涕泣,遂下了决心。”
卫二哥突然插话:“所以窦公是念着旧日情分?”
“不止。”父亲摇头,“更因他明白,河西就像这条丝绸之路上的驿站。”炭条在墙上画出连绵的烽燧,“单个驿站再坚固,若整条驿道断绝,终将沦为孤岛。唯有与中原血脉相通,才能使河西永续。”
“窦公可真是英雄,这么大家业,说放下也就放下了……要是我,我可舍不得。”阿昭感慨。
老爹轻抚阿昭的发顶,炭条在夯土墙上缓缓画出一个完整的圆:“阿昭可知这天下至理?在其位谋其政,若心存万民,自然知道该如何抉择。”
他的手指沿着圆圈慢慢描摹:“窦公当年初镇河西时,不过弱冠之年。三十年来,他亲眼见过流民易子而食,见过羌胡掠边后的断壁残垣。正因深知战乱之苦,才明白一统之贵。这大家业不是放下,而是化私为公。”
“要知道,‘河西之富,富在通衢'。商路畅通则税赋足,税赋足则仓廪实,仓廪实则可养精兵保境安民——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业。”
阿昭点头,这或许就是乱世中最难得的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握紧剑柄,更知道什么时候该松开拳头。
卫老爹将手中的炭条轻轻搁下,叹道:“窦氏之功,不在献地,而在安民。河西归顺后,朝廷可岁增战马万匹,边关少征戍卒三成。”
《盐铁论》有云:‘边郡之利,在于屯田。’”卫大哥脱口而出。
“善!”卫老爹欣慰颔首,“当年霍去病平定河西后,设属国安置归义胡骑,开屯田以养边军。如今窦公效法先贤,使河西百姓免于战火,这才是真正的功业。”
卫照望着简陋的地图,看着被河西的风沙吹得面相苍老的父亲,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条通道对华夏的分量——那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远非书本上轻飘飘的一句“丝绸之路要道”所能比拟。
“所以窦公归顺,不仅解朝廷西顾之忧,”卫二哥眼中闪着光,“更重开丝路商道?”
“正是。”卫老爹从行囊取出一卷账册,“你们看,这是元凤年间河西四郡的赋税记录。仅酒泉一郡,岁入相当于中原三个大县。”
夜风拂过,卷起账册一角。卫照看见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胡商市税、屯田粮赋、牧场贡马……每一项后面都标注着精确的数字。
父亲轻抚账册,语重心长道:“治国之道,重在平衡。朝廷要河西的战马,河西要朝廷的粮饷;中原需西域的珍宝,西域慕中原的丝绸。窦公深明此理,故而能保境安民,这才是真正的功业。”
火光忽明忽暗间,卫二哥突然起身,单膝跪地抱拳道:“父亲,儿愿效冠军侯故事,重开西域商路,断匈右臂!”
烽燧内骤然一静,连呼啸的北风都似屏住了呼吸。卫老爹凝视次子良久,将手中炭条折成两段——一段扔进火堆,一段递给少年。
卫二哥接过炭条,在残壁空白处唰唰几笔,竟勾勒出一幅详尽的商路图:“父亲您看,如今河西虽复,但西域诸国仍畏匈奴如虎。儿愿从酒泉出玉门,先通乌孙,再联大宛。”炭条重重点在葱岭位置,“只要在此设立互市,便可切断匈奴与羌人联络——这才是真正的断右臂!”
阿昭看见大哥的拳头攥得发白,父亲的眼角微微抽动,母亲更是紧紧抓住儿子的右臂,颤声说道:
“二郎……咱们进京去……”
“痴儿!”卫老爹缓了片刻,“你当这是前朝霍去病时代?如今的朝廷……哪有余力……”话音未落,二哥已从怀中掏出一卷帛书展开——竟是密密麻麻的商税记录与路线注解。
“这是去年龟兹商队私售的税单……去岁龟兹商队绕道陇西,仅琉璃器就纳税二百金。”少年指尖点着朱批数字,“若重开阳关道,岁入可增……”
父亲伸手接过帛书。火光映照下,卫照分明看见他指腹在“大宛马价”四字上反复摩挲,“二郎,这条路,不好走……”
“父亲,我知道。我已经准备了很久……母亲放心,儿不会莽撞行事……儿子跟着蓝将军,学了很多,儿子一直在准备,等待时机成熟。”
良久,卫老爹将帛书递还:“明日起,开始背《西域风土记》。”
阿昭看见二哥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松了下来,火光映照下,他额前未干的汗珠正顺着紧绷的下颌线滑落。夜风裹挟着远处的狼嚎从箭窗灌进来,却吹不散父亲那句“背熟西域记”里暗藏的期许——那是少年炽热的抱负第一次得到的回应。
读汉书读成了卫二哥的突袭,一家人的情绪都有点失控。火把的光影在夯土墙上剧烈晃动,映得每个人脸上明暗不定。
“你们可知……”父亲声音里突然带上几分河西风沙磨砺出的粗粝,“当年窦公在敦煌设立第一个屯田营时,为父写的章程里就提过‘以商养兵’之策。”
卫大哥敏锐地直起身子,束发的帛带垂落在肩:“爹与窦公……不只是寻常主幕吧?”
朔风呼啸中卫老爹声音压得极低:“你们既将入京,有些事该知道了……爹爹在窦公帐下效力,又手持窦氏荐书入朝,咱们身上窦家的标签是揭不下来的。今天爹就给你们讲讲窦家。”
随着卫老爹低沉的声音,一幅豪门恩怨乱世情仇的大戏拉开了帷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