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从老定远侯的帐子里出来,他想不通老定远侯为什么这么愚忠。他看着京城的方向,心道:老爷子不愿意,那我来总行吧?
从那天开始,他便成天跟在老侯爷身边,每一次敌军来袭他都上阵同敌军对垒。直到四年后老侯爷去世,他承了定远侯的爵位,接手了北境。也是在接手北境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第一次上战场时差点折进去,背后还有先帝的手笔。
摄政王与老侯爷不同。老侯爷无论是行军还是治下都颇有些中庸的意味,而他却比老侯爷激进得多,接手北境后他又新增了许多军规条例,对匈奴人和狄人也比老侯爷更凶狠。
同时他也提防着先帝。但是先帝似乎是发觉了若是动了他,就没人替自己守北境了,因此一直没把他怎么样,也没收回他的兵权。
直到两年前他被先帝召回了京城,要他在京城长居。
先帝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同他说现在北境安定,他也是时候该修养了。
当时的摄政王听了在心里冷笑。他今年不过二十二岁,同一个二十二岁的军士说要他修养。先帝的目的昭然若揭。
但是摄政王怎么可能任先帝摆布。他开始出现在朝堂上,并同朝中的寒门结交。
先帝少有的做的几件好事之一便是驳回了世家不允许寒门子弟居朝中高位的请求,但这也加剧了世家同寒门子弟的矛盾。
自从孝宗朝开始,朝堂上的寒门子弟逐渐多了起来,而且有不少居于各部重要职位。京城世家觉得这些自己向来瞧不起的人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便开始打压寒门子弟。但是如今朝中出身寒门的人占了将近半数,他们怎么可能任氏族打压。
摄政王是第一个主动同寒门子弟交好的世家。
那些出身寒门的大臣最开始并不信任他,但是摄政王的为人举止一点点打动了他们,渐渐的,不少寒门大臣选择站到了摄政王的后面。朝堂上世家和寒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直接形成了以摄政王为首的新派,和以老牌世家右相为首的老派,其余哪派都不凑热闹的人就成了中立。
先帝此时对此已经没兴趣关心了——在他南下出游的时候,有个内监引荐了一位方士到他跟前,称这位方士的丹药能延年益寿,还有些能让人长生不老的手段。这对于一心想要长生不老的先帝来说,无异于打瞌睡送了枕头。从那时开始,本就懒政的先帝变得更甚,停早朝都是家常便饭。
那个内监其实是摄政王安排的。自从摄政王接手了北境之后,他便挑了人送进了宫里,安插在先帝身边。那所谓会长生不老术的方士,都是摄政王一手安排的。到驾崩之前的半年,先帝已经对那方士的丹药产生了依赖性,若是不服用便觉得不舒爽。
四皇子给先帝下的毒损坏了先帝的根基,但是因为丹药确实有一些强身健体的功效,先帝解了毒之后没觉得怎么样,但是身体内里却渐渐开始衰败。先帝能在今年驾崩,不只是因为丹药,四皇子下的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摄政王本来是想让先帝苟延残喘地活着,让他眼睁睁地看着最喜欢的权势最终落到了自己手里。他没有立刻杀掉先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只要先帝活着一天,他就绝不可能将松口将皇位传给太子或者其他皇子,这样也能为自己的大计多拖延一些时间。
结果先帝的身体扛不住丹药那么猛烈的药性,再加上太子和其他皇子的死讯接二连三地传来,对先帝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最终先帝还是没熬过这个夏天。
小皇帝是摄政王的计划里一个算不上变数的变数,因为他原本以为最后即位的会是太子。
小皇帝从不参与朝政,也没有官职,摄政王对他的了解基本为零。只听说小皇帝一无是处,也不招先帝待见。他第一次单方面和小皇帝见面是在去年除夕宫宴上,他坐在小皇帝斜对面。小皇帝的母亲当年是江南鼎鼎有名的美人,不然也不能被先帝看中选入宫里。看着小皇帝那张浓丽的脸,摄政王当时心里阴暗地想着:燕王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脸还不错。之后他便再未注意过小皇帝。
再次见到小皇帝,是先帝驾崩那天。他也没想到先帝那几个常在朝堂活跃的子嗣能斗得一个不剩,最终得利的竟是这个不声不响的六皇子。他看着小皇帝装模作样地在先帝床边演了一通,心里不由得开始怀疑这些皇子的死,背后是不是都有这个燕王的手笔。
然而这几日调查到的结果告诉他,那些皇子的死和小皇帝没有半点关系,他大概率只是一个会哭的花瓶罢了。
而且这个花瓶动摇了摄政王要篡位的决心。在小皇帝跟他提起自己要整治西北的那一瞬,他突然觉得要是这个小花瓶继续当皇帝,好像也不错?当然另一个动摇摄政王要篡位的决心的原因是——他这两日帮小皇帝批奏折,低头低得脖子疼,久坐之后也不太舒服,然后他就没那么想当皇帝了。
小皇帝没想到就是这么两个简单的原因动摇了摄政王要篡位的心,他要是知道了恐怕会怄死。他坐在椅子上心不在焉地看着那本书,寻思着将来西北整治完,怎么才能把整治西北是摄政王以及其他臣子的功劳,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件事让百姓都知道。
摄政王:父亲行为不上升儿子,而且这小花瓶好像还可以,要不就不篡位了?
小皇帝:我谢谢你:)
感谢阅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第 6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