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得里亚海的风雨撞在窗棂上,像要把这间小屋拆碎。阿依夏的咳嗽声越来越弱,滚烫的呼吸喷在林砚手背上,带着铁锈般的腥气——风寒已经侵入肺腑,她的嘴唇泛着青灰,连抓着林砚衣袖的力气都在慢慢消失。
林砚的手在颤抖,不是因为冷,是因为怀里那部突然发热的手机。屏幕裂口里透出幽蓝的光,像极了敦煌洞窟里那层吞噬他的能量膜。几行简体中文在黑暗里烧得刺眼:
【时空跃迁程序重启:检测到锚定对象(阿依夏)生命体征濒危,可强制绑定跃迁】
【警告:锚定对象未携带原时空基因标记,跃迁后将触发量子排异反应,72小时内脑死亡】
【是否启动?】
“带她回去……就能救她?”林砚的声音发哑,指尖悬在虚拟的“是”上。现代医院的影像在脑子里炸开——输液管、抗生素、监护仪,那些能轻易拉住她的东西,此刻就在屏幕对面。可“脑死亡”三个字像冰锥,扎进他的太阳穴。
阿依夏突然睁开眼,浑浊的视线死死锁着他:“别……走。”她的突厥语混着汉语,破碎却清晰,“努尔……家……”
林砚猛地闭上眼,按下了“否”。
幽蓝光瞬间熄灭,手机发出一声细微的碎裂声,像是某种纽带彻底断了。他把手机塞进怀里,转身冲进雨夜——院子角落种着从撒马尔罕带来的甘草和麻黄,他还藏着一小包从元大都市集换来的硫化汞粉末(当年波斯商人说能防腐,他一直没敢用)。此刻他顾不上许多,用陶碗碾碎草药,加了微量硫化汞煮成褐色的汤,用勺子一点点喂进阿依夏嘴里。
“这是……东方的药。”他贴着她的耳朵说,“喝了,就能跟努尔一起看日出。”
阿依夏真的活了下来。半个月后,她能坐起来缝补渔网时,林砚在院子里立了块木牌,用威尼斯方言和突厥语写着“卫生守则”:
- 喝煮沸的水,哪怕天再热
- 伤口要用煮过的草药汁清洗
- 渔网晒干再收,免得生虫
老渔民们起初笑他“小题大做”,可当有人用了他的草药汁,伤口愈合得比往常快一半;当按他说的晒渔网,鱼获真的多了三成,木牌前渐渐围满了人。林砚没说这些是“现代知识”,只说是“东方老祖宗的法子”——他知道,有些改变,不需要响亮的名字,只需要落在实处的日子。
公元1324年,威尼斯的春天来得很晚。一位修士找到朱代卡岛时,林砚正带着重孙在运河边补渔网。“马可·波罗先生临终前,让我把这个交给您。”修士递来一个未蜡封的羊皮纸信封,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是马可晚年无力的手笔。
林砚拆开信,里面只有一句话,用拉丁语写的:“如果故事必须说谎,就让真实在细节里发芽。”
他想起那年威尼斯宴会厅,马可被他戳破谎言时涨红的脸;想起听证会前夜,他偷偷递过去的纸条;想起《寰宇记》里被抹去的所有关于他的痕迹。原来这个一辈子都在编织幻梦的人,到最后还是承认了——真实藏在那些被他模糊的细节里:元大都街道的青石板、民间琉璃的铅钡成分、蒙古牧民的接生草药。
“爸爸,这是什么?”努尔(已经是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走过来,看着他手里的信纸。
林砚把信纸折成一只小船,轻轻放进运河。水流带着小船漂向潟湖,夕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阿依夏(虽然腿脚不便,却总爱跟着他)靠在他肩上,努尔牵着重孙的手,四个人站在岸边,看着小船越来越小,最后融进远处的波光里。
“他在跟我们说再见。”阿依夏轻声说,手里攥着那枚玻璃新月——背面刻着波斯文“月亮”和汉字“远”,是她当年为努尔刻的。
林砚点点头,没说话。他知道,马可的故事还会被人传颂,“黄金东方”的幻梦还会被人追捧,但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实,会像种子一样,在某个未来发芽。
几十年后,林砚已经走不动路了,只能坐在运河边的石阶上,看着重孙们追逐打闹。一个卷头发的小男孩举着块锈迹斑斑的金属片跑过来:“太爷爷!阁楼里找到的!这是什么呀?像块小砖头!”
那是他的手机,外壳已经被岁月啃得不成样子,屏幕裂成蛛网,再也不会亮了。林砚接过它,指尖拂过冰凉的金属,像是摸到了2024年博物馆的瓷砖,摸到了敦煌洞窟的热浪,摸到了元大都城门外的尘土。
“这是一张船票。”林砚笑着说,把手机递给重孙,“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那我们能坐它回去吗?”小男孩眨着眼睛。
林砚看向不远处——阿依夏的墓碑前摆着新鲜的野花,努尔正带着曾孙们给木牌上的“卫生守则”描新漆。运河里的船来来往往,载着鱼获和笑声,阳光落在水面上,晃得人睁不开眼。
他摸了摸脖子上的玻璃新月,轻声说:“我没有回到未来,”他顿了顿,看着重孙懵懂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我把它种在了过去。”
附录:《朱代卡岛考古报告2024》(节选)
1. 基因分析
- 男性遗骸(编号LY-01):父系单倍群O2(东亚特征),牙齿化石检出微量硫化汞残留(分子结构显示经人工硫化处理,推测用于抗菌)
- 女性遗骸(编号AY-01):母系单倍群U5(中亚特征),骨骼中检出甘草、麻黄成分
- 婴儿遗骸(编号NL-01):基因混合东亚与中亚特征,确认三者为亲属关系
2.器物清单
器物名称特征描述年代推测
锈蚀金属块矩形,内置碳化电路板残片,符合 21 世纪打火机结构(Zippo)21 世纪→13 世纪
碳化渔网残片编织结节为改良式,耐用性较同期提升 40 世纪末
铅钡玻璃新月背面刻有波斯文 “月亮”(阿依夏)与汉字 “远”(林远),激光扫描显示刻痕分两次完成13 世纪末 - 14 世纪初
塑料纽扣酚醛树脂材质,表面有几何纹路,与撒马尔罕奴隶市场遗址出土物同源21 世纪→13 世纪
3. 结论
- 该定居点14世纪人口死亡率较周边下降18%,渔业捕获量提升30%,疑似存在“技术外溢”(如改良渔网、草药应用、卫生知识推广)
- 未发现任何文字记录(如手稿、信件),符合“沉默的改变”特征,推测与外来者(林砚)的知识传播相关
- 跨文化元素(玻璃刻字、基因混合、器物来源)证明该家庭为多元文化融合体,为研究13世纪欧亚民间交流提供罕见实证
本书是一部以历史人物马可·波罗为原型的架空历史小说。故事背景与人物经历均基于艺术想象而虚构创作,旨在讲述一个关于穿越、文化与归属的寓言,并非对真实历史的考据与再现。书中情节、人物对话及细节设定,皆服务于文学创作,请勿与真实史料混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归途与扎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