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爷!晋王爷——”
天色阴黑,暴雨侵盆,随着一声声响亮的大叫,一匹疾驰的快马冲破这铺天盖地的雨幕,利箭一般扎在了梧州城外的大堤之下。
马上的人飞身而下,从鞍袋中掏出一个竹筒信匣来,极为小心地护在怀中,勉力分拨开周遭正在扎埽固堤的民夫与官兵,快步跑向了站在堤边稻田里的一个人影。
他张开了因沿途冷雨而冻得颤抖的嘴唇,跪地大声禀报:“启禀王爷,京中来信了!”
闪电一道接着一道,劈在大堤的上空。暴雨似乎与雷声赛狠,一阵阵直如长刀一般往河岸狂扫。姜越一身银铠外披着油衣,抱剑立在滂沱雨中,沉眉望向堤坝上穿着单衣劳作的千百民夫,在他们的呼喝声中听着河官禀事。
信兵的叫喊让他回了头。他接过竹筒信匣,用油衣遮住匣口打开一些,但见匣中封缄上隐约写了个“裴”字,便忙叫一旁的赵谷青撑伞。
可如此大雨,伞已经不中用了。
自中秋过江以来,南岸的战事且打且胜,姜越虽几度破敌,几乎已将叛军逼到了最后一隘,可随着他越往南进,这梧州河道的潮汛却越猛,还没等犒赏三军发起总攻,那河龙已将大坝冲出了几道决口。
中下游村县的田地屋宇被卷入洪泽,无数逃荒的百姓四散盈道,甚至冲入军营杀马抢粮,屡禁不止。姜越唯恐如此打下去要伤及更多无辜,便先在高地丘陵扎营,与近在咫尺的叛军两相对守,而汛水愈加漫溢肆流,又叫这场仗更是攻不得,亦退不得。
朝廷下派备灾守堤的官兵是这时才赶来的,三万人在沿岸一铺散开来,每个堰口只分得千百。姜越不得已,只能拨出两千人回头去帮他们修堤,本想一举修实,争个三五日的喘息,好一举把那叛军的最后一隘给打下来,岂知,这一回头修堤,老天爷连日暴雨,那两千兵将的双手就被焊在了河道上,打埽固堤都来不及,根本没功夫回去执刀杀敌。
斥候一探方知,梧州附近的大堤是唐氏贪墨之时修筑,石材半实半虚,总是补好这块又坏了那块,加之上下游的堰口各为自保,无一泄洪,水流自然加剧冲刷,致使这方大堤不断开裂,如今大汛已至,唯有绷着力气夜以继日地着人捶泥补缝、筑高堤围,方可保暂时的太平。
如此情状,还要持续至汛期结束,恐还有二十余日之久,而这样的人力虽已让军中捉襟见肘,可对修堤固坝而言,却仅仅只是杯水车薪。
前些天,沿岸两府三道的河官瑟瑟发抖地跪在姜越的营帐里述说雨情,一个个倒都有些拙见呈上,可说来说去就是两个字:没钱。
堤要修,民要抚,灾要赈,从头到脚都要银子,从里到外都张着嘴要吃饭,但时至今日,姜越军中的粮也只够士兵再用五日,而每一出入,那些守在兵营周遭的难民灾农却还在朝他伸长了瘦成骨头的双手,哭啊叫啊,让他行行好或骂他狗东西,日复一日至今,已有十九日了。
十九日而已,他却恍觉有十九年之久。
他不是没有见过死亡,更不是没有见过血,但此地的险恶与他从前所见的种种杀戮都不相同。
根本不需要劈砍,那大水一卷就是万人生灭。冻死饿死者不是血红,没有伤口,而只是全须全尾、凹皮陷骨的青紫和乌黑。行来道中,他眼见浮殍盈川、饥民塞道,听闻哀鸿遍野、童子唱哭,目睹母烹其女、夫妻互食,子杀父、儿弑母,千百灾民伏地求食,直觉那人已不像是人,天地也已不像是天地了,而是炼狱。
多少次,他几乎要把腹中的酸涌都吐在这滂沱大雨之中,可多少次,他又不得不拉着赵谷青去谷仓算粮分发,再令人生火烧掉营周腐尸以防疫病。如此强压之下,他尚能熬得住,赵谷青却是日日噩梦,两月之中清瘦大半,初时投靠姜越的干云豪情已被这大雨涝灾冲掉了璀璨的皮肉,傲骨和脾气也消磨许多,所幸不甘不屈的心力还硬着,眼见自己是被倚重的,也甚有一些担当,靠一肚子的圣贤书和诗词赋撑着精神,每日与姜越颂一颂,就像是念经,提醒自己还是个读书人,是个儒学子,如此方能吊着一口气,再去给难民分发寡粥麸皮,为丧生者裹上麻布烂幡。
眼下,赵谷青见撑伞无用,连忙把姜越往堤坝上拉:“堤上有棚!王爷,去棚里!”
大堤很高,姜越先托着赵谷青爬上梯去,自己再健臂一攀,两步上坝。咆哮的河水当即涌起巨浪砸在他二人脚边,赵谷青吓得就地一晃,被姜越一把拉进了堤上存物用的雨棚。
棚外将士民夫还在高呼镇坝,暴雨洪声中,姜越放下剑,两把擦干了手上的雨水,在这只有一丈地的方棚里揭开了信匣,取出了当中的信来,眼见是钱海清写来说运送钱粮的事务,却足有十来页之多。
姜越迅速读完两页,被暴雨拍打至泛青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血色:“有粮了。”
赵谷青也擦干了手,闻言愣了愣:“朝廷给的?”
姜越一边看信,一边摇头:“信上没说。”
“那几时到?”赵谷青再问,“可还说了别的?”
“只说是很快就到。”姜越把读完的几页递给赵谷青,“裴钧以为,我们不能跟那些河官商量行事,要径直派人去上下游凿堰泄洪,否则夜长梦多。他写的不一定都合实情,但确是个法子。你拿着参详,若可行,晚些就取我将令去让他们照做。”
“是。”赵谷青接过信来看,一边又问,“裴大人可说灾民如何安置?”
“他让我们别想着安置了。”姜越认真往下看,面上的神色愈发缓和下来,“眼下灾民赖在军营附近,是因为知道朝廷会为军队拨粮,以为等在这里就能有东西吃,但……等这批粮到了,他不许我们用来赈灾。”
说到这儿,他捏着信纸,往后又看了两行,低声笑了一下:“得,这人是在骂我了。”
“什么?”棚外暴雨声隆,赵谷青没听清他最后一句,往他站近了一些,“这么多的灾民,咱们全然不管了吗?”
“不是不管,是让别人去管。”姜越没有抬头,把读完的几页再递给他,“他让我记着,我们既是来打仗的,就要专心打仗,别泥菩萨过河老想救人。等收到钱粮,要尽快分发盘缠,把灾民赶去别的州避难,到时候他会想法子让周遭地界分帮接济,如此,我们就不必一面修堤、一面打仗、一面又要赈灾。这样一来,军需得以保全,老百姓活下去的希望也大上一些。”
赵谷青一边听着,一边看完书信内容,脸色也逐渐好起来,松下一口气:“难怪裴大人如此艰难也要留在京中周旋,原来是为了此番之计。这可是解了我们的危局了。只是眼下朝中对这战事……”
“他们是见到人头和贺表了。”姜越简短道,“宫中惊怕,仍用蔡张。内阁想招我回京、更换主将,恐是存了卸磨杀驴之意。”
“此事本就在我们意料之中,倒也不奇。”赵谷青沉下眉头,“王爷眼下怎么想?”
“不必理会内阁。”姜越把看完的最后两页再递给他,抬手擦了把额间细密的雨珠,目中冷戾道,“打完叛军,你我即刻先回壑州。内阁要真敢叫我回去,我就起兵杀回去。”
赵谷青闻言一急:“王爷,我们还是应该再等——”
“等裴钧成事?”姜越从信里抬了头,“如若时机契合,倒不是不能等,怕就怕再等下去,秋汛之后还有凌汛,大雨之后还有大旱,入了冬,仑图最易南下掠边,到时候镇北军固边为重,单靠镇南大营,要如何压制京关禁军?我知道,你和裴钧是存了仁心,想在事变之前先按住蔡张,以免这一路上都有他们使绊子,更是想少流些血,保四境不危……毕竟中枢不乱,则畿辅不乱,畿辅有序,则天下能安。但只怕时不我待。如若宫里当真派发金令催我还朝,裴钧在京中的处境便不是他装死就能避得过了,你让我怎么放心在这儿等着?”
“王爷,此事既然已有计划,便心急不得。”赵谷青皱眉犹豫一时,低声问,“裴大人眼下将养得如何了?”
“他来信总是不说,我如何知道?”姜越沉着脸,在棚中的竹凳上坐下,此时读完了裴钧口述的种种方略,又开始读钱海清写来的小趣事,读来确然松了松神志,可他尖着眼往那字里行间去找,也没找到一个“裴”字,心头提起的一腔热意不由消了下去,终于认命地把 手中信纸放回信筒,盖好了盖子,一言不发。
正此时,棚外忽而传来官兵的爆喝:“做什么!这里是你们能来的地方吗?还不快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5章 其罪五十二 · 怨忿(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