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天色不早了,想赶路往下一个村庄去,有些来不及。
赵连兴同两户相邻的人家谈妥,今晚驴队在他两家住下,明天一早再启程。
从云济镇出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晌午,只能赶小半天路,根本来不及到下一个镇子。
赵连兴早盘算好了,其他人也都知道,在乡下农户家住,价钱比镇上客栈便宜,因此没有在云济镇多停留。
裴有瓦栓好毛驴骡子,又把几筐货物搬下来,和王桩子一起搬进屋里。
毛驴骡子歇了一阵后,他抱了干草来喂,其他三人摇辘轳打水,拎了木桶来喂驴。
裴有瓦先喂了其他牲口,最后才给自家毛驴分了些干草,他摸摸驴脑袋,又给毛驴拍了拍身上的灰。
驴队的毛驴骡子数赵连兴出的最多,他家养了三头毛驴三头骡子。
赵连旺也有两头骡子一头驴,余下七只牲口是其他人各自从家里牵的。
这会子天还没黑,伙夫在隔壁做饭,他四个人拾掇停当之后,没有先过去,等饭做好了自然会有人喊一声。
他们住的是间西厢房,在乡下算不错,炕挺大,四个汉子挤挤能对付一宿。
被褥他们自己带了两套,冬天出来跑活和夏天不一样,在外面宿不得,没什么意外都会找农家或客栈住。
为防路上真要夜宿野地时,不至于什么都没有,出发时都会往车上带几条被褥。
没多久,主家又给抱来两条旧被子,裴有瓦接过,道了声谢,连忙和其他人铺好,这下就够用了。
几个人说着闲话,裴有瓦又想起那个小孩,琢磨一阵后,他朝王桩子使个眼色,两人便出了房,到院子里和主家攀谈起来。
王桩子不知道他要问什么,只在旁边搭一两句闲话。
直到裴有瓦问起村里的江海,主家汉子有些意外:“他啊,你认得他?”
裴有瓦正琢磨怎么说。
话都说到这里了,主家汉子没忍住,低声道:“听人说,前两天江海趁着天没亮,想把他家老二带出去卖了,被他媳妇发现,硬是追上去,又给抱回来了。”
“他家日子原本还不错,但这几年光景收成不好,穷了下去,他媳妇又病了,没得钱治,不过弄些便宜药材熬着吃,总不见好,又干不了活。”
主家汉子边说边叹气:“一家子连老带小六口人,老的太老,小的太小,田亩又不多。”
王桩子只点点头,没说江海想把孩子卖进窑子里的事。
至于裴有瓦,听见江海家里穷成这样,心中再次动了点心思。
既然又碰见,说不定是缘分。
总得问一问,如果江家人不愿,也强求不来,但如果愿意……
他又和主家汉子聊了几句,伙夫隔着院墙喊端饭,四个人连忙过去了,端了饭回到这边院里吃。
裴有瓦吃得最快,很快端着空碗又过隔壁。
见赵连兴吃完了,他想了下,便喊了声连兴哥,让跟他到门口说两句话。
听他想要给儿子买个童养媳回去,赵连兴有些吃惊,随即又了然点头。
受了灾的地方,亦或是穷困人家,总会有这些事,也常常是在外地买,省得多牵扯。
童养媳买回去,等长大了直接摆两桌简单的酒席,成亲不用聘礼,也不用各种酒水礼物,要划算很多。
一般亲事托媒人相看,两家来往后或许还有不成的。
而童养媳就养在家里,以后真要成亲的话,那是板上钉钉的事。
就算长大了不和家里儿子成亲,找个好人家嫁到外面去,也是有备无患。
见裴有瓦很有这个意愿,也打听到了江海家住哪里,赵连兴便和他一起往村后走。
·
“谁啊?”江海听见敲门声,十分不解,这个时辰了,谁会来敲门,大伙儿都在家里避风避寒。
“可是江海大哥?”门外传来声音,很陌生。
门一开,是两个脸生的汉子,并非本村人,江海上下打量着他们,问道:“做什么的?”
“我们是沿途卖货的,今晚正在村里歇下。”赵连兴拱了拱手,十分客气。
裴有瓦同样行礼,他和赵连兴对视一眼,赵连兴会意,不过还是客套了两句,才委婉说了来意。
江海正欲赶人,他以为是挨家挨户敲门卖东西的,他最近正为了银钱发愁,心中很不自在,没想到这两人竟问起孩子的事。
“你们……”他顿住。
裴有瓦直言道:“是我的主意,我家有个小儿子,今年五岁,我想给儿子抱个童养媳回去,江兄大可放心,若带回去,必定会尽心养。”
江海沉默好一会儿,嘴动了动,眉头再次紧皱。
少一张嘴吃饭,总能俭省些米面。
他打量一下裴有瓦,和旁边衣裳没有补丁的汉子相比,一看就不是多富裕的人家。
可,到底能换点钱。
他开口道:“这事我得商量商量。”
赵连兴点点头,说:“若有缘,明日一早可到村前找我们,这一路尚远,最迟巳时过半,就要启程赶路了。”
“嗯。”江海点点头,不再言语。
赵连兴和裴有瓦走了,他关上门,刚进西屋,就见炕上付秀银睁开眼,问道:“是谁?”
江海看一眼炕角缩着的两个孩子,沉默过后,喊外面女儿:“长莲,带弟弟上阿奶那边耍一会儿,那边炕上暖和。”
江长莲听见,进来看一眼爹娘,就带着两个弟弟过去了。
江老娘炕上铺着家里最厚的一条旧褥子。
家里缺钱,打的柴火除了做饭烧水以外,都紧着挑去镇上卖钱,因此家里不大烧炕。
长夏听见外头来了人说话,他爹回来又是那样的神情,十分不安。
西屋。
付秀银剧烈咳嗽一阵,脸颊更红,她气都没喘匀,声音嘶哑:“不行!”
江海好半天没出声,他坐在炕沿,盯着地面看了许久。
末了他回过神,低声说道:“是户好人家,下得了苦,也有胆魄,这么远跑来做生意赚钱,想必家里不缺那一口吃的,况且是给他五岁的儿子做童养媳,正经人家,不是什么不好的去处,总比……”
江海住了嘴,眉心皱成“川”字。
总比进窑子里好。
家道实在艰难,刚才那两人的话确实令他意动。
付秀银闭上眼,不理会他。
江海看着她发红的颧骨,是不正常的潮红,他心中越发烦闷。
这几天还能撑一撑,可眼瞅着后边就是年节了,没钱没粮,往后又拿什么活呢。
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舍弃的,还是长夏。
双儿总要嫁出去,就当提前打发出门,钱少就少了,怎么都比卖进老鸨手里强。
他低低说道:“你又发热了,今天这一顿药吃完,明日还得去抓药,我打的那些柴火,买了药,就买不了多少米面,都得挨饿。”
“跟着我们也是受苦,老幺那么小,就跟着有上顿没下顿,瘦的不像是三岁,再没吃的,也不知能不能活下来。”
他说着说着,断出了利弊,便下了决心,长长叹息一声:“如果有二三两银子,能带你去镇上医馆,抓些好药,或许一两剂就对了症,一发就过去了。”
“长莲长林也能吃顿饱饭,手里有点钱,能见着以后的光景希望。”
“长夏,就当没这个缘分。”
付秀银依旧闭着眼,泪珠顺着眼尾滑入鬓角。
·
天还没亮,长夏睡得迷迷糊糊,朦胧睁开眼,就看见炕桌上点了油灯。
那一点灯火昏黄、迷蒙。
家里很少会点油灯,见他娘坐在那里不知缝补什么,他揉了揉眼睛,细声细气开口:“娘?”
付秀银低低闷咳了几声,听见长夏的声音,她手一顿,没抬头,只哑声说道:“还早呢,睡吧。”
长夏蜷缩在被窝里,睡前冰冷的脚捂了一晚上,总算热了。
他没有乱动,姐弟三人盖着一条被子,被窝里热气尚存,翻身容易让被窝变凉。
迷迷瞪瞪又睡过去,却没睡安稳。
天亮了。
江家院子里来了几个人,长夏听到了他们说的话,神色惶恐,眼中全是不安。
江长莲坐在炕下的板凳上,怀里是尚不懂事的幼弟。
房门关着,付秀银依旧靠墙坐在炕上,她拉了长夏在自己身前,给儿子穿上改小的旧夹袄。
夹袄是她的,时间紧,改得粗糙。
她又给长夏多穿了一双改好的袜子。
长夏坐在炕边,两条腿搭在下面,他惶惶无措,拽着付秀银的袖口不放。
付秀银下不了炕,转头对女儿说道:“长莲,鞋,给穿好。”
江长莲沉默上前,给长夏穿好了鞋。
付秀银给长夏重新梳了头,又理理衣裳。
外头声音小下去,似是谈妥了,她眼泪倏然掉下来。
江海推开房门进来,看见长夏,嘴唇嗫喏几下,没有立即上前。
长夏说不出话,只拉着娘袖子不放,细瘦手指攥得很紧。
过了一会儿,江海低声说道:“长夏,跟爹走。”
长夏没动,转头只看着他娘,眼神惊惧哀切。
付秀银眼泪淌个不停,她忽的一狠心,推了一把长夏,转过脸说:“去吧,跟着他们走,这里,不是你的家了。”
她泣不成声,再说不出话来。
江海上前,将长夏紧攥的手从付秀银袖子扯下。
长夏被抱出去了。
江长莲跟到房门口,只往外看着,泪水断了线一样往下掉,她不敢出声。
三岁的江长林似乎意识到什么,站在那里不敢动。
·
请了里正和村里两个上年纪的老人作见证,长夏被抓着手,在写好的婚书上按了手印。
婚书上他的名字、籍贯、年岁写得详细,以二两五钱的价格,某年某月某日卖给燕秋府芙阳镇湾儿村人裴曜做童养媳。
是婚书,也是卖身契。
裴有瓦从荷包里倒出碎银,仔细称好,按数给了江海。
他出门时带了二两碎银,他夫郎特地给他缝在了衣裳里,昨晚拆开拿了出来,刚才又借了赵连兴五钱。
钱给清,长夏被带走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 3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