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远见过那片长势惊人的秧苗后,满心震惊,与石瑶敲定了插秧的日子。
张勤安没给弟弟再多停留观察的机会,半拉半拽地将人带回了家。
移栽这天,天刚蒙蒙亮,张勤安就和张明远一同往李家赶。
刚到门口,石瑶就带着青禾迎了出来,手里拎着装秧篮,肩上还挎着装有午饭的布包:“你们来得正好,今天是阴天,不晒,最适合移栽。”
几人先到苗床边,石瑶弯腰演示起起苗的诀窍。
手指捏住秧苗根部轻轻一提,带出的泥土要少而完整,起好的秧苗还要细心地用稻草扎成小捆,再整齐码进竹篮里。
四亩田的活儿不算轻,石瑶怕四人一天干不完,只先起了一半的秧苗。
到了田里,石瑶又特意叮嘱株距、密度和种植深度,末了还强调:“排列得齐整些,后续除草、采收都方便。”
张明远插了半晌,直起身揉着僵硬的腰,忍不住感叹:“嫂子,我们种了这么多年水稻,还是头回知道种植水稻有这么多讲究。”
石瑶笑着擦了擦额角的汗:“我也是头回尝试,不过咱们这么用心,收成肯定差不了。”
一旁的张勤安和青禾没搭话,只低着头专心干活。
青禾手法利落,秧苗在她手里一栽一按,转眼就排成了笔直的行列;张勤安也不甘落后,动作虽慢些,却每一株都栽得稳稳当当。
整整两天,四人总算把所有秧苗都移栽完毕。傍晚收工时,石瑶笑着邀请兄弟俩去家里吃饭,算是庆祝完工。
张勤安刚想开口推辞,张明远已经抢着应下,还故意错开眼,假装没看见大哥递过来的眼刀。
插秧落定,田间管理便成了头等大事,控水、施肥、除虫除草,桩桩件件都容不得半分马虎,石瑶索性将满心精力都扑在这四亩稻田里。
张明远比她还要上心,一有空就往田里钻,脚步比谁都勤。
看着稻苗稳稳度过返青分蘖期,株秆日渐挺拔,开始拔节孕穗,石瑶悬了许久的心,总算轻轻落了地。
亲身见证了水稻移栽与精细管理带来的惊人长势,张明远打定主意,自家的单季稻也要改用这套新方法。
父亲张春林性子固执保守,几番考量后才松口,只肯划出家里三亩水田让他试种;至于从李家佃来的六亩田,仍沿用老法子撒种,只求稳稳保住收成,不敢冒半分风险。
相处日久,石瑶对张明远的机灵与勤快颇有好感。
得知他要尝试育苗移栽,便主动带着春禾一同前去,毫无保留手把手地教他育苗的诀窍和移栽的手法。
村民们的水稻刚抽芽分蘖,石瑶家的稻田却已飘起金黄稻浪。
收割当天,田埂四周挤满了乡邻,人人伸长脖子往田里望,大家早就好奇,石瑶那“排得比线还齐”的怪异种法,到底能交出怎样的收成。
“这收成,比撒种种的强太多了!”张明远蹲在田埂边,捻起一粒稻子搓开,看着雪白的米粒不住赞叹。
石瑶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里也有了主意:她从没想过要做什么大事,但也明白粮食多收一粒,乡亲们就少一分饥苦。
早在采收前,她就特意请了里正来观礼,让里正和村民们都亲眼看到成果,才会相信石瑶真的会种田,然后再把这育苗插秧、能增产的法子,好好教给全村人。
无论是出于对读书人李景明的信服,还是急于验证石瑶能否真的实现粮食增产,里正心里都像揣了团火,迫切想知道结果。
他比谁都清楚,一旦石瑶那套“一年两季水稻”的理论能落地,那绝非小事,这可是能彻底改写全村、甚至周边十里八乡粮食格局的大事。
到时候,家家户户的粮缸能真正装得冒尖,土地产出直接翻番,往后村里再也不用为青黄不接的日子犯怵,更不用再怕饥荒找上门。
里正一声令下,乡亲们挽起袖子便下了田,你割稻穗、我打谷粒,忙得热火朝天。
手里的稻穗沉甸甸的,金黄的米粒裹满谷壳,大伙一边干活一边忍不住惊叹:“这稻子长得也太好啦!穗子大、粒儿满,看着就喜人!”
人多力量大,四亩稻田没一会儿就采收完毕。当最后一袋稻谷过秤,里正报出“十六石”,田埂上瞬间炸开了锅,这收成!比村里传统撒种的法子翻了一倍还多!
采收完的稻谷,按照当初的约定,分一半给村里让里正安排救济村里的贫困户,另外一半由李母和春禾细心照料着晾晒,第二季的水稻早就已育好秧苗,就等稻田翻耕好,便能接着种。
亲眼望着乡亲们把一袋袋稻谷,搬到晒场晾晒,听着村民们此起彼伏的惊叹,里正攥着稻穗的手都在抖,热泪早涌满了眼眶。
他抹了把脸,声音发颤:“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厚实的收成!这下好了,咱们村人往后再也不用饿肚子,都能过上安稳日子了!”说着就要转身往县衙跑,要把这天大的喜讯报上去。
石瑶却笑着上前拦了他,手里还捏着刚割下的稻穗:“里正您先别急,这单季丰收只能算开了个好头,得等我家第二季稻子、还有明远哥家这季稻子都稳稳收仓,真正确定‘两季连作’能行得通,咱们再上报也不迟,到时候,才是真的万无一失。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