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
特征:思想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同时思维还会对经验进行改组。
(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例如我们认为“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只是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例如人类虽然还未真正搞清楚宇宙形成的奥秘,但人们可以根据宇宙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推测它的形成。
(3)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二、表象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表象是指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者像图画一样的心理表征。
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
(2)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和知觉类似,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1、表现产品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例如,对“动物”这个概念,儿童常常用猫、狗、鸡、鸭等具体形象来说明。有了表象作支持,儿童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学的运算问题时,很大程度上要有表象的参与,中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依赖表象的支持;工程师在审阅建筑设计图纸时,他们倾向于在头脑中利用建筑的形象来帮助思考。
四、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自身专业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
发散思维概念: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创造性思维概念: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
应用:鼓励学生在进行阅读中发散思维激发不同的想象,同时也使得想象体现出其创造性。在课外阅读、阅读教学等活动中,如果可以真正引导学生基于实际生活来放飞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并在其间把握分寸,进行“小练笔”活动,往往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两种因素并举例说明。
1、无关信息的影响。
在问题解决中,有些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但人们容易受到这种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例如,在本节开头的“探究活动”中,数字10%和300都是一些无关的信息,因为选择的人名都是电话号码簿上的人,而问题是“有多少人的名字不在电话簿上",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0个人,但是人们容易受到上述无关信息的误导而错答问题。
2人际关系。
例如,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互相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第九章动机
一、P33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图9-1记住并能运用分析。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
1.生理的需要
它包括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的需要
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它表现为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其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它表现为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图9-2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能解释并能举例说明。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使个体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下降。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中等强度的动机能获得更大的学习成绩。容易和难的任务动机强度要求不一样,容易的动机强度大,仔细认真才能有好的成绩,难的任务动机强度不好太大,需要把难的任务变成容易的任务,再提高动机强度才能获得好的成绩。)
三、成就动机与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概念: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如,一个小学生希望自己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能名列前茅。
学习动机概念:学习动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对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学习动机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的功能。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四、归因理论。
纬纳等人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之后韦纳又增加了可控性维度,即该原因是否能够为个人所掌控,如努力是可以由个人掌控的,而能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他人反应等是个人不可控的,形成了归因的三维模型
五、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的。这种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类行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其特点是设计和选择行为。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非自我决定行为没有真正的选择。它受外在刺激的控制,因而是无动机的。
第十章情绪
一、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能描述每一种情绪状态并举例说明。
1.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如失去亲人往往使人产生较长时间的郁闷心境。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如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发生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
二、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
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第三,相应的环境因素。(环境刺激、生理唤醒、认知。)
在环境刺激和生理唤醒都一样的情况下,发现认知起了决定作用,影响了不同的结果。
三、什么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有哪些原理和策略。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原理: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3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策略:
1.回避和接近策略
2控制和修正策略
3注意转换策略
4认知重评策略
5表达意志策略
6.合理表达策略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 5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