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知乐找出于海宗送来的大木盆,把海货一股脑倒入木盆,又把海蜇捞出放入另一个小盆。
祖屋是有水井的,早上于知乐已经打水灌满大瓦缸,如今直接舀上两勺,撒点盐,让海货慢慢吐沙。
“油盐酱醋是二婶和村里人换的。”于越把调料摆在灶台,每样都不多。
海隅村的地不好,村里人捕渔技术也一般,在方圆十里算穷村子。
大家一年到头挣不多几个钱,没有余钱囤调料往家里放,平常捡到海货基本就是水煮熟后撒点盐,放点酱油,将就着吃。
“我明天去趟镇上的供销社。”于知乐盘算着需要的东西,在脑里列了个清单。
她准备在后续的直播里加入烹饪环节,调料是必不可少的。
于越点点头,又从竹篮取出青瓜、香菜和姜,竟然还有一把嫩绿嫩绿的生菜。
“这是哪家给的?”于知乐问。
村里讲究人情来往,今天你给我一把青菜,明天我还你些针线,东西不值钱,讲究的就是你来我往的过程。
“陈昭,陈哥给的。”于越斟酌再三,说出实情。
“陈昭啊。”于知乐随口应声,脑子在回想匹配脸。
于越口中的陈昭是去年秋天才下乡的京市知青,挺有脾气,下乡没一个月就和知青点的人闹翻,村里没地方让他住,他索性搬去了牛棚。
“嗯,陈哥有空会教我一些化学知识。”于越敛下眉眼,低声回答。
他本来是南风公社出了名的神童,十二岁出事之后就没再去学校。
“等会你给陈昭送些海鲜粥。”于知乐转移话题,默默在清单里加上两样东西。
天色渐暗,村里家家炊烟袅袅,于知乐也开始准备晚餐。
海鲜粥熬的时间要长,她先舀了两碗大米泡水,然后着手处理海货。
斑节虾还活跃着,但于知乐一手抓一个,干净利落地去头,于越则在边上负责扒壳去虾线。
姐弟二人配合默契,很快就把所有虾处理完。
接着,于知乐去处理小章鱼,于越去洗菜。
于知乐熟练地剖开章鱼脑袋,把章鱼卵、墨囊、内脏等去掉,又翻过章鱼足,用劲挤出中间的牙齿,最后抓了些盐搓掉吸盘上的黏液。
“小宝,怎么了?”她一抬头就见于迟盯着她看,柔声问。
于迟的脸圆圆的,眼睛黑溜溜,又大又亮,盯得于知乐心都要化了。
“小宝去帮姐姐淘米。”于越读懂了他的想法。
于知乐给他搬来小凳子,又将浸米的小木盆搬到他面前,转头去处理海蜇。
海蜇的处理不难,先把大片切成几小块,片成合适的厚度,再改刀切成丝就行。
所有的菜备好,于知乐往陶罐里倒了薄薄一层油,油热将虾头和姜丝一起倒进去。
香味伴着滋啦滋啦的声音飘出,虾头转为橙色,熬出虾油。
于知乐加水煮沸,捞出虾头和姜丝,而后将大米倒入其中,盖上盖子。
熬粥的火不能太大,中途还需要搅拌防止粘锅,于越成了控火的人。
于知乐用泥块搭了另一个小灶,装上半瓦罐水,生火。
她又在清单里加上铁锅这一项,陶罐做饭太麻烦了,而且如果不是于海宗今早送了一批东西过来,家里就一个瓦罐。
海蜇不能用沸水去烫,于知乐估摸着温度差不多到八十多度,果断倒入锅里,焯个十几秒就用竹漏捞起。
所有海蜇烫完又过了一遍凉开水,放入青瓜丝,加酱油加醋,再撒些香菜,清脆爽口。
另一边的粥也熬得差不多了,于知乐把虾和章鱼块倒入粥里,搅拌。
等虾变了颜色,撒些盐,滴几滴香油,最后放上生菜丝煮上三十秒。
海鲜粥咸甜的味道充溢整个院子。
于知乐满意地笑了,不管什么时候,美食最能抚慰人心。
她舀了满满一碗海鲜粥,又分出小半盆凉拌海蜇,递给于越:“去吧,我和小宝等你回家开饭。”
屋子周边的路况不错,于越去牛棚没遇到什么阻碍。
牛棚里传出陈昭的声音:“呸呸呸,怎么是苦的?江上清,这玩意能吃?”
“这是辣螺。”江上清冷声回答。
眼见着陈昭就要单方面与江上清吵架了,于越立刻朗声喊陈昭。
陈昭被他膝盖处篮子传出的香味吸引,眼睛一亮:“于越,你是不是也知道江上清在煮吃不了的辣螺,所以专门来打救我的?”
海水回暖以后,辣螺很好捡,但水煮之后味道不怎么好,有点辣,又有点苦,连海隅村的人都懒得捡。
于越没有回答他的问题,递过篮子,道:“谢谢你给的蔬菜。”
“就几根菜,怎么好意思拿你这么多东西?”陈昭嘴上推辞,眼睛都黏在粥和凉拌海蜇上了。
于越笑了笑,摇着轮椅离开,走出几米还听得见陈昭对江上清絮絮叨叨的声音。
他到家时,粥的温度正适合入口。
三人同时舀了一勺粥,动作像复制那般整齐,又不约而同地露出陶醉的表情。
系统补偿的大米米香十足,配上紧实鲜美的虾肉,让人一口满足,脆脆的生菜丝增添了口感,让风味更上一层。
凉拌海蜇丝酸爽可口,其中清新可口的青瓜丝更是为打开味蕾作了几分贡献。
与此同时,陈昭半眯着眼享受美食,牛棚的饭桌上难得清净几分。
第二天早晨,天才蒙蒙亮,于知乐就出门了,赶往村口坐牛车的地方。
春耕刚刚结束,镇上有个大集,牛车上已经挤满了去赶集的人。
于知乐才找地方坐好,一个大娘就凑过来打听分家那天的事。
“乐妮,听说你家分了这个数?”大娘张开手,比划了一下,“你三婶可是天天在家里嚎呢!”
车上的讨论声小了,大家偷偷注意着这边的谈话。
于知乐似笑非笑地看了大娘一眼,嘴唇微启:“咸吃萝卜淡操心。”
“你!不识好歹,我真是好心喂了狗。”大娘被她一哽,气得讲出从前看的戏文的台词。
于知乐认得她,海隅村最嘴碎的三人之一——黄大娘,平日里最爱搬弄是非,路过的狗都能让她说两句。
她懒得理,直接闭目养神,没注意到人堆里一个女生目光闪烁。
“走喽!”赶车的于大爷长鞭一挥,牛车摇摇晃晃前行。
到大集时,天已经完全亮了。
于大爷定了回程的时间,交待好就赶着车到槐树下歇息。
南风公社的大集一个月一次,很是热闹。
摆摊的都是各村的副业组,东西卖得便宜,让于知乐逛花了眼。
一圈下来,她的背篓塞得满满的,才花了不到五块钱。
期间,她撞见了不少村里人,个个看她买的东西都直摇头,感慨她不会当家。
于知乐不搭理她们,直奔最后一站,路上遇见卖阳桃和小樱桃的摊子,又各买了一兜。
大竹村和大陶村相邻,摊子也摆在一块,挑了个角落,摆了一地东西
她在俩摊子前转了几分钟,开始犯难,想买的东西太多,回村也是个问题。
大陶村副业组的人有眼力劲,觉得于知乐会是大主顾,主动问:“妮儿,你哪个村子的?顺路的话,我们可以给你捎上门。”
“我是海隅村的。”于知乐眼睛一亮。
大哥爽朗一笑:“海隅村离我们那不远,你随便挑。”
有了他的保证,于知乐一口气要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泡菜坛子,又挑了花色看得过去的几套餐具和几个瓦缸。
挑完陶器,她又去挑竹制品。
簸箕、果蔬篮、竹椅、竹筛,她是一个不落。
最后,她还把大竹村赶了几个大集都没卖出去的“”镇摊之宝”——竹摇椅给收入囊中。
于知乐交定金很爽快,大竹村和大陶村的人笑得见眉不见眼,直拍胸脯保证散集后立刻给她送上门。
快到约定时间,她还要去供销社,只好快步走到槐树下,给于大爷递上两块麦芽糖,拜托他帮忙照看一下背篓。
“不用,你去就是了,我给你看。”于二爷摆摆手。
算起来,他和于老爷子还是同一个祖宗的,于知乐算得上他的侄孙女。
于知乐直接把糖塞进他手里,说:“二爷爷,你甜甜嘴。”
她转身跑去供销社,直接买了两个月量的油盐酱醋,让柜台售货员都忍不住侧目。
随后,她去另一个柜台称了一斤桃酥和一斤水果糖。
路过布料柜台时,一个大姐朝她打招呼:“乐妮,怎么不挑桃红在的时间来供销社?”
于知乐停住脚步,大姐嘴里的于桃红就是老太太最疼爱的小女儿。
“大姐,我们分家了。”她只一句话就堵住了大姐想扯闲篇的心思。
大姐讪讪一笑:“这,我也没听桃红说过。”
于知乐扯了扯嘴角,离开,出了供销社之后却总觉得有人在跟踪她。
猛地一回头,她看见一个瘦弱的身影闪入小巷。
没几秒,那人踩着小碎步走到于知乐面前,弱弱地说:“我,我刚刚,在大集上看见你买了很多东西,想问你要不要买些花回去种?”
说着,她掀开挎着的竹篮顶层的草。
“你这是投机倒把。”于知乐警惕地看着她。
女生长得很瘦弱,下巴像被刻意削尖那般,身上的衣服是破破烂烂的,但指甲整洁。
她听了于知乐的话,脸色一白,连忙摇头:“没,我,我,没有。”
“等等,我都要了。”于知乐在要撒腿跑卡前叫住了她,递过五毛钱。
女生小声道谢,跑开。
等于知乐再回到槐树下,有一半人已经到了,三三俩俩聚堆讲于知乐的闲话。
才几个小时,于知乐在众人眼里就成了败家的代表人物。
面对轮番的说教,她也只是淡淡地回了句:“请问用你家钱了吗?”
回到村时已是正午,于知乐费了很大力气才把买的东西搬到家门前,却看见一只大竹筐。
竹筐里发出微弱的呜咽声。
小宝:乖巧帮忙,成为姐姐最喜欢的弟弟!
于越:……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赶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