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 14 章

接下来的几天,杨知夏一如往常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就在她觉得希望已经渺茫的时候,队长在收工后叫住了她。

“小杨,跟我来一趟场部。”

杨知夏心里咯噔一下,立刻跟上队长的脚步。

到了场部党支部办公室,李书记看到她来,和颜悦色道:

“杨知夏同志,你的申请,组织上已经讨论过了,也征求了车队和后勤处的意见。”

杨知夏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屏住呼吸听着。

“鉴于你此次的突出表现,以及车队目前确实存在的实际困难,场部决定,同意你在赵振武同志伤愈归队之前,临时协助车队工作,主要负责赵振武同志原先负责的运输任务。”

杨知夏忍住心中的激动,挺直了腰板喊道:“谢谢组织信任!保证完成任务!”

从办公室出来,杨知夏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天空似乎也格外蓝。

拿到了场部的正式许可,杨知夏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虽然只是临时工,但这意味着她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以及一个能够接触外界、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宝贵渠道。

她第一时间去车队报了到。

车队的第一要务是农业生产。

将化肥、农药、种子、农机配件等运送到各个生产队。

将收获的粮食、瓜果蔬菜等农产品运送到农场的加工厂,或者拉到国家粮站交售。

上交公粮、统购粮,这是政治任务,必须按时按量完成。

秋收时是最忙的时候了,几乎每天都有出车任务。

这时候自然已经过去秋收的时间了,任务不忙,平时呢,定期去县城的供销社、批发站,为农场的供销社食堂拉运生活必需品。

粮食、食油、副食品、煤炭、日用百货等等。

偶尔还需要人员接送,比如干部啦、技术人员出差、开会之类的。

还有一些其他任务,比如要建设的时候拉拉水泥建材之类的,或者像这次一样,上级物资调剂。

也不是说当了司机,就可以随意出车了,出车需要领导批条子,油料都是有定额的。

按理说,像刚进车队的,是不能开车的,要先经过单位内培训,学车需要半年,实习还要六个月,杨知夏连个驾照都没有,上不了路。

不过时代不同嘛,特事特办,这时候路上几乎没有专门的交通稽查,检查的重点更多是介绍信、货物调拨单等证明公干身份的文书,而非驾驶者的个人驾照。

杨知夏过了政审,获得了农场的许可,只要车辆手续齐全,这种内部许可是被默许存在的。

在车队待了等等一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后,杨知夏才终于得到了第一次出车的机会。

为农场拉运下一周的生活物资。

这个是固定的,每周二都需要去一次。

之前是赵振武和另外一个司机轮换着去的,这次该轮到赵振武了,也就是杨知夏了。

卡车在颠簸的路上行驶了约莫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县城。

县城的街道不宽,两旁的建筑大多不高,灰扑扑的墙面,招牌多是手写的木板。

红星县供销合作社、国营红星饭店、红星理发店、照相馆……招牌简单直接。

虽然是工作日,但街上还算有些人气。

穿着蓝色、灰色工装或中山装的人们骑着自行车叮铃铃地穿梭而过,几个小孩子在街上追逐打闹着。

杨知夏开着车,按照陈国强的提示将车停到了县批发站的大院空地上。

这里已经停了几辆来自其他地方的卡车,司机们互相打着招呼,抽着烟,闲聊着等待装货。

在这里可以提取大部分生活物资,肥皂火柴之类的工业品,饼干之类的副食品。

杨知夏本来只需要在车上等着陈国强办完手续、组织装车就好,但毕竟是第一次来,她主动跟着走进去熟悉熟悉流程。

陈国强显然对这里很熟,递上农场开具的提货单,跟里面的人说了几句。

那人看了看单子,又瞥了一眼跟在后面的杨知夏,没多问,只是在本子上划了几下,然后指了指仓库:“去三号库,找老王。”

“谢谢张姐!”陈国强嘴甜地应了一声,领着杨知夏往后面仓库区走。

就在穿过办公区走廊时,旁边一间办公室半掩着门,里面传来了两个人的说话。

“……主任,您看这事还得请您多费心关照一下。”一个声音带着明显的讨好意味。

“不好办啊,都是有计划的。”另一个声音显得更沉稳,带着点官腔。

“知道知道,计划内的我们肯定按规矩来。就是任务要求高,量实在有点吃紧,看您这儿能不能灵活一点点?解解燃眉之急,我们那边肯定记着您的好……”

杨知夏的脚步没停,但目光下意识地向门缝里瞥了一眼。

只见一个穿着半新蓝色劳动布工作服、身材略显富态的中年男人,正微微弓着腰,至于说话的另一方,门挡住了,看不清。

其他话不听杨知夏也能猜得出来,大概又是托关系走后门想多搞点东西的人吧。

物资匮乏,谁都想多要啊。

看着工人师傅们把一箱箱物资搬上车,车厢很快就被填满了大半。

接下来杨知夏还需要去到县粮食局粮库,提取粮食食用油之类的。

再去一趟食品公司,提取少量的猪肉鸡蛋。

最后是煤建公司,在这里拿燃料。

几乎用不到杨知夏多去说什么,陈国强就拿农场开具的调拨单找到工作人员,然后杨知夏只用等待装车完毕核对一下数量之类的就可以了。

从煤建公司出来,陈国强说道:“知夏姐,咱去趟粮店呗。”

“粮店?咱不刚从那走么?”杨知夏奇怪道。

“不是,那是粮库,我说的是县里的粮店,我想去买点儿粮食。”

明白了,陈国强说的是面向个人的粮店。

这时候的县城城区普遍不大,相隔都很近,杨知夏当然不会拒绝陈国强,他岁数虽然不大,办事是一把好手,杨知夏这个司机除了开车几乎不需要干其他的,实在省心得很。

况且杨知夏也没有见过这些,正新鲜着,把车停好自己也跟着走了进去。

粮站门面不大,绿色的门窗,上面还写当天的价格。

标二米,0.142元/斤。

富强粉,0.25元/斤。

杨知夏有些惊讶这个时代人的智慧。

粮店里是落地称,从粮仓伸出一个漏斗,下面是一个平台。

平台上放了一个带漏斗的称,粮站的员工只需要掌握漏斗末端闸口,然后拨一下称,坐着就把粮食卖了。

陈国强走了进去,对里面的工作人员说了句什么,然后便掏出钱递了过去。

“二十斤大米。”陈国强说道。

工作人员点了钱,开了张小小的票递出来。陈国强拿着票,才转到另一边,把票和米袋递给负责称重的售货员。

农场里是没有粮店的,粮食会被拉到食堂,就算不是知青,大部分的单身职工也会选择去食堂里吃。

一些结了婚的呢,比如像赵振武这种,本身就有定量,想去食堂吃就换成饭票,不想去食堂吃,就可以在农场后勤处下属的粮库里领,也叫内部粮站。

不过定量也是固定的,要是不够吃,就只能买议价粮。

所谓议价粮,就是完成统购任务后的余粮。

简单地说,如果农民超额完成国家的统购任务后,手中还有余粮,就可以被国家收购过去,在计划供应之外,为缓解部分需求而开设的一个小口子,价格比平价粮高出一截,几乎到了翻倍了。

比如两毛五一斤的富强粉,议价粮的价格要到了五毛钱一斤。

陈国强的定量根本不够家里弟兄几个吃的,所以每个月都得花钱买议价粮。

这也是他为什么跟车时用以物换物搞点灰色小收入。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买议价粮,确切的说,只有这些能外出的人才能有机会去县里的粮店买。

因为内部粮站是一个行政分配部门,而不是经营单位,所以不会有议价粮这种存在。

而粮店也不一定时时都有议价粮,毕竟它外面写着跟供销社外面一样的八个大字:保障供应,稳定经济。

陈国强跟杨知夏说道:

“要是粮食不够,就只能按商品粮卖,到那时候,就只能买黑市粮了,价格更高,所以能买就多买点,你要不要也买点?就算自己不吃,带回农场还能卖给别人呢。”

还有黑市?

杨知夏心里一动。

“黑市在哪?现在能不能去看看?”

“现在哪有啊。”陈国强哈哈笑起来,他虽然年纪比杨知夏还要小一岁,不过对县城的情况他可熟悉多了。

“黑市只有凌晨的时候才有,天亮都没有了。”

原来是黑天的黑啊。

杨知夏现在没有在县里过夜的机会,她顿时有些失望。

自己兜里现在倒是有五块钱。

确切的说是五块六毛二分。

这是农场刚发的补贴,加上之前买红枣剩的钱。

本来她也是想等着趁出车的机会,拿这个钱当本钱,买点儿东西。

不过搞明白了议价粮黑市粮这种东西,她才算明白,为什么之前陈国强说另外一个司机王师傅老是偷偷倒卖一些粮食蔬菜了。

感情利润真的大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七零年代:娶媳妇从三转一响七十二条腿开始
连载中闲云野鹤一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