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风钻过垂丝飘帘,吹动李沅真额前的碎发,明明眉眼没什么变化,但给他的感觉却早与从前大相径庭。
十六七岁时的李沅真,眼中有着如东海明珠般的光辉,熠熠动人,盯住你看时,眸子犹如一潭碧波,在朝阳映照下潋滟。二十一岁的李沅真,连眼皮都抬得不如从前高。
崔玚竭力想从她那双不甚清明的眼眸里,窥见从前。
然回应他的,是噬人的深渊。
“公主有事,不妨直说,无需向某①行这些弯弯绕绕。”
李沅真一依着玉槛偏头看他,“我倒真有一事,想要崔郎代劳 。”
他就知道。
“何事?”
“崔公虽回长安,但复职一事还需时日,近日在长安过得不甚自在吧,总叨扰你堂叔,也不是办法。你家在靖善坊的旧宅,在我手中,涟青已去公主邑司取来地契,今日你便可带回去。”
这是代劳?
崔玚搞不懂,“你如此行事,能得到什么?”
“我所图是何,你不知?”李沅真回身,“我如今,可是要好好奉承崔公。”
心中猜疑与她的回答对上,却让崔玚倍感哀郁,如指挠似针刺。
他在心中自嘲:他在期待什么呢?
算计二字,直白地涌上他的心头。
那些悲观夸大的猜忌不再是脑海中的虚影,它们在此刻,有了具体的形状。
无言的对峙亦是无谓的挣扎,他不想也不能再陷进那个深不见底的泥潭,索性叉手行礼,退了出去。
逃避本不是他的秉性,但此刻,是他的上上之法。
三月春风合该和畅,吹到李沅真这儿,却尽是夏日的躁烦。她没有挽留,目送他离开,等风将案上的经卷翻页,才收回眼。
玉蘅进来时,李沅真已经将誊抄好的宣纸折好,用一块青黑平正的小石压着,又将原版经卷合好,放回书架。
“玉蘅,我其实,也不是很想与他重修旧好,对吧?”
公主的脾气变幻莫测,玉蘅拿不准,她不像涟青那般伶俐,只得讷讷开口:“奴不知。”
不知,不知。
李沅真想,她也不知。
她冷眼旁观,看他与父兄遭贬,看他陷于不义,看他真心错付。
如今他获赦返京,她该讲几句体己言,也算是把从前之事揭过,总之,万不该故意挑他患处戳。
但,她就爱看他气恼。
气恼总好过无所谓。
不然逗着无趣。
“拿上宣纸,走了。”说完,她即起身向外走去。
玉蘅行至案前,见公主折的宣纸实在不规整,展开重新捯饬一番,无意瞥见纸上小字。
“不傻不痴,不是崔郎。”
再仔细一瞧,通篇尽书此八字。
“涟青回来了吗?”刚踏下一方台阶,李沅真转头道。
玉蘅被李沅真的突然转头吓一跳,手一抖,忙慌张把宣纸折好 ,应道:“回公主,涟青早已在观外候着。”
“回来也无用,崔郎呀,不吃这套。”稍顿了顿,李沅真又道,“如今朝中未有官缺,崔英光连八品官都荫不上,长川不在,府上正巧缺个得力护卫,让涟青给杜照希传个话,在千牛卫给崔英光置个差使,到公主府来当值,先送个人情去,免得过几日我亲自去拜谒崔公,叫他撵出来。”
“是。”玉蘅应下。
杜照希办事,效率极高,不过三日,李沅真就见到崔玚身披对牛绣袍,笔直地站在殿前。
他面色不算好,当是被她所气。
然她神清气爽,唤耕云为她梳妆。
从前的她,是不爱捯饬这些胭脂水粉的,在外野久了,汗液淋漓,面上敷了铅粉极不舒适,用衣袖擦起汗来,也极不方便。她爱骑着那匹她喂养的小马驹,跑出凉州城外驰骋,最远能到焉支山下。
她口中每唤一句“雀头”,小马驹就跑得更快些。
雀头还是小马驹时,长得比同龄马驹都高大,她一眼就相中了它,只是后来,别的马驹都窜得老高,只它长得慢极,最后堪堪长至四尺二寸。
但这并不妨碍,雀头是凉州第一快马。
如今雀头被养在公主府偏院外的马场,已有年岁没在草原上狂奔。
今日休沐无事,是该领崔玚去瞧瞧雀头。
她出声止住耕云梳发的动作,“莫梳高髻,改编发束起,找身袍服来,我今日要到城郊策马。”
“是,公主。”耕云停了手上的动作,低声应着。
梳洗完毕,她踏出寝殿,未叫婢子跟随。
“跟上。”怕某人愚钝,只晓得守在殿前,她特意走到他面前提醒。
崔玚跟在李沅真身后,往宅院南处去,那里是公主府的园林,假山花鸟,入目成景,但仔细一瞧,却无有珍奇宝玩、名花异草。
“你可还记得雀头?”她自连廊上回头,等他跟上。
他怎么会忘?
就是这只雀头,将他的趾骨摔断,致使他躺在榻上半月不能自由行走。
他与李沅真约为婚姻后,第一次独处,就是在京郊,李沅真骑着那匹名为雀头的紫骝马,与他比试。
他那头壮硕毛亮的银霜,输给了个头只四尺二寸的雀头。
他不服,扬言是马在奔驰,与何人驾马无关,她能赢,定是雀头善奔,李沅真把缰绳往他手里一递,“换马,再比。”
结果就是,他甫一上马,即被雀头摔下马鞍,刚巧折到趾骨。
马有失蹄之时,他亦有。
自那之后,李沅真想起来便要笑他一阵。
那时她的表情倒是和此时一样,满脸揶揄。
“不记得。”他赌气道。
“你这语气,可不像忘了。”她倚在连廊的雕花柱上,“快走两步,今日让你见见它。”
见它做甚?
若能选择,他连它的主人都不想见。
偏院马场修缮得甚好,草料与御马相同,还有小厮专门看护,雀头生生被养肥不少,从前遍体的精肉,现在看着已不甚壮硕。
李沅真捋着雀头背上的毛,感慨道:“雀头已经跟在我身边十四年,按人寿算,是匹老马了。”
崔玚顺着看过去,李沅真已经给雀头戴好辔头,她握着缰绳,牵它出马厩。
“走,跑一圈,我府上骏马,随你挑。”她跃上马背,先出了偏院,小厮早早侯在院门前,为她开门。
崔玚随意挑了匹黑鬃马,追上去。
他们自朱雀街出城,到城南郊野跑马,明德门是最先开的城门,一路南去,街上越来越多进城的商贩,络腮胡子的粟特人坐在约有丈高的骆驼背上,边走边舞着手里的琵琶,驼铃在喧闹的天街上,亦清晰可闻。街上顽皮的小童,绕在骆驼周围,随着驼队往西市去。李沅真紧紧缰绳,放缓马蹄。
她长到十三岁,才随阿爷回了长安,那时她才真正意识到大戚的物阜民丰,国力强盛。
她在凉州时,阿爷常与突厥人交战,突厥士兵各个勇猛异常,但大戚仍旧胜多败少,尽管如此,突厥还是屡屡犯境。
她不解,问阿爷,阿爷揉着她的脑袋反问她:“九官觉得,他们为何?”
“他们想要我们的牛羊和粮食。”她答道。
阿兄不认可她的回答,反驳道:“他们是想要我们的土地,如此就能在这里畜养牲畜,种植庄稼,一代复一代,子子孙孙尽可温饱。”
“于长远看,晨风之解更准,但他们发兵时,想的也仅是一夕温饱,所以九官说的也无错。”阿爷的话里满是慨叹,“自大戚初年始,每至冬时,一岁寒过一岁,突厥地旱干冷,稼穑难成,五谷不登,畜牧的牛羊,也因天寒难以成活。而仅一关之隔的我们,国富民安,百姓不为明日饭食发愁,他们自然想要来夺。”
“那我们不与他们打仗,不行吗?”
“不行啊小九官。”阿爷捏着她的脸,“他们攻城,作为大戚将士,就要拼死守卫城关,若他们攻进来,是要杀人的。”
那时的她不懂,直到后来开蒙启智,与阿兄一道习读兵法,她才明白,除穷兵黩武的上位者外,无人喜征战。
北地民谣多唱:“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②
实在讽刺。
大戚与突厥的战事,至阿力冉降戚,明仙公主远嫁和亲,才算暂歇。
明仙公主,是永王幼女,她们的阿翁③是同胞兄弟。为和亲之事,晋封了公主。
十二岁的李沅真,还未见过这位堂姐。阿爷说,她要自凉州出关,嫁去突厥,嫁给那个年近半百的突厥王。到时她能见她一面,此生唯有此一面。
大戚国强,却总爱送公主和亲。
她甚是气恼,言阿翁软弱,被阿爷罚禁三日。
和亲之事,是为固边防患,以上御下的姿态,牵制异己势力,于国于民,皆是喜事,可又有谁为和亲公主想过?
时至今日,她仍对和亲之事感到厌烦。
真正的盛世,是无需要女子作如此牺牲的。
而今,硝烟或会再起。
她长长一叹:“长安实在繁华啊。”
要一直如此,才好。
崔玚瞥她一眼,不知她为何突然如此。
快至城门口,李沅真转了手腕,使雀头朝最东边城门走。
明德门外即是乐游乡,风光旖旎,雀头踩在新出的嫩草上,顿时兴奋起来。
时值春三月,踏青之人颇多。
顺着初阳渐升的方向看去,是斗花的仕女,三五一堆,解衣作帐,举裙幄之宴,以名贵殊奇之花作比,簪奇花多者为胜。
距李沅真最近的裙幄宴上,胜者是卢宰相家的幼女卢盈,她在宫宴上见过几回,性子活泼得紧。
远处还有放纸鸢的孩童,蹴鞠的郎君,河岸赏春的黄发老者。
长安,就该如此,大戚三百六十州亦要如此。
她快意扬鞭一喝,雀头如箭矢般直冲出去,她自马背上侧身回首,“此去凤栖原约有十里,我在潏水岸等你。”
崔玚闻言当即挥鞭追赶。
四年前没比得过,四年后怎能再输!李沅真如今做惯了公主,出行皆是车辇代步,雀头年也已高,今日之试,他必要扳回一场。
晨云微霞色,照在远望不尽的莽原上,两点黑影在其上逐走。
①某:自称。
②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374页。此句出自《紫骝马歌辞》。
③阿翁:指祖父。
ps:根据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内容,唐朝大致上是要比现在暖和的,唐之前的东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以及唐之后南宋末年才是真的寒冷期,写的时候也很纠结,但又一想我这可是历史架空,就让它冷,没事,哈哈。在这里做个说明,免得有人被误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从前事2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