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毕业很多年之后,我回姥姥家的那个乡镇遇到了我的高中同学。
她嫁了军人,一个人在乡镇里一边工作一边自己带着孩子。
她说她跟老公讲起高中时期,用木梳梳掉头发上的碎冰茬子时,她老公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我是2008年9月上高一的,2011年6月参加高考。
这个时间段内,跟我们同龄的人,很难想象都这个年代了,我们学校的生活还那么艰苦。
整个高中三年,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阶段。
我甚至写文之后,我都很少去看穿越回高中阶段的小说,我也不会去写,我光是想想我的高中生活,我就觉得苦哈哈的。
我不知道别的作者写作的时候,会不会被现实生活影响。但是我现实的经历,多多少少会影响我笔下的角色。
即便是很多时候,写作的时候天马行空,书中的纸片人有可能跟现实生活中完全不重合。但是有些场景,有些生活常识,涉及到我的知识盲区时,我还是尽量避开。
我就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一直都靠量混点稿费。我知道我的读者不多,我不希望看我文的读者,找出太多的逻辑漏洞。所以尽量挑自己擅长的领域写点东西。
当然,最苦的,远远不止这些。
前面提到,我一开始是在16班—理科尖子班。
在初中阶段,我初中物理成绩很好。我初中物理老师还提过,她说我是可以学理科的。
而16班的班主任樊老师,就是教物理的。
樊老师很厉害,是物理组的组长,很多其他老师解决不了的难题,都是他亲自出面解决的。
但是他的课,我需要完完全全集中注意力。他不喜欢用板书,他就喜欢站在那里讲题,让大家跟着他的思路想象这些物理题目。
我可能在专注力上有些缺陷,我没办法在45分钟的课堂上,完全集中精力听他讲。也有可能是我在物理方面非常笨拙,他不在黑板上画出那个题目和图线,我就跟不上。
总之,我的物理成绩越来越差,最差的时候,物理月考考了29分。
这简直是尖子班的耻辱!
再加上我初中阶段就不喜欢学化学,所以化学成绩也不及格。
唯一能看的,就只有我语数英三个大科。后来因为成绩步步后退,加上那段时间还有点早恋的心思,我的数学也被落了下来。
我高中刚入学的时候,排名靠前。第一次月考就排到了后面,第二次月考以及期中考试,成绩就越来越差。
在高一刚入学的时候,班主任就让我们想好到底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决定好学理科的,就完全不必顾及文科了,随便上上课就行,自习课要专注理科内容。
而文科科任老师来上课的时候,见我们班大部分都是学理的,对文科兴趣也不高,政史地几科老师对我们班的要求也不高,也不会留什么作业,只说如果想学文的同学就去做哪些题,不学文的同学就不强求了。
而我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是要留在理科班的。
当时,班里还有文科歧视。我们班的一些男同学觉得,只有特别笨的同学、学不明白理科的同学,才会去学文科,他们觉得文科就是背一背就行了。
我留在理科班的原因还有一个,当时我比较喜欢我侧后排的一个男同学。
你现在要让我回忆当时喜欢他的原因,我根本说不上来,不是忘记了,就是说不上来。
因为我当时,特别想要感受一下谈恋爱是什么感觉。而他,刚好出现在了我的视线里。
在16班,我和他关系不是最好的。和我关系最好的男同学姓李,就叫他李一民吧。
李一民非常聪明,他上课经常走神,自习课经常不学习。平时大家都很努力地做题的时候,他只顾着伤春悲秋,感叹自己的原生家庭对他不太公平。
他中考的时候,甚至故意空出了几道题,就为了不考一中那个重点高中。
因为一中就在他家小区对面,离他太近,他怕他妈妈管着他。
而二中和一中都在县级市内,也离他家不远。
只有我们这个乡镇高中,离他家最远,是他最优的选择。
可即便他不听话、不做题、不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差。
有些物理大题,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不出来的时候,李一民看一眼就给出了答案。
这种天赋和智商上的压制,我是非常服气的。
我还记得我们当时都在研究那道题,周围很多同学都不会。
我叫住了李一民,我说你可以看一下吗?
李一民当时看了一眼,随手在草稿纸上画了图,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后来他的答案,我后座的那个男同学还不太相信,拿去找老师,老师很惊奇地看着李一民的解题思路,一边夸一边问:“这个答案是谁做的?这个解题思路就很好啊,他的答案也是对的。”
可是老师和李一民讲完了,我还是没听懂。
唯一能给我讲明白的,就是我侧后座的小明同学。
在某种意义上,小明同学算是我的初恋。
他不是我第一个有好感的男同学,但是他是我第一个恋爱对象。
那个时候的好感很简单,是你问他题目,他不厌其烦地给你讲解,还会对你温柔地笑。
也许,这就是我当初喜欢他的原因吧。
而同期,还有一位姓赵的男同学喜欢我。
我不是很喜欢他,我是个颜控,我嫌弃他长得不好看,虽然我知道嫌弃别人的外在不好,但是我还是很难透过我不喜欢的外在去发掘他的内在。
更何况,他的性格我也不喜欢。
他太过于高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