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秋

我拥有的一切记忆,始于被选入教坊的那个秋夜。

临行前的夜空是靛蓝色的,空中悬着一枚铜镜似的圆月。

在乳色的月光底下,阿娘送了我一双银雪色的手镯。镯子刚从妆奁盒底取来,套在手腕上,尚能感到一股丝丝的凉意。

阿娘说:“阿敏,这是娘同裴郎定情信物,你要存好。”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阿爷微微一愣,旋即又在堂口,佝着背,一个人橐橐地踱着步子,踱累了,便和阿娘并排坐下,温和地向着我笑。但因为惨然着脸,他笑得并不好看,好像有个看不见的人拿刀抵着他的脖子,阴凄凄地逼着他,不笑就要抓到地牢似的。

阿娘的手裹住了我的手,指腹一遍遍滑过我的骨节,像是要磨平它,又像是要记住它的形状。

我问阿娘,教坊是什么地方。

阿娘说:“是习乐的地方,阿敏喜欢琵琶,教坊里会有专门的先生来教阿敏弹琵琶。”

我又问:“只有我一个人学琵琶?”

阿娘摇头:“有许多同你一般大的小姑娘。”

我问:“教坊会有妖怪吃人吗?”

阿娘笑道:“教坊在圣人脚下,妖怪哪敢来兴风作浪呢。”

于是我疑惑道:“那为什么阿娘和阿爷要如此难过呢?”

阿娘没有说下去,只是将头撇到一边,伸手揩着泪。

阿爷摸了摸我的发尾,答道:“教坊受了圣人恩泽,教坊中的人感谢圣人,每一日都要勤勤恳恳地练习歌舞……阿敏便很久不能与我们见面了。”

我这时才难受起来,哽咽道:“那我想你们时,阿娘和阿爷能来看望我吗?”

阿娘摇头:“如果阿敏想念娘,便看天上的月亮,娘和你一同看着呢。”

第二日的清晨,鼓声掠过我们的屋顶时,阿爷便带我出门了。阿娘站在门口,穿着一件素雅的灰青色襦裙,朝我挥着手,眉眼弯弯的,好像在笑。直到我坐上宫里来的马车,放下帘子,她还一直保持着那个姿势,像一副优雅但寂静的仕女图。

教坊设在光宅坊,毗邻着大明宫。

阿爷说,大明宫就是圣人居住的地方。

一提到圣人,他的语气就变得很郑重,像是在端着一只装满热水的铜壶。

等到要分别的时候,阿爷又吩咐我,在教坊要听年长者的话,不可出风头,也断不可胡作非为。

我笑道:“在家中的时候,阿娘常夸我乖巧,怎么到阿爷这,我便会胡作非为了呢。”

阿爷笑着捏了捏我的肩膀,正欲开口,却听到一声咳嗽。

坊门处神不知鬼不觉地站着位身材修长、手执佛尘的青年男子,正望着我笑。

阿爷把包裹递进我怀中,将我推进了坊门。

我至今记得,那位青年男子的衣角是绿色的,像春日里曲江的湖面。

领我进坊的是一位名叫“春红”的宫人,她年纪不大,但眼角已起了薄薄的皱纹。

春红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裴敏,是‘敏而好学’的敏。”

春红笑起来,道:“你的阿爷在朝中为官?”

我说是,又问:“你怎么知道?”

春红颇有些得意地答道:“你的阿爷穿着官服,腰间还挂着鱼袋,不是官员,便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亡命之徒。”

“我的阿爷不是亡命之徒。”

春红平平道:“那你又怎么会来到这呢?”

我不知道。

我住在东边的堂房中,同我一起的是十来个同般年纪的小姑娘。

春红指着房角的一张空榻,说那是我的位置。我将行装放在榻上,邻榻正在谈笑的姑娘立刻起身,问:“需要我帮忙吗?”

她面容粉白,乌色的杏眼上覆盖着长密的睫毛,透出林中幼鹿的玲珑与乖巧。

我笑着说“好呀”,她便一壁帮我铺榻,一壁絮絮地介绍起自己:“我叫陈蓉绿,今年十三岁。我初春的时候才来到这里。你呢?你叫什么?”

“我叫裴敏,我今年十一岁,日后请,请不吝赐教。”

“十一岁?阿敏,你是我们这年纪最小的了。”蓉绿笑道,“以后我们便以姊妹相待。”

这时,原本和蓉绿谈笑的姑娘也开了口:“林端红,今年也十三岁。”

端红看起来较蓉绿年长些,微挑的凤眼流转,透出十二分的灵敏,薄唇抹了石榴色的口脂,更衬她肌色白皙如雪。我握住她的手,手心是热的,很潮湿。

-

贞元十年的夏天,我来到左教坊。

也是在这一年,宣武军乱、昭义军乱、陆贽罢相,在焕华的长安城外,马蹄声踏碎了人的尸骨,尘埃遮蔽了血红色的金乌。

而在这座小小的教坊之内,我只能听见不同的乐器被日日夜夜、不知疲惫地弹奏,看见雪亮的桂月从东边升起,或是刺目的日光普照屋瓦,使之流淌着橘白色的光泽,如同烛光下的绫罗。

这是十一岁的我,唯能感知的一切。

教授我们琵琶的是一位被尊称为“曹善才”的男人。

他是典型的胡人长相,鼻梁高挺,眼窝深陷,皮肤是棕褐色的,长而密的黑髯遍布他的整个下巴。

曹善才身材颀长,从背后看上去像一位久经风霜的将士,然而这样的他,却生了一双女人般纤长的手掌,古怪得像是后天接上去的一样。

每当他弹琵琶的时候,我便忍不住盯着他的手看,锁紧了眉头,他便误以为我有不懂的地方,于是走下来,跪坐在我身边,让我模仿一段他适才弹奏的曲调,看看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

如此一来,我便以为自己学习不周,更加专注地弹拨起来。

直到一日,我实在困惑,便问他:“曹先生,我的琵琶弹得如何?”

“裴娘子很有天赋,未来,或许可以名满长安。”

“那为什么每次先生总来查看我弹得如何呢?”我问。

“我见你常常皱眉,便以为你有不懂之处。”曹善才说。

我笑着说明了缘由。曹善才听闻后,伸出手,解释道:“我们曹国的人,手都生得这副模样,我的阿爷如此,阿娘亦如此。”

我将这件事情说给蓉绿和端红听,蓉绿笑得喘不过气,末了正色道:“足以见得曹先生教习极为勤恳呢!”

接着,蓉绿又伸出手,想和我比一比谁的手指更长。

虽然蓉绿年长我两岁,然而我的手指却多了半个指盖的长度,蓉绿又道:“难怪曹先生说阿敏未来能名满长安,原来是阿敏的手指,背着我们悄悄长长了许多!”

端红并不与我们一同说闹,只是在一旁微微笑着,偶尔稍做提醒,免得我们动作过火,让巡视的宫人抓去教训。

-

贞元十年的辜月,是德妃娘娘的寿宴。

那是我第一次入宫。

此前,我对皇宫的所有幻想,来自蓉绿讲述的睡前轶闻,她说,皇宫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这句话,阿敏可千万千万别对别人讲,否则……”她做了一个杀头的表情。

“端红也不能讲吗?”我问。

蓉绿摇头:“端红呀,可期盼着能够进宫呢。”

德妃娘娘的寿宴在紫兰殿,那是绫罗绸缎与金银珠玉堆砌的梦境,摇曳的烛火晃得人睁不开眼睛,踩在柔软的丝绒地毯上,仿佛步行在云端。

皇后娘娘迤逦着长摆出现在高处,同她一起的便是阿爷口口声声称道的“圣人”。

圣人。

我眯起眼睛,企图看清他的容貌,猜想着他或许是英俊威严的,或许是丑陋但是却气概端凝的。

然而我却失望了,他是那样的普通,脱去身着的明黄色端严冕服,他便是长安城中最不起眼的一位不肥不瘦、不长不短的行人。

悬吊着的烛光刺伤了我的眼睛,我淌着泪,拨弄着怀中的琵琶。等到一曲终了,妃嫔和重臣们一同雀跃着丢来了赏赐。

德妃娘娘开了口,然而在众声喧哗中,我并不知道她说了什么。

于是我们跪拜着,庆贺着:

——德妃千秋,松椿比寿。幸得良辰,顺颂时宜。

离开大明宫后,我的步子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蓉绿,我的手现在还在抖!”我惊讶道。

蓉绿笑道:“阿敏,你摸摸我这,是不是跳得很快?”

在我手底,是蓉绿像是敲鼓一般,笨重而有力的心跳。

给德妃娘娘的弹奏很成功,素来不苟言笑的韩给使也道:“圣人对你们很满意。”

他的嗓音尖细而刺耳,伴随着他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就像是一只深山里的老狐狸化作了人形。他用那对细长的眼睛扫着我们的脸,手指撩拨着银灰色的佛尘,作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接下来好好表现,入了宜春院,便有好日子过了。”

散会后,姑娘们坐在庭院中的槐树下休憩。

一人问道:“宜春院是什么地方?”

一人答道:“听说它在皇宫中。”

又一人接话:“据说是歌舞俱佳,长相秀美的姑娘才能去的。”

于是大家都低下头,摸摸脸颊,借着宿雨积起的水泊,端凝起自己的容貌。

有人说:“蓉绿应当可以去吧?”

蓉绿的歌、舞、弹奏皆是一流,相貌夜颇是秀美,那双黑水丸般的眼睛以及小巧的鼻翼,让她看起来是那样的玲珑可亲,坊里的姑娘没有一位不与她交好的。

另一人道:“蕙芝也可以。”

蕙芝是最高佻的女孩,尤善软舞,跳起来轻盈柔媚,像刚刚苏醒的天鹅。

“我觉得阿敏也可以。”一位和我并不算熟的姑娘说,“阿敏的琵琶弹得特别好。”

“我?”我愣道,“可,可我不擅长跳舞。”

“阿敏少谦虚,上次去梁王府,好些男客一直眼巴巴盯着你哩!”端红笑道。

大家一同笑起来,惊走了槐树上休憩的鸟雀。

我羞恼地正欲反驳,蓉绿却道:“可被选入宜春院,未必见得是件好事。”

大家静下来,齐齐看向她,想听一听缘由。

“反正我是不愿意去的。”蓉绿只是这样说。

“可我听韩公公说,有位宜春院的内人,嫁给了一位重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呢!”另一位姑娘直言。

我道:“倘若真有人能去成,那便‘苟富贵,勿相忘’。”

于是大家将手放在一处拉钩。

入寝的时候我问蓉绿为什么不愿意去宜春院,她浅浅地看了我一眼,摆弄着手中的翠色香囊:“阿敏,我告诉过你原因的。”

翠色的香囊上绣着鹅黄色的花纹,是一只梳理羽毛的鸟。

我问:“那是什么鸟?”

她红着脸:“是鸳鸯。”

鸳鸯?!

高中时给《琵琶行》写的同人,很稚嫩!!!当时特别喜欢“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两句,其中的惆怅哀婉令人心惊,因此这部短篇便用了前一句诗为标题。

PS:主要讲述的还是琵琶女阿敏的故事,前半段是她在教坊和好姐妹们的情谊,后半段(第五章)才是和世家公子崔缊相遇后的爱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宁得岁岁吵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秋月春风等闲度
连载中周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