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泞雨说来就来,这泞雨还不似一般的雨说下完就完了,泞雨一下稀稀拉拉能持续好久不停,地上积水和稀泥糊弄成一块,极其缠脚,人走都没法走。
本来说找个日子要带陆景去县城拜访柳家长辈,现在连柳明秋都困在家里上不了学,也要等雨停了再说。
把柳明秋送到隔壁,托王大幺幺照看,陆景披上蓑衣带好斗笠,跟着柳夏柳大山去地里巡视。
今年是大胤建朝十一年,前朝皇帝沉迷修仙不管政事,又频遇天灾,老百姓的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苦。前朝地处中原,国力强盛时自然四方来贺,国力衰退时那就是周边谁都想咬一口。
大胤开国皇帝原本是前朝大臣,年岁颇大,积威甚重,对前朝皇帝失望透顶后联合世家起兵造反,上位后兢兢业业励精图治解决内忧,以雷霆手腕镇压四方来犯的外患,只可惜年岁太大,操劳过多,在皇位上待了三年就驾崩了。
新皇登基后改年号为永熙,今年是永熙九年。
大胤建朝时田税二十赋一,还给普通百姓分田,成年汉子十五亩,五亩上等田,五亩中等田和五亩下等田,成年女子哥儿和未成年汉子五亩中等田和五亩下等田,未成年女子和哥儿五亩下等田。
不过这都是十年前的分法,现在早就不分了,税也因为打仗的原因早早变成十五赋一。
在陆景的家乡,全家名下一分地没有,全靠佃世家的田勉强糊口的人户家子比比皆是。
地好卖不好买,柳家经营这么多年也才攒下四十亩上等田,十五亩中等田,十五亩下等田。
柳家人少,这些田基本上都佃出去了。现在日子都难,周边的又基本是沾亲带故,柳家也不是什么有权有势的,地里的产出扣了各种杂税成本后,柳家和佃户五五分账。
不同品质的田产出不同,良田300多斤,次田减半,年份好的和差的能得的粮食就更不一样,柳家一年差不多能从地里得四五千斤粮食。这两年不太平,粮价贵,连三河县这样没遭灾的地方,都翻了番。
四五千斤粮食,留一千斤多斤自家嚼用后,给县城里的爷奶孝敬一千斤,剩下的卖出去得银子五六十两,这便是柳家一年从地里能得的收益了。
陆景走在田埂上,默默的算着。
记得夏哥儿之前说在镇上还有几个铺子租出去,镇上的铺子月租多在半两到一两之间,一年收益怕也有三四十两。在大多是一大家子一年埋在地里刨个二三两余钱的小山村,柳家的确算得上是顶级富户了。
在柳家安下来后,陆景就开始思考以后。
他十四岁就考上秀才,只要能继续读书,未必不能爬得更高。
就算是当了上门赘婿,要让他就此放弃读书,他也绝不甘心。
陆景也不指望柳家能供他读书,且不说上门女婿跟嫁到别人家的哥儿没什么区别,读书是个多费钱的事,他早有体会,正常人家都不会愿意给个外人掏那么多钱的。
不过他不怕这个,只要周边环境稳定,有个安身之处,他就能自己想法子挣银子。几年前父母去世后,大伯二伯也没给他掏半分银子交束脩。
柳家最大的顾虑是自己一但往上读,读书人最重名声,他们怕自己读成了,爬高了,就翻脸不认人,辜负夏哥儿。
陆景能理解这顾虑,说实在的,换个位置想,要他是柳大山,陆景本人绝对不可能得到任何往上爬的机会,给个两亩地一辈子按在土里按的实实的才能安心。
但陆景不能不往上爬,柳家救他性命,给他安身之所,他也实在不愿最后反目成仇。
当务之急是安下柳家人的心,慢慢的磨合,让他们更接受自己,把自己当成真正的一家人,逐步接受自己去读书的事。
八月稻熟,地里的庄稼眼看就要收割了,忽然来了这么一场雨,倒了不少,柳夏忧心忡忡。
“夏哥不用担心,天上的云稀薄,今天下完了估计就散了,明天会是个大太阳。”陆景瞧了瞧天色。
“陆小子说的对,明天估摸着就不下了,没想到陆小子还会看天。”柳大山惊讶。
“柳叔,我会的可多了。”陆景头望地高高的,洋洋得意。
听了他俩的话,又看见陆景插科打诨的模样,心情也跟着轻松了许多。
果不其然第二天出了大太阳。
柳夏要去镇上买些东西,问陆景要不要跟着一块去。
陆景当然要去了,忙从柳夏手里取下篮子拎着,笑的狗腿:“我给夏哥当拎包跟班跟屁虫,夏哥买了什么往后头甩就是了。”
柳夏被他弄的好笑。
柳家离镇上不远,他俩走过去也要不了多久。
边走两个人边聊天,从天南聊到地北,陆景年纪小但小小年纪经历丰富,去过的地方柳夏听都没听说过。陆景又能说会道,说的又是柳夏没见过的,一下子把柳夏的心神全抓住了。
“沧州从十月天上就会开始冒雪,十一月十二月雪最大的时候,跟鹅毛一样一块一块的往下落,一丈外的东西都可能看不清,在地上能积一人多高,那个时候全世界都是白的。”陆景边说边比划。
平岗温暖,冬天最多不过放在院子里的水过一夜结层冰的温度,柳夏从未见过鹅毛一样的雪,也从未见过全世界都被白色覆盖的样子,他随着陆景的话去想象,为那样的白色冰雪世界震惊。
闲聊的话题都是东一下西一下,眼看着快要到镇上的时候,话题又扯回小山村,扯回平岗,柳夏问陆景以后有什么打算,想做什么。
“洗衣做饭,扫地喂猪,下田种地。”陆景乖巧答道。
“不想继续读书吗?”柳夏脱口而出,又意识到说错了什么,抿嘴收声。
陆景眼神一暗,转眼恢复正常,笑嘻嘻:“上学太费事了,还是割猪草容易些。”
“家里没养猪,也没那么多衣服洗,地都佃出去了……”柳夏低声嘟囔。
“什么?”陆景没听清。
“没什么,没什么。”柳夏支支吾吾道。
陆景叹了口气,靠近柳夏,摇了摇他肩膀,:“夏哥,你之前不是说有个账房月钱一两半的活计能介绍给我吗?你看我干那个可成不?”
柳夏面上一喜,想起了这么个事,拉着陆景就开始详谈这份活计。“这份活还得从我那个‘集市’说起。”
柳大山当年归乡时,身上的大半钱财都拿来在平岗置办产业,当年年景不好,柳大山趁机在镇上收了七八家铺子,还收了镇上唯一一家酒楼,就为了以后收租子,给子孙后代留个长久。
但哪有什么能一直长久的事呢?铺子陆陆续续只剩下四家,唯一的酒楼也经营不善开不了张,无人接手。
三河县位处西南府北部门户,不管你是中原哪儿的还是西南府哪里的,从西南入中原或从中原入西南必然经过三河,只是过路行商不停留,要停留也直奔三河,平岗虽然离得极近,也分不到一点过路人一点眼神。
柳家酒楼无人接手,柳家自己又开不起来,柳夏十四岁时,做了个大胆的决定。
他将酒楼进行改造,主体框架不变,四面开了大敞的门,把楼里清空,楼下围着造了一圈货柜桌子。
又请柳大山出山耗费了最后一点人脉——让认识的过路行商在此处便宜售卖瑕疵品。跑商山高水遥,货品在路上有损耗实在正常不过,反正都是便宜处理,不如在三河县就处理了,还少些路费花销,当时的行商也就同意了。
从中原来的东西,就算是次品也是好货,价格还低,更何况柳夏当时还花了钱请人到处宣传,柳家货楼当年一炮而红。
为了吸引更多的行商,柳夏选择让利,不对卖出的货物抽利,只收取少量的摊位费,主打一个细水长流。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赶集买东西,引来的行商也越来越多,柳夏又包下了货楼周围的地,围着搭了很多摊位棚子,方便当地的人来摆摊做小本生意,每天收三文钱的摊位费,他这戏台搭的大,一般的混子都不敢来找麻烦。
这货楼慢慢的成了三河县有名的存在,柳家货楼变成了平岗集市。
一年前,柳夏十七岁,招婿招了三年没招到,流言蜚语到处都是,爷奶叔伯劝他少抛头露面免得听到难听的话,徒增伤心。他听到那些风言风语确实难受,便逐渐放手,让家里的堂兄表弟前来帮忙。
如今集市里的账房先生是表弟宋明辉介绍的他的一位同窗,叫赵和勤。
这个赵和勤做事不太细致,老是记错账,犯些不大不小的毛病。柳夏上次查账的时候指出来他算错了,赵和勤还不跟他说话,要表弟出面算了才听,柳夏心里早有不满。
半个月前听表弟说赵和勤家里有事,干满这个月就不会干了,柳夏心里还窃喜,所以当初听到陆景是个秀才,他才说出可以介绍个工作的事。
秀才怎么地也比那个童生都不是还不听他说话的人强。柳夏努努嘴,陆景那么乖,听他说话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听的,字也写的好看的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