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斐身体前倾,双手架在桌面:“你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不能仅止于此。你知道吗,你将要接触到的司法体系,他们每一个人都见过、听过比这惨十倍的案子,达到伤残五六七级的大有人在。大家都是人,能否让这每一个环节的人都能从心理感受到你的遭遇。你的表现需要一些技巧,当然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李蕙娜像是终于把罗斐的话听进去了。
“严格来说,你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要认定这一点,你的主观认知非常重要。通俗点说,你是否打想要刘宗强死,根本不想救他?”
李蕙娜开口:“他死了就不会有人打我了。我妈和女儿也不会……”
罗斐将她打断:“你很善良,有恻隐之心。刘宗强的命也是命,不一定要走极端。”
“这话我说了他们能信吗?”
“‘说’是最拙劣的。你只需要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
江进和戚沨依然留在案发现场,正讨论到关键。
戚沨站在洗手间门口,一抬眼,看到的就是斜对面的卧室门口,甚至可以看到刘宗强倒下的位置和那摊呕吐物。
戚沨迈出洗手间,说:“李蕙娜一打开门就看到那副画面,她很害怕,很慌张,下意识的行为应该是‘回避’。”
洗手间一边是大门口,另一边则是客厅。
“李蕙娜没有钥匙,出不去,回避不可能往门口走,只能去客厅。”
戚沨来到客厅,先是踱步,随即来到沙发上坐下:“李蕙娜徘徊几分钟之后,就将自己蜷缩在这里,因为紧张焦虑而抓头发、咬指甲。听到卧室里传来呻吟声和呕吐声,可能还会捂住耳朵。”
江进点了点头,跟着说:“可是人都有好奇心,李蕙娜再紧张,也会想知道刘宗强怎么样——不管她是否想要他死,都需要亲眼确认。”
戚沨站起身:“于是李蕙娜靠近卧室门口,小心观察刘宗强……”
江进来到门前站定,看着那块痕迹说:“分歧就在这里,这时候的李蕙娜想的是‘我要不要叫救护车,他会不会死掉,警察会不会认为是我杀人’,还是‘死吧,快死吧,求你不要再起来了’。这两种心情,就决定李蕙娜接下来的行为。”
戚沨说:“不管是哪种心情,她后面做的事都解释得通。前者是出于逃避心理,想抛尸,还没有完成就决定自首。不过你也知道,就算抛尸动作完成了,嫌疑人再去投案,只要没有逃跑和推翻口供,依然可以算作自首,只不过会因为毁坏尸体的行为加重刑罚。至于后者,盼望刘宗强死,拉去抛尸,半道恢复理智,又改变主意,也是顺理成章的。”
“说到这里,我有一点疑问。”江进说,“李蕙娜常年遭受打骂,而且刚经历过一次施暴,她哪来的体力拉着一百多斤的刘宗强,在那么大的雨里行走一个多小时?就算是一个成年男性都会觉得很吃力。这部分实验你们还原了吗?”
“做不到真实情境还原,只能让技术做个数据模拟。”
“交给数据能靠谱么?我不是怀疑技术,而是人永远都是超出计算的变量。人在肾上腺素激增的前提下,会做出一些超出自身能力的行为,体能上也会有突破。你还记不记得李蕙娜半路遭遇抢劫,脸被划伤了。她当时的表现像是完全感受不到疼。”
“你想说的是,李蕙娜拖着刘宗强的尸体走了一个多小时,期间一直处于这种高度紧张、兴奋的状态?”
“是有这个可能。”
“当时的外在环境湿度大、温度低,人的情绪更容易冷却。当然拖着一具尸体,是会感到紧张。可她的状态却持续一个多小时,这里应该还有其他因素的刺激,比如心理。”
“嗯……”江进一边踱步一边说,“曾经最爱的男人、青梅竹马、救命恩人,同时也是打了她三四年的恶人,现在死掉了。她拉着他的尸体,想将他‘抛弃’。可是雨那么大,连十米以外的东西都看不清,根本不利于找寻抛尸地点。那么这时候她的注意力会放在哪里,想到的是什么?”
“注意力如果无法向外发射,就会向内收敛。关注内心,回忆过去十几年和这个人有关的故事。就像人在死前,所有经历都会像是走马灯一样回放。”
恨比爱长久,想到的东西越甜蜜,心里就越恨。
恨与爱成了对照组,在她脑海中不断交织纠缠,同时也会成为新的刺激。
“直到突然有人跳出来要抢劫她,她才一下子清醒。想起之前用刘宗强手机关注的律师直播号,然后发了那条信息。但对方没有回,她又拨出许垚的电话。”
江进话音落地,目光垂下,似是自嘲地笑了一下。
戚沨见状,问:“怎么了?”
“代入李蕙娜之后,是有点不是滋味儿。在家被父亲打,好不容易有人将她带出泥潭,没想到这个人却是她父亲的翻版。她的噩梦一直都没有醒,只是换了一个剧本。”
戚沨正要接话,手机里进来一条微信,她点开一看,是罗斐:“刚才有外人在场,有个事不方便说。姐姐那边我换了一个护工,这次的更认真负责。姐姐也说好。她还问起你这两天是不是很忙,叫我告诉你,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
戚沨快速回道:“这两天我会争取过去看她。”
退出对话框后,戚沨又扫到江进的窗口,最后一条消息是他转发过来的热搜。
“林秀”两个字闯入视线,戚沨指尖停顿了一瞬,还是选择点开。
其中一条五千多次的转发这样写道:“为什么家暴案男杀女的都是轻判,女杀男的都是重判?有谁能给我解释一下,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就因为社会性别男,女性就该被迫害?我还以为我生活在一百年前。”
下面有人回复,轻判和重判的比例会不会只是一种错觉或信息差?也没有权威机构做出数据统计啊,全都是主观看法,还是不要散播了,真的会有人信的。
“那你问问权威机构敢做数据吗?”
“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想法,不就是因为发生了太多这样的事吗?你跟我说这是信息差和错觉?”
“被丈夫殴打辱骂,就算杀了他又怎么样?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有错吗?简直帅呆了好吗!林秀就是吃了有文化的亏,死前想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她跟人渣**律,人渣却要了她的命!”
“我的预感告诉我,这后面还会发生无数这样的悲剧。”
前面的内容稍微解释一下:
1、现实中的案件,并不会像影视剧那样一个死因报告就将结论定了,再从几个嫌疑人中找出谁有作案时间,谁具备这个能力。死因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将有冲突可能的都排他。然而有部分案件是无法做到排他的,情况就变得复杂,需要多方来承担刑责。
2、本文不是传统的刑侦文,主要聚焦人和社会的关系、情与法的矛盾和平衡。因为涉及的职业有刑警、法医、律师、媒体,会涉及刑侦学、心理学、法学,多角度阐述,法律法规上会稍作展开。
另外快八万字了,下章v。
因三月可能会忙,担心不能每天码字,所以前期都是隔日更,目前已经攒了7章存稿,v后会加速更新,一周能更新四、五章没问题,都是大章。
v章会随机掉落小红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第十三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