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演讲的筹备

波士顿的三月,空气中仍带着冬日的冷意,街头却已悄然弥漫着春的气息。

查尔斯河的冰层开始融化,河水泛着微光,映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微风吹过,带来远方钟声的回响。

杨琳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校园图书馆。

她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摊开记事本,开始列出研讨会演讲的内容框架。

主题:味觉与记忆——文化中的情感连接。

手中的笔轻轻划过纸面,脑海中浮现出曾在纽约文化交流中心时,和梅丽莎以及社区居民共同举办“家的味道”活动的画面。

那一场活动,她至今记得——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家乡味道背后的故事,辣椒油的辛香、烤肉的焦香、汤圆的软糯……那些味道,成了异乡人内心深处的温暖依托。

“味觉是一座桥梁。”杨琳轻声自语。

——

中午,沈奕来接她吃午饭。

“怎么愁眉苦脸的?”沈奕看着她皱起的眉头,笑着问。

“在想演讲的内容。”杨琳叹了口气,“虽然有思路,但总觉得不够有趣,怕台下的人会无聊。”

沈奕递给她一杯热茶:“那就从一个故事开始。”

“故事?”杨琳愣了愣。

“对啊。”沈奕点头,“你记得我们第一次去吃鸭血粉丝汤吗?那碗汤不仅仅是食物,还承载了你从陌生到熟悉的心路历程。为什么不从这件事开始?”

杨琳眼中闪过微光,轻声说道:“你提醒得太及时了!”

——

下午,杨琳在电脑上打下演讲开头的第一句话:

“南京街头的那碗鸭血粉丝汤,不只是汤,更是我在大学生活中的第一份归属感。”

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思绪随之流动。

她写下自己从初入大学时的胆怯,到那碗热汤带来的温暖;从上海和沈奕异地时的牵挂,到纽约文化活动中那些讲述家乡故事的参与者……

每一段记忆,都是跨越文化和距离的情感印记。

当打下最后一句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屏幕上,末尾一句话静静躺在页面上:

“家的味道,是漂泊的人心中最温暖的灯塔。”

——

演讲稿初稿完成后,杨琳伸了个懒腰,抬头看向窗外。

河面上的冰层已然消融,水面映着夜色,闪烁着星光般的微光。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父母的视频电话。

屏幕亮起,母亲熟悉的笑脸出现:“琳琳啊,这几天怎么样?”

“妈,我最近在准备演讲。导师推荐我参加波士顿大学和纽约文化交流中心合办的研讨会。”

“哎呀,真厉害!”母亲笑得眉眼弯弯,“你爸在旁边,我叫他过来!”

父亲很快出现在画面里,手上还沾着面粉:“你妈刚才在包饺子呢。”

杨琳看着父亲指尖的面粉,眼眶微微发热:“爸,妈,你们还好吗?”

“都好,都好。”母亲笑道,“就是想你们了。你和沈奕都好吧?”

“我们都很好。”杨琳轻声说,“明年我们一定回国看你们。”

电话挂断后,她望着手机屏幕,心中浮现出家的味道——热气腾腾的饺子、厨房里的蒸汽、父母的笑声。

那味道,是漂泊时最深的牵挂。

——

晚饭后,杨琳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演讲稿,轻声读给沈奕听。

“我希望通过这次演讲,让大家知道: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味觉都是文化和情感的纽带。它能带我们回到熟悉的街巷、亲人的餐桌,甚至是记忆中那个温暖的怀抱。”

沈奕静静听着,等她读完后,点了点头:“很棒。你把味道和记忆、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很自然,也很打动人。”

杨琳轻轻呼出一口气:“希望在研讨会上,也能让台下的人有这种感觉。”

沈奕笑了笑,握住她的手:“他们会的。因为这份温暖是你用心感受到的,他们也一定能感受到。”

窗外,夜色深深。

查尔斯河边的灯光,静静映照着河水,温柔而安定。

在漂泊的岁月中,他们一起找到了属于彼此的家的味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婚内上瘾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春水摇摇晃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人间欢喜
连载中清和雅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