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波士顿的天空湛蓝如洗,查尔斯河畔的绿意正浓,空气中混着青草与河水的微凉气息。
杨琳和沈奕沿着河岸慢跑,脚步声与河水轻拍岸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累了吗?”沈奕放慢了速度,转头看着她。
杨琳气息略显急促,但脸上带着笑意:“还能坚持。”
他们放慢脚步,走上河边的木栈道,倚着栏杆,看着河面上划过的皮划艇。
“下周,我得去纽约一趟。”杨琳开口。
“研讨会?”
“嗯,导师推荐我参加一场跨文化传播的学术沙龙。”她顿了顿,笑着说,“不过,我有点紧张。”
沈奕轻声笑了:“你在波士顿的演讲都做得那么好,还怕去纽约?”
“纽约毕竟是个更复杂的城市。”杨琳轻轻呼出一口气,眼底闪过一丝担忧,“而且这次的嘉宾都是行业里资深的学者。我只是一名刚开始博士阶段学习的学生……”
“他们曾经也都是学生。”沈奕微微倾身,注视着她,“杨琳,你忘了吗?你当初在南京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但最后呢?”
杨琳想起那碗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嘴角上扬:“最后,我成了校园里的‘小吃地图’。”
“对啊。”沈奕笑了,“你一直能在陌生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次也不会例外。”
杨琳看着河面,心头的紧张感渐渐被轻盈所取代。
未知的城市,未知的会议,却有熟悉的支持。
——
临行前夜,行李箱已经整理完毕。
杨琳坐在沙发上,翻看着会议资料。
沈奕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走过来,放在茶几上:“喝完早点休息。”
“谢谢。”杨琳接过牛奶,双手捧着杯子,感受着温度透过掌心传递到心间。
沈奕在她身边坐下,沉默片刻后开口:“你知道吗?今天公司开了个会,提到纽约总部有一个开放的岗位,涉及市场拓展方向。”
杨琳微微一愣,转头看着他:“你感兴趣吗?”
“有些犹豫。”沈奕轻声说,“留在波士顿,我们的生活已经稳定;去纽约,意味着新的机会,但也有更多未知。”
杨琳将杯子放下,握住他的手:“你一直很有勇气,遇到挑战时也不会退缩。如果你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那就去试试看。”
沈奕凝视着她,眼中有温柔和深思。
“你真的愿意和我一起面对可能的变化?”
“当然。”杨琳微笑,“我们不是说过吗?无论在哪个城市,只要在一起,家就一直都在。”
夜晚,窗外的查尔斯河闪着星光般的微光。
两人并肩坐在沙发上,心中都在描绘着那个或许将要改变的未来。
——
纽约的文化沙龙在一栋红砖建筑里举行,参会者来自世界各地。
杨琳走进会场时,看到桌上摆着印有自己名字的铭牌:
“杨琳——波士顿大学传播学博士生”
心中微微一颤。
博士生。从南京的小姑娘,到波士顿的讲台,再到这场国际沙龙,她走了很长一段路。
会议中,她认真听取了关于文化传播的新研究,笔记本上记录得满满当当。
茶歇时间,一位头发银白的女士走过来,微笑着伸出手:“您好,杨小姐,我是斯嘉丽·摩根,纽约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的主任。刚刚听说您在波士顿的演讲,印象很深。”
“您好,摩根教授。”杨琳受宠若惊,连忙起身握手,“谢谢您的肯定。”
“您关于‘味觉与文化记忆’的研究方向,非常有趣。”摩根教授微微一笑,“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未来考虑与我们中心合作一些研究项目?”
杨琳愣了愣,随即笑了:“我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
——
会议结束后,她走出会场,拨通了沈奕的电话。
“纽约怎么样?”电话那头传来沈奕温润的声音。
“忙碌,热情,充满挑战。”杨琳望着曼哈顿的高楼,“不过,摩根教授邀请我参与他们中心的研究项目。”
沈奕沉默了一瞬,笑道:“看来我们都要和纽约这座城市打交道了。”
“是啊。”杨琳轻声说,“或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答案。”
纽约街头,车水马龙。
杨琳靠在路灯下,抬头望着深蓝夜空中微弱的星光。
波士顿的记忆依旧温暖,但未来的方向,似乎正缓缓转向这座灯火不眠的城市。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