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美术馆,纽约的街头依旧裹挟着冬日的寒意。太阳已经缓缓偏西,金黄的余晖透过玻璃幕墙,在潮湿的地面和雪水中投射出斑斓的光影。行人稀疏,却步履匆匆,偶尔几辆出租车驶过,轮胎碾过雪渍,发出微弱的水声,如同冬夜中细碎的节奏。
杨琳裹紧围巾,脚步轻快地走在沈奕身旁:“我看地图,拉面馆就在前面这条街。”
沈奕点头,不声不响地侧身挡住迎面而来的冷风。他顺手牵住她的手:“走吧。”
冬天的纽约常常冷得让人缩起肩膀,不想出门;但偶尔,也会有一些令人不愿回家的温暖角落——像今晚这家日式拉面馆。
走近,门口悬挂着一条米白色的布帘,上面写着略显褪色的“らーめん”。推开门,迎面而来的是一阵温热的空气,混合着浓郁的猪骨汤香、少许酱油味与蒜香,像是对寒冷夜晚最直接的温柔回应。
店内不大,最多容纳十几人。几张深色木桌整齐摆设,墙上贴着几幅浮世绘印刷本和手写的菜单,字迹或淡或粗,透露出地下居酒屋的烟火气息。背景音乐是低音吉他与轻拍鼓点组合的日式民谣,像一支在冬夜讲述温暖故事的轻歌。
两人被安排在一个紧靠窗的位置。窗外霓虹灯与街灯在寒夜中模糊交织,映出一层朦胧的暖色。
“今天的特制拉面可能需要等上十分钟哦。”一位店员走过,微笑着介绍,语气中带着亲切的日语腔调。
杨琳点头,将围巾解下来搭在椅背上,双手搓着冰冷的手臂:“谢谢。”
沈奕靠在桌边,目光轻轻落在她微红的指尖:“冷吗?”
“还好。”她轻轻哈了口气,鼻尖泛红却含笑,“不过好像更饿了。”
沈奕笑出声,伸手拿起桌上的竹筷盒,打开看了看:“这家店的老板是东京人,据说他们家猪骨汤底熬了十几个小时,再加上海盐和酱油,看菜单又有梅干和木耳选项。”
杨琳抬眸看他:“你还真是提前查过。”
他微微一笑,眼里带着点狡黠:“毕竟你期待得那么认真,得确保不踩雷。”
她听着,忍不住笑出声来。他的认真让这一切充满仪式感——一次小小的加料,一杯热汤,都是被记住的细节。
这时,店员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拉面。面条微微漂浮在汤面之上,汤色金黄,是猪骨熬煮出的浓郁乳白,再撒上葱花、木耳丝、一片半熟溏心蛋,看起来就是暖胃暖心。
“试试看吧。”沈奕递给她筷子。
杨琳轻轻夹起一缕面条,吹了吹之后送入口中。面条浓香,韧劲十足;汤汁咸淡刚好,豆芽与木耳提供的口感层次让她轻轻颤眉:“好吃!”
她忍不住又吃了一口,笃定地吃完几根。沈奕看一眼汤面,又夹起一口,喝下,满意地点了点头:“确实不错。”
两人低头吃着,拉面香气与热气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片小集,一如窗外的雪夜与暖灯,用温柔消融寒冷。
“纽约的冬天,其实也不错。”杨琳放下筷子,抬眼看他,声音柔和。
天色黑了下来,玻璃窗上映出他们之间模糊的对话与身影,外头的鼓点与车鸣被拉低,室内的暖调与食物的热气,却足以让人忘记寒风。
沈奕抬眸,目光落在她脸上,嘴角微扬:“嗯,因为有人陪着。”
那一刻,她仿佛察觉到什么——这家拉面店、这碗汤、这个瞬间,都因他的在场而温暖万分。食物有了味道,冷夜有了意义。
杨琳抬头回望他,笑意被灯光照得柔和,眼底泛着点点细碎光:“嗯,因为有人在,一切都变得温暖而有意义。”
桌上,热气仍在缭绕。窗外,行人匆匆,他们却在这一刻停下脚步,享受难得的平静。
这家拉面馆,成了冬日里最小且最温暖的归宿。
而他们的生活,也在这样一碗热汤之中,继续缓缓地往前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