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到投入
讲邻居八卦的老师兴致勃勃:
“还别说,他嚎得真怪可怜的。”
“有一次我没忍住问他家长,‘现在幼儿园这么丛林法则吗,玩玩具必须靠抢?’”
“他家长相当头疼,回答说‘哪儿啊,虽然是有小孩子之间抢来抢去的情况,但老师会协调,不会让哪个人或哪个班把某个受欢迎的玩具给霸占了’。”
“经过那家长的仔细解说我才知道,对于最受欢迎的几种玩具,他们幼儿园老师会给小孩们排玩玩具轮班表。”
“倒不是不愿意增加同种玩具的数量,而是增加了经常也没用。”
“因为有些时候孩子们想玩的是‘这一个玩具’,换成同种类的另一个来,他们不买账。”
“比如那个鼎摇摇车,那帮孩子认的就只有被齐俐举起过的那个‘鼎’。”
“换成其他摇摇车都是凑合、将就、退而求其次、找替身——这是那邻居小孩的原话——只有坐到鼎上他们才能真正心满意足。”
“总之,根据老师排出的表,那帮小孩就每人每天五分钟十分钟地轮着玩,直至小孩子们对这种玩具失去兴趣。”
“幼儿园老师算是尽可能维持了公平,但在一大群孩子都极其热衷那玩具的一小段时间内,所有孩子都觉得自己没玩够、很委屈。”
其他老师:
“小孩子是容易这样。”
“本来受欢迎程度一般甚至不受欢迎的玩具,一旦有小孩争抢过一次,附近的其他小孩就可能会接连进行争抢,让那玩具变成大热品。”
“小孩子有时候是真的喜欢跟风。”
“一种东西很多人玩、抢着玩,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也喜欢玩、一定要玩。”
“而且在他们产生了兴趣后,如果大人限制他们玩,他们还会更加想玩。”
“不是想跟大人对着干或者叛逆什么的,而就是发自内心地、极为真心地非常想玩。”
“比起幼儿园孩子来,小学生在这方面更突出。”
“有时候简直想不通某些东西为什么能在那帮学生中流行起来。”
李老师津津有味地听了好一会儿八卦,等到话题歪到管理学生有多难这类日常叹气上了,才说:
“你们对齐俐幼儿园的事知道得意外清楚啊。”
“虽然有些老师之前可能没把鼎摇摇车和齐俐这个名字联系到一起,但提一下后立刻就能想到。”
“好像就只有我是真正的第一次听说?”
旁边教齐俐班级数学的王老师微微抬手:“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其他老师:
“李老师刚调来还不到一年,不知道这事很正常。”
“但小王你可是本地人,还是在本市念的大学,不知道就说不通了。”
“举鼎这事发生时,小王应该还没大学毕业。”
“你们大学生不传这类八卦吗?”
王老师有点后悔自己参与了话题,但又有点好奇:
“我之前真没听说过。”
“当时这事传得很广吗?”
其他老师:
“硬要说的话,也不算很广。”
“因为这里面存在幼儿园的一些管理疏漏,园方就想把这事压下去。”
“齐俐的家长则是不太希望齐俐受到外界的过多打扰,也希望能低调处理。”
“其他家长那边,因为孩子们没受伤,还学会了成语、并跟其他小朋友加深了友情,所以也愿意配合低调。”
“最终这事就只在相关群体里口耳相传。”
“只是这个‘相关群体’有点大。”
“幼儿园的全体员工、所有孩子及孩子家长,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
“齐俐当时举鼎……举摇摇车的场面没被拍下来,所以传播时没那么震撼。”
“口耳相传时更偏向于说笑的语气。”
“相比起来,家长们提到连自己名字都会写错的孩子正确地写出了‘鼎’字时,还要更惊讶一些。”
“最重要的是,‘举鼎’的直接见证人只有一群说话颠三倒四的小孩子,一个成年人都没有。”
“光听小孩子们的口头描述,一开始时很多大人还以为小孩子在讲什么听来的奇幻故事,或者动画片剧情。”
李老师抓住了重点:
“没拍下来、一开始只有小孩子直接见证了?”
知情的老师:
“对啊,所以说那幼儿园有管理疏漏嘛。”
“玩耍区监控当时已经坏了好几天了,一直没修好,孩子们玩耍时还没老师在一旁盯着。”
李老师:
“亏得没出事。”
知情的老师:
“好像那幼儿园得感谢齐俐。”
“据说那天要不是有举鼎事件震慑全场,小孩们好像要打起群架了。”
王老师:
“听起来逻辑似乎反了。”
“可能应该是见其他小孩快打群架了,齐俐才决定用举鼎的方式震住所有人。”
李老师:
“对,这个顺序才符合齐俐妈妈说的‘靠力气摆平问题’。”
其他老师:
“脑补一下那个场面,确实是一举摆平。”
“不过力气只能说是手段,能快速想到这个手段、消弭冲突,也是用了脑子的,不是一时冲动。”
李老师:
“所以现在我们班里有些同学叫齐俐‘大姐头’‘齐姐’,可能是因为他们幼儿园就认识?”
其他老师:
“有可能。”
“也有可能是以前听和齐俐同幼儿园的小孩这么叫过,现在与齐俐同班后跟着叫。”
“毕竟幼儿园、小学,多数孩子都是就近入学。”
“也就是,这些孩子及其家长,很多都属于对举鼎事件有所耳闻的‘相关群体’。”
李老师再次感叹,齐俐的心态是真的好。
李老师:不骄不躁都不足以形容了,齐俐的表现简直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
实际上,齐俐确实差不多已经忘了那傻兮兮的举鼎事件了。
由于在诞生世界中只是个设定虚浮的背景板高中生、并无上幼儿园的经历,所以这辈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时齐俐新鲜过一小阵。
但很快就被此起彼伏的吵闹及各种意外状况弄得对幼儿园丧失了兴趣。
态度转为:除了吃基本啥也不管。
幼儿园老师们非常欣赏齐俐的这种态度。
在他们眼中,能乖乖吃饭的宝宝就是好宝宝。
更何况这个宝宝还从不哭闹,简直好上加好。
长神那时好奇地问过齐俐:
“你在幼儿园里跟一群幼稚小孩相处真的不感到难受吗?”
“哪怕你并不真正具备高中生的知识水平,但至少你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和逻辑思维。”
“这样的你身处一群词不达意的小孩中,真的不感到别扭?”
当时的齐俐回答:
“还行吧,我又不需要理解他们不达意的用词的内涵,也不需要在他们哭闹时哄他们。”
“那些都是老师的工作。”
“我只需要坐在一旁吃东西、玩被多数孩子嫌弃不好玩的冷门玩具就行了。”
“观察真正人类幼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我更加适应我的人类身份。”
“从设定虚浮、有大片空白的纸片人,转变为每一天的生活记忆都完整的鲜活人,还是需要适应的。”
因为带着旁观者的心态,所以齐俐对幼儿园里的自己做了什么记忆不深刻,倒是记住了不少别的孩子的神奇表现。
比如举起摇摇车这事,齐俐最深刻的相关记忆是孩子们整齐划一的震惊表情。
让齐俐知道,只要引导方式得当,行为经常不受控的小孩子其实也可以做到整齐。
至于什么算是“得当的引导方式”……
看来秀肌肉可以算一个。
小孩子就像小动物,听不懂逻辑,但至少本能知道畏惧有能力威胁他们生命的对象。
“畏惧”是生物生存的基础。
没这种本能的生物早已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
所以,想要驯服动物,一定要善于利用他们的畏惧。
长神:
“……我们说好的,你不会用金手指作恶吧?”
“我的世界基调是和平、平顺。”
“如果你严重违法乱纪,虽然我不至于崩,但肯定得消耗一些能量来修复漏洞。”
齐俐:
“暴力组织与暴力机关,虽然定位是对立的,但暴力的本质都一样呀。”
“我会用你赋予我的暴力金手指维护和平的。”
长神:
“唉,你那碎片似的高中也不算完全白上。”
从幼儿园毕业后,齐俐的旁观者心态也算毕业。
进入小学后,齐俐对自己小学生的身份有了足够的代入感。
不再频繁游离于同学之外,开始生活得更投入。
但再怎么投入,齐俐也不会强行压抑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会硬逼着自己去合群。
齐俐:
“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形成了无数的群体。”
“我应该去找适合我的群体加入,而不是扭曲自己去融入不适合我的群体。”
“如果一时没找到足够适合我的群体,我可以先独自当一个群体,等待我的缘分。”
“反正,我还有‘家’这个保底群体呢。”
“与爸爸妈妈相处时我从来不会感到委屈。”
“我们一家三口组成了让我们三人都舒适的一个小团体。”
不过,虽然有不少同学说齐俐怪、觉得很多时候与她玩不到一起,但也有部分时候,他们与齐俐相处得很愉快。
他们与齐俐自然算不上心灵挚友,但肯定建立起了比点头之交高几个台阶的交情。
比如,有人在拧不开瓶盖、搬不动桌子时,找到齐俐,态度好些求帮助,齐俐肯定会帮。
注意,“态度好些”这一条很重要。
截至目前,齐俐还没有在长神的世界中遇到她认为需要委屈自己的事情。
谁要是试图委屈齐俐,齐俐就不介意展露一下世界意识赋予她的金手指的威力。
齐俐:我可是有世界撑腰的生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11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