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立刻掏出手机,扫码加了群,还顺便把他拉进了几个兴趣群:“这个是美食群,大家经常在里面拼单;这个是运动群,周末会组织去海边跑步;还有这个……”她指了指一个叫“深海探秘”的群,“这个是研究部的技术交流群,王主任也在里面,您有问题可以在里面问。”
“太感谢了,林晓,帮了我大忙。”渝万承笑着说,眼底的温和像是能溢出来。林晓被他笑得有点不好意思,摆摆手:“没事没事,应该的。您要是还有事,随时找我就行。”
离开三楼,渝万承去了后勤处。后勤处的老王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正趴在桌上打瞌睡,渝万承没叫醒他,而是先帮他把桌上的报纸理好,又把掉在地上的保温杯捡起来,放在桌边。等老王醒过来,看到这一幕,连忙道歉:“哎呀,不好意思啊,渝老师,年纪大了,一到下午就犯困。”
“没事,王师傅,我也刚到。”渝万承递过去一支烟——是老王常抽的牌子,他之前从张姐那里打听来的,“您先醒醒神,我不急。”
老王接过烟,眼睛亮了:“哎哟,渝老师,您还知道我抽这个?”他一边点烟,一边从抽屉里拿出钥匙,“302的钥匙,您拿着。宿舍里有空调和热水器,就是床有点硬,您要是不习惯,可以去楼下超市买个床垫。”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楼下超市的李姐人挺好,您报我名字,能便宜点。”
“谢谢王师傅,太麻烦您了。”渝万承接过钥匙,又跟老王聊了几句家常,从基地的伙食聊到附近的天气,句句都顺着老王的话说,没一会儿就把老王哄得眉开眼笑,临走时还特意把他送到门口:“渝老师,有事儿随时来找我,别客气!”
走出行政楼,海风吹得更猛了,渝万承把外套的拉链拉了拉,低头看了眼胸前的工牌——照片上的自己笑得温和,眼神干净,像个刚出校门、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嘴角的弧度没变,眼底却掠过一丝冷意。
十年了。
从22岁拿着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却只能在私人标本馆里给鲸鱼骨骼除锈开始;到25岁进了省海洋研究所,却因为没有背景,只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深海沉积物分析;再到28岁,眼看着竞争对手拿到了基地的面试资格,他在对方提交的实验报告里,“无意”中发现了一处数据误差——那处误差其实是他前一晚潜入实验室,用微型仪器修改的,却在提交时,以“关心同事”的名义,“提醒”对方再检查一遍,结果对方因为紧张,又查出了其他几处小问题,错过了提交时间。
他从不觉得自己做错了。科研本身就是场淘汰赛,想要站在最前面,就得比别人更狠,更会藏。那些所谓的“和善”“体贴”,不过是他披在身上的保护色,就像深海生物身上的发光器官,用来吸引猎物,也用来掩饰自己的獠牙。
宿舍在4号楼的三楼,朝南的房间,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大海。房间不大,一张床,一个书桌,一个衣柜,还有一个小阳台。渝万承把行李箱放在墙角,打开一看,里面大多是专业书籍和实验记录,最底下压着一个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深海生物观测日志”,第一页上画着一条模糊的人鱼轮廓,旁边写着一行小字:“H-01样本,是否为智人分支?”
他把笔记本拿出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开始整理东西。书桌上的台灯是基地配的,暖黄色的光,他打开台灯,把书一本本摆好,《深海生态学》《海洋生物解剖学》《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研究》……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有他的笔记,密密麻麻,有的是对文献的质疑,有的是自己的猜想。
整理到一半,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渝万承接起来,声音依旧温和:“您好,哪位?”
“渝老师吗?我是研究部的王建国,下午两点的会,您别忘了,会议室在研究楼三楼301。”电话里的声音很沉稳,带着点威严。
“谢谢王主任,我记着呢,一定准时到。”渝万承说。
“嗯,还有个事,”王建国顿了顿,“下午的会会介绍一下H-01样本的最新进展,您之前提交的研究计划里提到过对深海未知生物的研究,正好可以听听,有什么想法也可以提出来。”
渝万承的心脏猛地一跳,指尖下意识地攥紧了手机,声音却依旧平稳:“好的,谢谢王主任,我很期待。”
挂了电话,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大海。海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波光,看起来平静无波,可他知道,在那片深蓝色的海面下,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和秘密——5200米的深海,没有阳光,压强是海面的520倍,那里的生物以一种人类无法想象的方式生存着,而H-01样本,那具介于人类和鱼类之间的骸骨,或许就是解开深海奥秘的钥匙。
他拿出手机,翻出林晓拉他进的“深海探秘”群,群里很热闹,有人在讨论昨天回收的深海沉积物样本,有人在问H-01样本什么时候能开放研究。他翻了翻聊天记录,看到一个叫“李曼”的人发了一张照片,是H-01样本的局部特写——那是一块头骨,眼眶很大,额骨突出,下颌骨的形状和人类很像,却在末端有一个小小的缺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咬过。
“这是上周拍的,刚做了CT扫描,发现头骨里有残留的软组织,王主任说可能能提取到DNA。”李曼在后面补充道。
渝万承的目光停在那张照片上,看了很久。他想起三年前,他在省研究所的时候,偶然看到过一份关于H-01样本的内部报告,上面写着“样本骨骼密度是人类的3倍,尾椎骨有明显的肌肉附着痕迹,推测该生物具备在深海快速移动的能力”。当时他就觉得,这绝不是普通的深海生物,更像是某种未被发现的智人分支——如果能证明这一点,整个海洋生物学乃至人类学的认知都会被改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