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边被清夏痛斥后,杨得一表面恭顺,回到医学馆继续尽职尽责,内心却已彻底扭曲。求而不得的爱恋,与清夏口中那“小爱”与“大爱”的对比,像毒液般侵蚀着他曾经的医者仁心。他钻了牛角尖,偏执地认为,是皇帝和这皇权的牢笼困住了清夏,只要除掉皇帝,摧毁这个王朝,清夏就能回到他身边,实现他们“云游四海”的梦想。极度的私欲,让他走上了通敌叛国的绝路。
一、 毒医的阴谋
利用医者身份和以往云游积累的人脉,杨得一秘密联络上了北方一直对明朝虎视眈眈的外族。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
1. 边防虚实:凭借为边关将领诊治的机会,他摸清了多处关隘的布防弱点。
2. 皇室秘辛:他甚至暗中配置慢性毒药,试图通过御膳房或内侍,缓慢侵害皇帝的身体,制造“积劳成疾”的假象。
3. 里应外合:他计划在外族大军压境、京城混乱之际,趁乱带走清夏。
一系列看似“天灾**”的意外开始接连发生:皇帝狩猎时坐骑莫名受惊,边境巡逻队遭遇精准伏击……清夏起初并未怀疑到杨得一身上,直至一次,她无意中查阅太医院药材进出记录,发现几味可用于配置隐秘毒药的药材,采购量与杨得一上报的研究用量严重不符。这个细微的破绽,引起了清夏的警觉。
二、 帝后同心,破局安邦
清夏并未声张,而是秘密告知了皇帝宣科。夫妻二人联手布下陷阱。皇帝假意“病重”,引蛇出洞。果然,杨得一认为时机成熟,向外族传递了京城防务“空虚”的假消息。当外族大军以为可长驱直入时,却陷入了明朝精锐早已设好的包围圈。同时,清夏凭借其在民间的巨大声望,发动百姓联防,坚壁清野,让外族细作无处遁形。
一场预期的入侵,变成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杨得一在事败被捕时,仍对着城楼上的清夏嘶吼:“清夏!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这世上只有我最懂你!”
清夏俯瞰着他,目光冰冷而怜悯:“杨得一,你谁都不懂,你最不懂的,就是‘爱’为何物。你爱的,从来只是你自己的执念。” 曾经杏林知己,最终走向刑场,令人唏嘘。
三、 油尽灯枯与未雨绸缪
经此一役,清夏心力交瘁。连年的操劳(处理国事、改革医学、养育子女、应对阴谋),加上早年颠沛、饮食不规律,早已拖垮了她的身体。她开始频繁胃痛、消瘦,以太医之能,亦诊出是“脘腹积聚,药石罔效”(即胃癌晚期)。
自知时日无多,清夏展现出惊人的冷静。她不再纠结于病情,而是争分夺秒地为这个她倾注了半生心血的王朝谋划未来:
1. 《安国十策》:她强忍病痛,写下详细的奏疏,从军事布防、经济调控、人才选拔、医学推广到皇子教育,事无巨细,为皇帝规划了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蓝图。
2. 教诲子女:她反复告诫太子公主:“民为邦本,切不可学外族劫掠,亦不可效杨得一自私。你父皇仁德,方是明君之道。”
3. 最后的陪伴:在她生命最后的时光,皇帝宣科罢朝相伴。清夏常常握着他的手,虚弱地回忆着两人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从智退美人到共抗外敌。在弥留之际,她望着宣科,眼神清澈如初,仿佛穿越了时空,轻声说:“宣科,其实……我来自一个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女子可以读书、行医、做官,像男人一样……能来这里,遇见你,助你开创这番盛世,我……不枉此生。”
这番话,如同惊雷,击碎了宣科最后的坚强。他瞬间明白了,为何他的皇后如此与众不同,为何她总有那么多奇思妙想。原来,她本是翱翔于另一片天空的凤凰。巨大的悲痛与无比的珍惜将他淹没,他紧紧抱着清夏,泪如雨下。
四、 江山为聘,魂兮相随
清夏最终在宣科怀里安然离世,年仅六十岁。她的离去,带走了皇帝生命中所有的色彩与温度。
处理完丧仪,宣科仿佛一夜间苍老。他独自坐在空荡的坤宁宫,抚摸着清夏留下的医书、手稿,回忆着她最后的话语。一个疯狂的念头在他心中滋生、壮大——他不信这是永别。既然清夏可以从“很远的地方”来,那他也一定能追随而去!
他沐浴更衣,独自来到太庙,在大明列祖列宗的牌位前,虔诚地跪下,许下了惊世的誓言:
“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宣科,今日以朱明半壁江山之气运为祭,不求长生,不求来世再为帝王,只求我的魂魄,能跨越千山万水,轮回百世,永远追随清夏而去。无论她在哪里,变成何人,我都要找到她。江山社稷,我已托付贤能之子,留下安国十策,足可保太平。此生,我唯一亏欠、唯一放不下的,只有清夏。请祖宗成全我这份私心,允我,去寻她。”
说罢,他重重叩首。冥冥中,仿佛有什么契约已然达成。此后不久,皇帝宣科因思念成疾,随清夏而去。史书只载帝后情深,同年崩逝。却不知,一位帝王用半壁江山为聘,为自己换来了一个跨越时空、追寻所爱的机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