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没有带来希望,反而像揭开了更大的疮疤。天色灰蒙,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宋今禾一夜未眠,坐在冰冷的书房地板上,背靠着落地窗,楼下记者偶尔的骚动声像远方的潮汐,提醒着她现实的围困。
网络上,针对姜遇的“审判”已经进入了癫狂的阶段。在资本和水军有组织的推动下,在部分媒体为了流量推波助澜下,在无数被情绪煽动、追求“正义”快感的网民参与下,一场针对个人的、规模空前的暴力盛宴,拉开了血腥的帷幕。
#姜遇滚出娱乐圈# 的词条被刷上榜首,后面跟着一个血红色的“沸”字。
这不再仅仅是八卦和谩骂,而是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摧毁。
人格毁灭:她的所有言行都被用放大镜检视,并被恶意解读。
早期综艺里为了效果开的无伤大雅的玩笑,被断章取义成“心机深重”“歧视他人”;她认真对待工作的敬业表现,被扭曲为“装模作样”“立人设”;甚至她多年前一条怀念去世外婆的微博,下面都充满了“假惺惺”“恶心”的评论。
作品否定:她所有的影视作品被恶意刷低分,弹幕和评论区充斥着不堪入目的辱骂。她凭借演技获得的奖项被质疑是“睡来的”,她为角色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在“资源咖”三个字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践踏:她的家庭住址(尽管是旧地址)、她家人的模糊信息、她读书时的旧照……一切能被挖出来的**都被公之于众,成为新一轮羞辱和嘲弄的材料。有人甚至开始人肉她的父母,骚扰她的朋友。
群体攻击与污名化: “同性恋”这个身份本身,成了她最大的“原罪”。在恐同和偏见的发酵下,她被贴上各种污名化的标签,成了某些群体宣泄恶意的出口。她和宋今禾的爱情,被描绘成“变态”“病态”“违背自然”的畸形关系。
宋今禾强迫自己看着这一切。
她看着姜遇的微博粉丝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暴跌,看着一个个她曾经代言的品牌发布切割声明,看着那些精心剪辑的、旨在抹黑她的“黑料”视频病毒式传播……每一条新的动态,都像一把凌迟的刀,片片切割着宋今禾的神经。
她看到有“心理学家”跳出来,分析姜遇的“人格缺陷”;看到有“社会评论家”撰文,批判这种“畸形恋情”对社会风气的“危害”;看到无数陌生人在话题下狂欢,用最恶毒的语言进行着集体霸凌,仿佛通过践踏一个人,就能获得某种扭曲的优越感和正义感。
这不是辩论,这是屠杀。
语言成了最锋利的凶器,屏幕后面的一张张脸,化作了没有面孔的刽子手。
宋今禾的指甲深深陷进掌心,渗出血丝,她却感觉不到疼痛。胸腔里堵着一团棉花,闷得她几乎要窒息。愤怒、心痛、无力感……种种情绪交织翻滚,几乎要将她逼疯。
她试图发声。
她登录了自己许久未用的私人社交账号,屏蔽了所有提醒,写下了一段长长的文字。没有直接提及姜遇,只是谈论网络暴力,谈论**的重要性,谈论爱与包容。她试图用理性的、克制的语言,去呼唤一点点良知。
然而,她的帖子如同投入沸水的一粒冰,瞬间蒸发,没有激起任何理性的涟漪,反而引来了新一轮的围攻。
「哟,正主来了?忍不住了?」
「为你的小情人站台来了?恶心!」
「作家?写的什么垃圾书,三观不正!」
「物以类聚,难怪能搞到一起!」
「滚吧,别再出来恶心人了!」
她的评论区迅速被攻陷,私信里塞满了诅咒和辱骂。她试图讲道理,试图澄清,但她的任何话语,在已经杀红眼的“审判大军”面前,都成了狡辩和罪证。
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在集体无意识的暴力面前,个体的理性与声音,是多么的渺小和可笑。他们并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发泄的快感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审判他人的优越感。
宋今禾无力地关掉了网页,将脸深深埋进膝盖。
她救不了她。
她甚至连为她辩解,都做不到。
她拥有笔墨,却写不出能对抗千万人恶意的篇章;她拥有声音,却传不过那堵由偏见和狂欢筑起的高墙。
“全网审判”这个词,第一次如此具体、如此血腥地呈现在她面前。
它不是虚拟的,它是真实的,它正在一寸寸地、活生生地,将一个鲜活的人,拖入地狱。
宋今禾抬起头,透过朦胧的泪眼,看向窗外灰暗的天空。她仿佛能听到,从网络的每一个角落,从这座城市的四面八方,传来无数人汇聚而成的、针对姜遇一人的、震耳欲聋的审判之声。
那声音,淹没了所有的微光与呼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