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陈皮红豆

宣安通宝?

这不是听过的任何一个年份,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个著名的朝代货币叫这个。

或许,可能是某不知名的小国、小代?有点为难他这个文史一般的人了。

陶乐野苦想半天,还是没能获知多一点的信息。

一路想一路走,逛过了数家汤面铺、酒楼食肆。在一处馄饨摊停步,离小摊不远,是另家高大楼面的门脸。

“走开走开,不进楼吃饭就不要等我忙正事儿。”

“小二哥、小二哥哎。”一青年问道,却被人推开,神色难言窘迫。

一旁摆摊的摊主劝说:“你这孩子,不照顾明月楼生意,那楼里的小二自然不会理睬你。”

青年解释:“我见酒家往来客多,定消息灵通。想问问,原先那春煦桥那边的王家搬何处去了。”

这青年是王家表亲,数年前随长辈来过一次福安城探亲。

经年过去,他自家家道中落,只于自己一人,便依父嘱托前来投奔。

可是,而今旧宅易主,远亲已毫无音讯。

方才答话的,是位馄饨摊摊主,听到这话摇了摇头:“春煦桥曾有王家?未曾听闻。不过,我来这边做生意也才三两年,不算太久的。”

恰逢一老者前来买馄饨,听二人对话,他道:“王家,是不是有个小女童,聪慧非常的那户王家?”

“正是、正是!”青年喜出望外赶忙问:“老先生,你认得他们?!”

“我家三小子与那王家的小子处事过数次。他家呀,现在入了衙门当官差。怎的没去信同你们说?”

青年来时正巧已经过衙门,知道如何行路,他赶忙道谢。得此消息,连忙转回去寻,想在衙门那去找他那远房表亲。

老者却啧啧摇头:“那王生可不是好相处的哟。哎,馄饨多放点葱末!”

口袋里仅有数个铜板,馄饨摊香气飘来,生意不歇,陶乐野还是忍住了。

这福安城的繁华富足他还享受不起。

若不是遇见松青道长,别说福安城的热闹见识不到,只怕他早就横尸山野了。

明月楼门口揽客的伙计也始终未将目光投向这他这边。

有没有可能进店吃饭,是不是自家的客人,店小二眼角余光一瞥便知。只要不挡道,他才难得百费口舌。

而旁边的馄饨摊摊主则热情得多。他向陶乐野道:“我家的馄饨皮薄馅足,汤还是骨头鲜汤。您尝一碗?”

“不用啊,多谢。”陶乐野摇头。

他观店家生意许久。

见客人多加葱姜蒜。有些另要了香菜或芹菜叶,看来本地居民对香辛料做佐味料并不排斥。

摊主招呼客人的语句用词陶乐野都默默记着,算是融入新环境的快捷方式?

多学多用,才不叫人察觉他语句古怪。

店家看他在旁等待多时,热情和他讲话。见他不舍花钱吃馄饨,便知捉襟见肘。

与明月楼嫌贫爱富的揽客伙计不同,馄饨摊主接触的大多是普通百姓,为人处事也和善的多。

“郎官,你也是来城里找人,没找到的吗?”

“啊,不是。”陶乐野依旧摇头。

找人?

陶乐野甚至无人可找。

他在街边学了半日如何做古人,又探了探香辛料的现状。是努力摸索一个活下去的法子。

“”噢,这样。”

大约是看出陶乐野的迷茫,摊主道:“咱这福安城啊,有权有钱者皆多,努力的读书也能趟出一条路。念书不好的,也能做些营生,踏实过日子的嘛。你瞧我,虽小本经营,可也有滋有味!”

被松青道长安慰过,又听馄饨摊主这番言语,陶乐野感觉舒朗。他向摊主作了一礼:“您说的是,总会有办法的。”

是啊,多试一试。

他这么多香辛料种籽,他这么好的种植技术,总会有喜欢吃新奇调料的食客,也总会有合适的道路的。

离开馄饨摊,往东边继续走,商铺更密集。吃过早食的福安城百姓们在街道两侧的小店面里采买。

日常小物、粮油酱醋、医馆书局,一应俱全,生意也各有各的红火。

“哎这位客人!”有人叫他,是一家米粮店的店伙计在揽客:“看看我家的米面粮豆不,今日惠客,划算的很呢!大米、红豆、黄豆都便宜!”

是听松青道长说,会买些大米。

至于红豆……红豆?

陶乐野捏了捏小兜,适才买的一点陈皮,是松青道长要他顺带找的。其实也是买给陶乐野,说他这几日胃口不好,吃一点开胃,食欲不错才能把身体养得更强健。

陈皮和红豆,这两食材组合,让陶乐野想起了一道经典广式甜品——陈皮红豆沙。

念书时,经热衷美食的广东室友推荐,陶乐野尝过几次。

对那位室友的强调,陶乐野依旧记忆犹新——正宗的陈皮红豆里,红豆要出沙,陈皮要够味。

室友当时说,好的红豆口感沙糯,而好的陈皮,需发酵十年。

陶乐野拿着盛豆沙的小勺子,对这的数字惊叹:“十年?”

“系啊,越久的陈皮,越贵,那味道才正嘛。”

陶乐野舍不得花钱吃馄饨,可在有了一线灵光后,斥巨资购入二两红豆。赶紧在约定的时辰和松青道长汇合,回不虚观捣腾起来。

道观后面,松青做阵子木工,便望望灶屋,时不时给陶乐野提个醒,支点招数。

他道:“喏,这豆子还需多加些清水。”

又道:“陈皮是否太大,再改刀切细点么。”

有时,松青又刻意不主动讲明,只让陶乐野先自己动手尝试。到了关键时刻才提点。

不过,陶乐野的新疑问他也解答不出。

——红豆怎么才能出沙?

平日煮豆喝粥,从不讲究这个,只要不生不糊。

松青道长也不是城中酒肆的大厨,厨艺工夫自然是比不上。红豆如何出沙他同样没有妙招。

陶乐野犯了难。

大学室友当时怎么说的来着?

他在记忆里搜寻几遍,想不起来一点。

既然想不出正确方法,那只能莽了。

如果不能令红豆爆沙,那就只能是让红豆碎成渣。

如何让红豆碎成渣渣呢?

陶乐野采用了最直接的方法——捣碎。

蒸过的红豆置于砧板上,陶乐野将擀面杖当木杵,一一捣碎豆子。这一步其实是为了破除种皮。

就没有什么其他便捷的方法么?

他边捣边想。

用惯了机械操作的现代人在进行重复劳动时,总会希望能实现机器自动化,解放双手,省时省力。

将能用的工具想了一圈,也未寻思到其他路数。

那就只能改变“捣碎”的这个步骤,不用捣碎,换成其他方式了。

比如,热胀冷缩之类。可惜二两豆子不够折腾。要是也只能下次再试了。

想要达到热热胀冷缩,可用沸水、井水交替处理豆子。再用擀面杖捣碎碾压成渣末吧,陶乐野想。

陶乐野在心中计划今后的做法雏形,边将红豆倒成了碎末。他按松青道长的交代加入适量的清水,慢慢搅匀,拿篦子捞出漂浮的种豆皮。

处理红豆时,陶乐野向松青道长询问了许多细节。相较于此,处理陈皮,陶乐野则上手得多。

我国使用陈皮的历史久矣。

它是常见的中药材,亦为药食同源,在烹饪中也经常作为香料使用香料来调味。

对陶乐野这位香辛料培育工作者而言,陈皮用作香辛料,比之作为药材更为熟稔。

刚上大学时,他还惊叹于室友所说的十年陈皮。当对香辛料的知识越来越了解,年久的陈皮在陶乐野这里也司空见惯了。

陈皮有五年陈,也有十年陈。更有五十年者,价贵的离谱。

念书时大家曾玩笑,如果我们二十岁时做一份陈皮,等五十年才吃上一口,这辈子也差不多到头了。因此,五十年的陈皮,许多人都不信其能确确实实存放足了年份。

当时同学们的共识是,五年陈、十年陈就已经很好了。

“这陈皮是单独煮水的?”松青道长也察觉到陶乐野处理时陈皮时的娴熟,好奇地过来看。

陶乐野道:“嗯,为了保证味道浓郁,而且能多熬上几遍陈皮水。”

他将煮过的陈皮拿刀改小,又煮了第二遍。二煮之后,原有的小罐浓缩成小碗。陶乐野将陈皮全部切碎,再熬第三遍。

陈皮和红豆混合,既有豆香甘甜,又有柑橘类的微酸,味道还算不错。只是与陶乐野预计相比,差距略远。

晚上主食是就餐取材的粗粮,捞出的红豆皮同玉米一起蒸。

“松伯,我曾吃过的陈皮豆沙,口感比我做的要好许多……不止。”陶乐野黯然道。

他忙活半天,和正宗的粤系甜点名品相比,至多只能算成功了五成。

“小友别灰心,万事开头难。且我瞧你生火煮豆,模样比之前顺利不少,已然有大进步。”

是了,至少这次没糊锅不是。

陶乐野道:“您真是会鼓励我。”

松青道长笑:“再说今日这红豆啊,价格很是公道啦。谈不上浪费,你我也吃了许多不是?老朽我算是尝鲜了。”

这也是陶乐野思考的另一点。

他本想做陈皮红豆售卖,挣银钱补贴用度。

二两红豆做成的豆沙粥实际只能分为两碗。料少则滋味不足。如此摊算,除去人工,和今日红豆打折便宜,那利润远没有陶乐野预计的高。

以目前的熬豆沙水准、用料成本衡量,卖陈皮红豆沙是保底退路,却不是优选。

或许,还应再多筹划。陶乐野想。

他道:“我再多琢磨琢磨,想想有什么其他法子。”

二人正聊着陈皮红豆该如何改进,前院突然传来了敲门声——

“咚咚。”

能不能有个收藏?

不能?

嗷地一声,大哭奔走……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陈皮红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春水摇摇晃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婚内上瘾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山野农家的香辛料
连载中头顶苦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