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坐在铺子里,看着林月专注熬汤的身影,还有食客们喝着汤露出的满足笑容,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张景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这碗羊骨汤,不仅能暖身,更能暖心,会成为东市冬夜最温暖的慰藉。
当天晚上,陈墨住在汤铺附近的一家客栈里。他借着油灯的微光,拿出《味魂录》,开始记录张记羊骨汤的食谱。布帛上已经写满了之前的食谱,从洛阳的洛水鱼骨酥,到长安的腊汁肉夹馍、樱桃毕罗,每一道菜都藏着一个故事,而今天,他要为这碗羊骨汤,写下属于它的篇章。
他先在布帛上写下 “长安张记羊骨汤” 七个字,字迹工整而认真。然后,他根据 “羊骨药膳方” 和林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观察,细细写下食材与步骤.
写完步骤和延伸方,陈墨放下炭笔,指尖轻轻拂过布帛上的字迹,脑海中浮现出张景在汤锅旁专注熬汤的身影,还有李石、林月传承方子的坚定模样。他顿了顿,拿起炭笔,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 “此羊骨汤初藏御医牵挂,药香中含济世心,食之若沐冬阳;今释仁心于药膳方传,汤暖更暖心,似春风拂身。张景以医德拒权贵,以汤羹济百姓,将一生仁心,都融于这羊骨与草药之中。今记此谱,不仅为传熬汤之法,更为传一份医者仁心:世间美食,可暖身,可治病,可让平凡汤羹,成济世之舟。愿尝此汤者,皆能忆起:长安东市曾有御医,以汤为药,以心为灯,照亮冬夜;亦愿此后做汤者,皆能在汤中藏入悲悯,让每一碗热汤,都成为寒冬里的慰藉,让张景先生的仁心,永远流传在长安的烟火里。”
落款处,陈墨郑重写下 “盛唐长安东市冬夜,陈墨记于张记羊骨汤铺”,而后又想起张景医案里记载的 “冬夜施汤需注意保暖,若遇孤老孩童,可多赠一碗”,便又在注解末尾添了一行小字:“张景先生遗训:施汤之时,莫忘问寒问暖,一碗汤,暖的是身,更是心。”
写完,陈墨轻轻合上《味魂录》,指尖摩挲着布帛上微微凸起的字迹,仿佛能触到张景熬汤时的温度,触到李石、林月传承方子时的坚定。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一碗刚盛出的羊骨汤,暖得人心头发软。
次日清晨,陈墨带着写好的食谱,再次来到张记羊骨汤铺。刚到巷口,就听见铺子里传来热闹的笑声 —— 林月正忙着给一群孩童盛汤,每个孩子手里都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羊骨汤,喝得小脸通红;李石则在一旁给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添汤,还轻声叮嘱:“老人家,慢点喝,汤烫,喝完了我再给您盛一碗。”
“陈公子,你来得正好!” 林月看见陈墨,笑着迎了上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刚烤好的葱花饼,“刚出炉的葱花饼,配羊骨汤最是好吃,你快尝尝。”
陈墨接过葱花饼,咬了一口,外酥里软,带着淡淡的葱香。他拿出《味魂录》,翻开关于羊骨汤的那一页,递给林月:“这是我记录的羊骨汤食谱,还有张景先生的遗训,你们看看,要是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咱们再改。”
林月和李石凑在一起,细细读着食谱上的文字,眼眶渐渐红了。“这不仅是食谱,更是师父的心意啊。” 林月轻声说,“以后我们每天施汤,都会把师父的遗训记在心里,让每一个来喝汤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李石也点了点头,从铺子里拿出一个木盒,把《味魂录》小心翼翼地放进去:“我们把这食谱好好收着,以后传给徒弟,再传给徒弟的徒弟,让师父的仁心,永远传下去。”
陈墨看着他们郑重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他走到汤锅旁,看着乳白色的羊骨汤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药香与肉香弥漫在空气中,温暖而治愈。他舀起一勺汤,放在嘴边尝了尝 —— 还是之前的味道,却又多了几分不一样的温润,那是传承的味道,是仁心的味道。
“我要继续赶路了。” 陈墨放下勺子,对林月和李石说,“以后若是有机会,我还会来长安,来喝你们熬的羊骨汤。”
林月和李石赶紧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熬好的羊骨汤和几个葱花饼:“路上带着吃,冷了就热一热。陈公子,谢谢你帮我们找到师父的药方,还帮我们记录食谱,这份情,我们记一辈子。”
陈墨接过布包,里面的汤还带着温度,暖得他手心发烫。他谢过林月和李石,转身朝着巷口走去。走了几步,他回头望去,张记羊骨汤铺的蓝布幌子在风中轻轻飘动,铺子里的笑声和热气,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长安的冬晨。
怀里的《味魂录》又厚了一页,银汤勺贴着布帛,安静而温暖。陈墨知道,这碗羊骨汤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 —— 它会随着林月、李石的传承,随着每一碗热汤,留在长安的烟火里,留在百姓的记忆里,像张景先生的仁心一样,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他握紧怀里的布包,脚步轻快地朝着下一个目的地走去。他不知道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食物,什么样的故事,但他知道,只要有这把银汤勺,有这本《味魂录》,他就能继续记录下人间的温暖与善意,让那些藏在食物里的心意,永远流传下去。
长安的冬风依旧凛冽,可陈墨的心里,却满是暖意 —— 那是羊骨汤的温度,是医者仁心的温度,是人间烟火最动人的温度。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