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炭笔和一张油纸,凭着银汤勺里映出的画面,一点点把芦苇丛的位置画了下来。阿翠凑在一旁看着,眼泪掉得更凶了:“是那里!阿福经常去那片芦苇丛打鱼,他说那里的螃蟹最多!”
二、芦苇寻盒,魂释思念
当天下午,陈墨陪着阿翠来到西湖岸边的芦苇丛。此时的芦苇已经长到一人多高,风吹过,芦苇秆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在诉说着什么。阿翠按照陈墨画的位置,在芦苇丛里慢慢寻找,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生怕错过什么。
“这里!” 陈墨突然喊道。他指着芦苇丛深处的一块石头,石头下面,露出了一个小木盒的边角。阿翠赶紧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搬开石头,把小木盒取了出来。
小木盒是用西湖边的桃木做的,表面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螃蟹,螃蟹的眼睛用黑色的石子镶嵌而成,看起来格外灵动。木盒的边缘,还刻着 “阿翠” 两个字,显然是阿福特意为阿翠做的。
阿翠打开木盒,里面铺着一层红色的绸缎,放着一支银簪和一张纸条。银簪的样式与阿翠头上戴的一模一样,只是更精致些;纸条上是阿福的字迹:“阿翠,这是我给你做的首饰盒,还有这支银簪,等秋蟹肥的时候,就送给你。我知道你喜欢螃蟹,以后每年秋蟹肥,我都给你炸蟹骨酥,陪你看西湖的秋景。”
阿翠拿着纸条,眼泪掉在木盒上,打湿了红色的绸缎:“阿福…… 我的夫君…… 你怎么这么傻,为什么不早点拿给我……”
陈墨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阿福的心意,终于被阿翠看到了;而阿福的牵挂,也该由他们来完成。
当天晚上,阿翠把小木盒放在蟹骨酥摊前,又盛了一碗刚炸好的蟹骨酥,放在木盒旁边。她对着西湖,轻声说:“阿福,我找到你留下的惊喜了,这木盒真好看,我很喜欢。你放心,以后每年秋蟹肥,我都会炸蟹骨酥,都会来看西湖的秋景。只是没有你在身边,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就在这时,陈墨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青色光晕,阿福的身影渐渐出现在小木盒旁。他还是穿着粗布短衫,戴着斗笠,手里拿着一串蟹骨酥,脸上带着笑容,眼神里满是温柔。他走到阿翠身边,轻轻拍了拍阿翠的肩膀,虽然阿翠看不见他,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抬起头,对着空气说:“阿福,是你吗?我好想你……”
“阿翠,我也想你。” 阿福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温暖的力量,“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久,没能陪你看西湖的秋景,没能给你炸蟹骨酥。但你要知道,我一直在你身边,看着你,陪着你。”
阿翠的眼泪掉得更凶了,却笑着说:“我知道,我知道你一直在我身边。阿福,你放心,我会好好活下去,会把我们的蟹骨酥摊守好,会让更多人知道,西湖边有个叫阿福的渔夫,他很爱他的妻子。”
阿福拿起小木盒旁的蟹骨酥,咬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还是你做的蟹骨酥最好吃。阿翠,我走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别太想我。” 说完,他对着阿翠挥了挥手,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西湖的雾气一样,慢慢消散在月光下。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蟹骨酥的鲜香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怅然,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温暖,像西湖的秋阳,明媚而治愈。
三、记录食谱,传承温情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每天都来阿翠的蟹骨酥摊帮忙。他帮阿翠挑水、劈柴,还帮着招呼客人。阿翠的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神里的怅然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坚定。客人们都说,阿翠的蟹骨酥,比以前更鲜香了,吃着心里暖乎乎的。
“陈公子,真是谢谢你。” 一天晚上,阿翠炸完最后一锅蟹骨酥,给陈墨盛了一碗热汤,“要是没有你,我可能永远都找不到阿福留下的木盒,也永远都解不开心里的疙瘩。”
陈墨接过汤碗,喝了一口,温暖的汤汁滑过喉咙,暖遍全身。他放下碗,从包袱里拿出《味魂录》,对阿翠说:“阿姐,我想把你这蟹骨酥的做法记下来,写进我的食谱里。这样,以后不管我走到哪里,都能记得这蟹骨酥的味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西湖边有个叫阿福的渔夫,有个叫阿翠的渔女,他们之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阿翠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 好啊。这蟹骨酥是我和阿福一起琢磨出来的做法,能记下来,是好事。我现在就教你,怎么处理蟹壳,怎么炸蟹骨酥。”
那天晚上,阿翠坐在灶台旁,一边炸蟹骨酥,一边给陈墨讲解蟹骨酥的做法,陈墨则拿着炭笔和布帛,仔细地记录着,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处理蟹壳,得用新鲜的湖蟹壳,最好是刚吃完蟹肉剩下的,这样蟹壳里还残留着蟹肉的鲜味。” 阿翠用长勺搅动着锅里的蟹壳,“先把蟹壳用清水洗干净,去除上面的杂质和残留的蟹肉,然后用刀把蟹壳切成小块,放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炸出来的蟹骨酥才会更酥脆。”
陈墨在布帛上写下 “食材选备”,然后按照阿翠的说法,一一记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