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德行完

第三十八则

范宣八岁那年在后园里挖菜,误伤了手指,大哭起来。别人问他:“很痛吗?”他回答:“不是因为痛才哭,是因为身体和头发肌肤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毁伤,所以才哭的。”范宣品行高洁、节操清廉,豫章太守韩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接受;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直减半,最后终于只剩下一匹,他到底没有接受。后来韩伯有一次跟范宣同乘一车,在车上撕了两张绢给他,说:“一个人能让妻子没有裤子穿吗?”范宣这才笑着收下了。(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东晋名儒。博综群书,安贫乐道。在东晋老庄之学盛行的氛围下传扬儒学,受人敬重。韩豫章即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人,东晋官员、玄学家、训诂学家,当过豫章太守,世称韩豫章。)

第三十九则

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主持上章消灾,按照规矩,轮到本人坦白罪过的时候,道家的人问王献之这一生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是始终愧疚和郗家离婚的事。”(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琅琊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有“小圣”之称。丰神俊朗,沉静潇洒,是当时偶像级别的人物。本有美满的婚姻,却因被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看中,无奈和妻子郗道茂离婚,娶了公主,此后一生怀着对前妻的愧疚之心。道家上章:王献之信奉五斗米道,一生病,就会请道家之人做章表,写明病人姓名、坦白自己的罪过,向上天祷告除难消灾,这叫上章。病人需对上天坦白自己的罪过,这就是后文的首过。郗家,东晋初期,由于郗鉴苦心经营,郗氏成为东晋门阀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名门望族,王谢庾桓四大家族中与之联姻的不在少数。然而随着北府兵权逐渐被桓温所控,郗家日渐没落。后来王献之被迫休妻娶新安公主,原来的妻子郗道茂被休后投奔伯父郗愔篱下,郁郁而终。)

第四十则

殷仲堪做荆州刺史后,遇见了水灾歉收的年成,吃饭时他通常就用五个盘碗,此外就没有其他的菜肴了。饭粒如果掉在盘里或座席上,马上就捡起来吃掉。他这么做,固然是因为要给大家做个表率,也是因为他本性质朴。他经常对自家的孩子们说:“不要认为我担任了一个州的长官,就会抛弃过去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一如既往,没有改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可以做了官就忘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殷仲堪,陈郡长平人。东晋太常殷融之孙,晋陵太守殷师之子。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官至荆州刺史,与桓玄及杨佺期结盟对抗朝廷,逼令朝廷屈服。后来却被桓玄袭击,逼令自杀。)

第四十一则

当初,南郡公桓玄和杨广一起去劝说荆州刺史殷仲堪,说他应该夺取自己主管的南蛮地区来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殷觊也马上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于是趁着服用五石散后“行散”的机会,随便地离开了家,就不再回来了,家里家外没有人事先知道。当时他神态潇洒悠然,像古代时楚国的令尹子文一样毫无怨恨。因为这件事,当时的舆论都赞扬他。(桓玄,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晋权臣,威逼晋安帝禅位,在建康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很快被刘裕打败。桓玄继承了他父亲桓温的爵位,袭封为南郡公,和殷仲堪是好朋友。杨广,殷仲堪当荆州刺史时信任的部下。殷觊,字伯通,东晋大臣,太常卿殷融之孙,吴兴太守殷康之子,是殷仲堪的堂哥。行散:当时权贵阶层流行服食五石散。其性燥热,服后必须穿柔软的旧衣服疾走,称之为行散。斗穀於菟(wūtú),春秋时楚国令尹,他三为令尹无喜色,三罢无愠色,此处借指心理泰然面对困难之人。)

第四十二则

仆射王愉任江州刺史时,被殷仲堪、桓玄率兵追逐,逃亡到了豫章,不知生死。他的儿子王绥在京都,听说此事后,不仅外表哀愁悲伤,同时也降低了居住和饮食的规格。当时的人把他称为“试守孝子”。(王愉,字茂和,王恺弟,王坦之子,太原晋阳人,出任江州刺史招致豫州刺史庾楷的怨恨,庾楷就和桓玄、殷仲堪共推王恭为盟主,起兵反皇室。这时王愉到任不久,没有准备,就逃亡到临川,被俘。桓玄篡位后,升他为尚书左仆射(尚书省的副职)。王绥,字彦猷,王愉儿子,官至荆州刺史。巧的是,王戎的儿子也叫王绥。)

第四十三则

南郡公桓玄打败了殷仲堪以后,逮捕了十几个他手下的将佐,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对企生一直很好,在下手屠杀之前,他派人对罗企生说:“你能向我请罪,我就宽恕你。”企生回答说:“我是殷荆州的官吏,现在荆州逃亡,生死不明,我哪有什么颜面向您请罪!”绑赴刑场以后,桓玄又派人问他有什么话说。企生回答:“过去晋文王杀了嵇康,嵇康的儿子嵇绍却做了晋室的忠臣;因此我想请桓公留下我一个弟弟来养活老母亲。”桓玄就按他的要求饶恕了他弟弟。桓玄曾经给企生的母亲胡氏送过一件羊皮袍,胡氏当时在豫章,听说了企生被害的事,当天就把袍子烧掉了(罗企生,字伯仲。罗企生受殷仲堪赏识与举荐当了幕僚,罗企生也敬重殷仲堪为人仁义,所以甘愿为其赴死。嵇绍,字延祖。谯国铚人。嵇康的儿子。嵇绍十岁的时候嵇康获罪遇害,此后嵇绍静居在家中,直到山涛掌管选举事时,奏请晋武帝说:“《康诰》上说‘父子罪不相及’。”从此得到朝廷重用,尽忠职守。)

第四十四则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忱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觉得很不错,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带了很多这种东西吧,可以拿一张给我吗?”王恭什么也没说。王忱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叫人送给王忱。这样自己就没有多余的竹席了,干脆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忱听说内情后,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会向你要。”王恭回:“您不了解我,我做人一向身无长物。”(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人。出身世家,东晋大臣,外戚。王恭少有美誉,与王忱齐名。王恭因不满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掌权,两度起兵讨伐,兵败身死。王忱,字元达,小字佛大,太原晋阳人。东晋大臣,中书令王坦之第四子,尚书右仆射王国宝之弟。年少才俊,享有盛名,与王恭齐名。两人私交也不错。)[是那种想杀你哥的私交吗,古人真是对事不对人啊]

第四十五则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最为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布袋,每次煮饭时,都把锅巴收存起来,回家时带给母亲。后来,贼人孙恩的兵马入侵吴郡,袁山松当天就出兵征讨他们。陈遗已经积攒了好几斗锅巴,此时来不及回家,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战败,军队溃散,大家都逃逸在山林和沼泽之间,大部分人都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都认为这是对他纯厚孝心的回报。(陈遗:生平不详。孙恩,字灵秀,原籍琅琊,后移居会稽。东晋隆安三年(399),跟妹夫卢循一起起兵反晋,史称“孙恩卢循之乱”,三年后兵败自杀。袁山松,一说叫袁崧。阳夏人,东晋袁宏之孙。祖上数代为官,为吴郡太守,后因孙恩之乱,兵败被害。)

第四十六则

仆射孔安国任晋孝武帝的侍中时,因为荣幸地能得到晋孝武帝的恩宠礼遇而感恩戴德。孝武帝死时,孔安国任太常,他的身体本来就瘦弱,穿着重孝服,一天到晚眼泪鼻涕不断,看见他的人都认为他是真正的孝子。(孔安国,字子国,鲁国人,孔丘十世孙,东晋大臣,当时知名的儒士。东晋孝武帝时,受到皇帝恩宠,历仕侍中、太常卿,至尚书仆射,赠左光禄大夫。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东晋第九任皇帝。他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第六子。在位期间,创造了在军事史上堪称奇迹的“淝水之战”。之后就醉生梦死,朝政混乱,以至于多位忠臣起兵反抗朝廷。另外这位皇帝的死法比较罕见,他酒后与宠妃胡说八道,不知怎么惹怒了她,结果被她杀死了……侍中:侍中无定员,多由名儒或贵戚子弟担任。在魏晋时期其实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很大的官职了。)[哇哦,不知女侠姓名,实为可惜。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第四十七则

吴坦之、吴隐之兄弟俩住在丹阳郡官府的后面。母亲童夫人去世时,他们早晚哭吊,哀悼悲切。宾客来吊唁时,两个人跺脚嚎哭,哀痛欲绝,路过的人都忍不住为他们落泪。当时韩伯担任丹阳郡的长官,母亲殷氏也住在郡府中,每次听到吴家兄弟的哭声,总是为他们感到哀伤。她对韩伯说:“你将来要是有机会选拔官员的话,应该好好照顾他们俩。”韩伯自己跟他们也成了知交好友。后来韩伯果然出任了吏部尚书。这时吴坦之已经在守孝期间因悲痛而死去,吴隐之就做了大官,非常显贵。(吴道助即吴坦之,字处靖,小字道助。濮阳鄄城人。官至中郎将功曹。吴隐之,字处默,小字附子,历官晋陵太守、广州刺史等。)

有时候还蛮好笑的,哈哈哈哈,也没有很无聊,跟看八卦似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德行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小船三年又三年

第八年新婚

错号后

北岛长夜

如何饲养恶毒炮灰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世说新语翻译
连载中跳恰恰的d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