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出口处,顾涵刚将墨镜推到额上,便在人群中看见了骆嘉怡。
她依旧穿着得体的风衣,行李箱颜色沉稳,眼神却带着些许在国外打磨过的锋利和利落。他快步迎上前,接过她手里的行李,声音一如既往地沉稳温和。
“累吗?飞机餐有没有吃?”
骆嘉怡摘下口罩,眉眼弯弯,“还好,反正你不是都提前把我喜欢的豆花订好了?”
顾涵轻笑了一下,“你这个记性,倒是没变。”
两人并肩走向停车场,步调默契得像早就排练过似的。她自然地走在他右侧,指尖轻轻触到风吹起的一缕发丝;他下意识帮她捋顺,却没有说什么。
在外人眼里,这是一对关系极好的青梅竹马。但只有顾涵知道,自己早在很多年前就不再是“哥哥”的心态了。
车窗外是回国熟悉的城市街景,车内的对话却还停留在那些年少的日常。
“你这次打算留多久?”他问。
骆嘉怡靠在副驾驶的椅背上,“不一定,看项目谈得怎么样。”
“有我在,什么项目谈不下来。”
她歪头看了他一眼,语气轻快,“顾总今天这么自信,是不是看在我是‘亲戚’的面子上?”
他一愣,转而笑着看向前方,不动声色地将那句“不是亲戚,是喜欢的人”咽了回去。
车子缓缓驶上高架,窗外阳光穿过城市轮廓,洒落在仪表盘上。
骆嘉怡侧过身望向顾涵,笑得像是早已胸有成竹:“你们公司不是准备让祁祺演那部改编剧吗?我听说制作团队阵容不小,我也想加入。”
顾涵一挑眉,转头看她一眼,语气微顿了一下:“这事你怎么知道的?目前知道的,除了制片、投资方……也就那几个核心了。”
“我有密探呀。”骆嘉怡抬手拨了拨耳边的头发,语气带着点得意,“谁让你们圈子里消息传得慢,我可机灵得很。”
顾涵轻哼一声,没再追问,只是随口一句:“祁祺可还没确定会接。”
“他会的。”骆嘉怡斩钉截铁地说,唇边笑意更深,“我看过那本小说——人物立得住,结构完整,有冲突、有诗意,情感层次也拿捏得很好。对于一个靠角色打磨作品的演员来说,这本戏,太适合他了。”
顾涵侧目看她,眼中浮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嘉怡依旧语气平稳:“你忘了我是学设计的,咱们讲究的就是结构感和完整度。这部小说不仅结构完整,情感张力也克制又浓烈,转场干净,内核清晰。要是拍出来——只要团队不翻车,绝对是精品。”
“更何况,”她声音放轻了些,“这个故事,他会懂。”
顾涵不语,继续稳稳开着车。但心里,却隐隐觉得某些事,似乎开始变得有些微妙了。
顾涵当然知道——这部剧,祁祺会接。
他从第一次看到剧本摘要时就有预感。小说中的主角,从岌岌无名、历经挫折,到凭着一股执拗和格局,最终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那种咬紧牙关、不走捷径的成长路径,和他一手带出来的祁祺,实在太像了。
就像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一样。
但真正让顾涵心里泛起微妙情绪的,不只是这个。
他瞥了一眼副驾驶安静坐着的骆嘉怡。她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知道。
她靠近那个光源,是喜欢祁祺,还是单纯想参与一个注定大放异彩的项目?
顾涵忽然有些说不清了。
他们车子驶过熟悉的城区街景,阳光斜照在挡风玻璃上,一道金黄的光落在骆嘉怡的侧脸,她正看向窗外,眼神清澈,带着少女般的笃定和决意。
他忽然意识到,那些他以为只藏在自己心里的情绪,也许,从来都不是秘密。
午后的办公室,阳光从百叶窗缝隙斜斜落下,照在白色墙面和泛着青绿的植物上。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茶香,和一群年轻女孩小声八卦的窃笑声。
“你们看今天的热搜了吗?祁祺又上榜了,还是因为机场生图!简直帅疯了!”“他每次走机场都这么低调,还被拍得这么好看,真的太难得了。” “你说他私底下会不会也那么有礼貌?啊啊啊……”
刘奕羲坐在办公桌前,手指在键盘上敲着稿子,神色不动,只是偶尔轻轻笑一笑。
她当然听见了——这不是第一次,她们围绕祁祺七嘴八舌地议论;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但她总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像是置身事外。
她不是不喜欢他,恰恰相反——正因为太喜欢,所以,她在意的从来不是热搜上的祁祺,不是那些被闪光灯捕捉的角度,或是被包装的完美。
她在意的是那个在剧院一把将她护进怀里的人;那个在厨房里专注地煮一锅意面的男人;那个在夜晚用语音说“晚安”的祁祺。
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他。
她的指尖顿了顿,又继续打字。屏幕前的文档,是她的新稿开头。她刚写下第一句话:
“他总在光里,而她,却总记得他安静地站在背后那道阴影里。”
“我刚刷到内部消息,祁祺下周要飞法国了,好像是接了某个高奢品牌的全球代言!”这句话把刘奕羲又拉了回来。
说这话的是筱洁,项目部的年轻编辑之一,平时话不多,但只要话题涉及祁祺,就会瞬间变得活力满满。
她不仅是粉丝,还是祁祺后援会的核心成员之一,负责管理物料、应援投票、行程更新……在饭圈里,这类粉丝有个专门的称呼——数据位高的“站子管理员”,甚至不少娱乐记者,都要靠她们提供的素材与线索,才能第一时间跟进热点。
“你们知道吗?我姐朋友在那家公关公司实习,说法国那边的拍摄地已经封场了,还是品牌亲自选的。” “是不是L牌?还是D牌?总之这待遇真的很顶……”
几个同事围了上来,一边惊叹,一边打开手机刷最新八卦。
刘奕羲坐在办公桌一侧,翻着剧本资料,神情淡淡。
“哇,祁祺这咖位,是不是已经走国际化路线了?” “他这几年真的太稳了,没有什么塌房新闻,演技又好,商务又清。”
她们热烈地议论着“演员祁祺”,那个站在镜头前、风头正盛的公众人物。
而刘奕羲,轻轻按灭了电脑屏幕。
她心里清楚,她关心的不是他代言了什么牌子,也不是他这次行程保密得多么成功。
她关心的是,他会不会因为新的工作安排而更忙;会不会忘了好好吃饭;会不会太累,还是……
正出神间,办公室门轻轻敲了两下,是行政同事探头进来:“刘姐,制片那边的会议通知下来了,定在明天下午三点,投资方和平台代表也都会到。”
刘奕羲点了点头,迅速收了思绪。
她知道,这将是《风起之路》这部剧正式启动前最关键的一场会议。参与者除了她和王瑛子这类核心编剧,还有制片人、执行制片、出品公司代表、平台内容运营、导演候选人,以及财务预算与选角统筹的相关负责人。
每一个人,都是接下来几个月中,不可或缺的齿轮。
王瑛子很快走过来,把手机一扬:“看到消息没?这是正式敲钟的节奏了,接下来咱们得硬仗连着打。”
刘奕羲轻轻呼了口气,把刚刚还在心头打转的那个名字,暂时收进了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她知道,这部剧,是一场对自己创作力的真正考验;而对某些关系来说——也许是一场命运给予的,重新靠近的机会。
第二天下午,空气里带着微潮的味道,像一场春雨正在城市的边缘静静蓄力。
影视公司总部会议楼,十七层的圆形会议室灯光柔和,落地窗投下的是一片城市灰蓝的天色。
会议桌已经围坐了十几人,气氛安静但紧绷。会议的主题,是关于《风起之路》的项目推进会,一场集主创、平台、投资人、制片方于一体的综合统筹。
刘奕羲和王瑛子一同走进会议室,向在场的几位点头致意,工作人员迅速为她们送上会议资料。她的位置在编剧板块的中心,左右是王瑛子和项目策划,正对面则坐着制片公司副总和平台内容运营负责人。
现场出席人员包括:
制片方代表:负责投资安排、项目日程监管;
平台内容负责人:把控剧集内容方向与上线窗口;
选角导演与宣发总监:筹备未来的艺人邀约与市场预热策略;
执行制片与拍摄统筹:落地预算、拍摄计划、外联及场地调度;
项目导演候选人之一也出席列席,安静观察着主创气场;
还有数名助理、法务、及预算专员陆续入座。
不多时,会议室的门再次被推开。一位西装挺括、神情沉稳的中年男子走进来,身后跟着一位干练的助理。
正是本项目的主要投资方代表——舒恒集团董事长舒远舟,也是舒凯的父亲。
他一进门,会议桌边的每个人几乎立刻起身致意。不论是平台高层、制片副总,还是年轻的内容策划,都露出极为客气而敬重的神情。
“舒总早。”
“欢迎您莅临。”
舒远舟只是微微点头,目光扫了一圈,温和中带着不动声色的威严。他的助理则安静地将文件放到他面前的位子上,随后一同落座。
这一场会议,从这一刻起,也真正被赋予了分量。
紧接着,项目策划把刘奕羲起笔的故事大纲与人物弧线投影在屏幕上,每一幕情节的节奏与冲突,在冷色调的会议桌上被一页页铺陈。
刘奕羲低头翻着打印稿,那是她无数个夜晚删改打磨的字句。而她余光不经意扫到对面角落,平台负责人正在记录她每句话时略有沉吟,仿佛在权衡每个选角的背后,是市场,是口碑,是期待。
她知道自己是创作者,但也明白,在这里,她的每一笔,都需要落在现实与审美之间的那条线上。
但不知为何,就在她将视线投向大屏幕的那一刻,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如果他在这里,会说什么?
她立刻低下头,没有让这微妙的情绪蔓延出去。
只是指尖,轻轻按在草稿本中某一处角色名上——那个她曾在罗马街角,向一个人提及过的人物。那一页,现在在现实中被投影在全场眼前。
是的,《风起之路》要正式起航了。
她开始隐隐意识到:这个故事,终将以某种方式,把那个人,再一次带回她的生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