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将归于落寂与孤独。昔日兰亭的盛宴已在历史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月落星沉,一夜的欢聚也逐渐沉寂了下来,最终每个人自己孤独颂唱着今夜的美好。落寂的身影何不像人生这一场通向永恒的列车,我们在天使的恩赐中来到了人间,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咸,却最终又是独自一人迎接生命的告别。或许永恒就是记忆的存在,即使生命的本体走向了生命力的尽头,但我们带给别人的那一个自己依然存在。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自传里的那个存在,是每个人自己回忆的诗,死亡与遗忘哪一个更难接受?爱却是打开永恒的命运之匙,因为有爱,才有了我们记忆的色彩,在匆匆忙忙的一生中给最爱的人里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忆,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多愿时光定格在此刻,让我们在爱的人中涂满色彩。你与我姐妹的双生联系是上帝的骰子在人间的选择,愿我们永远记住彼此。
我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中写下了这段话,此刻是半夜凌晨三点,以此告别昨日。
“起床啦,都晌午啦”姐姐裹挟着晨露气息的指尖轻戳我额头,嗔怪尾音里却藏着蜜糖般的纵容。昨夜聚会的清酒泡沫尚未在记忆里消散——指针滑向凌晨两点时,我们才踩着月光跌进家门,霓虹灯河早已在窗外交织成无声的催眠曲,我们却像夜晚里的萤火虫尽情的享受着那一刻的美好,演奏着属于我们几位设计师的狂欢交响乐。
“再不去洗澡,你就要变成‘黄油焗肉’了——衣服全是油烟味,身上油得都能吃炸鸡了!”
“好的,我亲爱的思昕,此刻便转身踏入浴室。哗啦啦的水声漫过耳际,似要涤荡所有过往。镜面因蒸汽氤氲出朦胧轮廓,我望着镜中的倒影却逐渐清晰——旧身份正在水流中碎成银鳞,取而代之的是即将书写新篇章的沐柠。少女轻抬手拂去镜面水雾,镜中的自己正对她展露浅笑,仿佛在说:从今天起,你将以这个名字重新出发”。
蒸腾的香草奶油泡沫裹着百合洗发水的清甜,在氤氲水雾里酿成微醺的夏日鸡尾酒。我踮着湿漉漉的脚尖贴近书桌,发梢垂落的水珠在思昕批注的「此处需补充典故」旁晕开墨痕。仰起的脖颈拉出天鹅引颈的弧线,带着未擦干的橙花尾调,像偷饮花蜜的猫儿将鼻尖探向唇畔——这是个氤氲着檀木香,正在解冻的冰镇吻。
指尖在手机屏幕上顿了顿,夺人眼球的消息弹出——"下一期内衣主题《夏日·花季美学》,两周交稿"。消息气泡在对话框炸开时,有人甩出链接开始吐槽,屏幕上飘过无数个抓狂表情包;有人扶额叹息,昨夜的欢愉尚在余韵中荡漾,现实的剧本却已翻至新章。我会心一笑:大家加油。
在思昕准备《离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当我们探讨到《楚辞》的意象美学时,忽然间我萌生了将《楚辞》中的浪漫主义元素融入内衣设计的构想。这部“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典籍,其飞扬的想象力与瑰丽的美学体系,恰可为当代服饰设计提供丰沛的文化滋养。
楚服中"浴兰汤兮沐芳"的香草崇拜,为天然材质的运用提供了文化依据。真丝缎面基底上,手工刺绣的江离纹样如流动的草木诗行,既呼应了"制芰荷以为衣"的服饰美学,又通过触感传递出草木芬芳的诗意。这种设计理念暗合楚人"尚柔"的审美传统,将服饰转化为承载自然灵性的载体。
《楚辞》"扬云霓之晻蔼"的瑰丽想象,启发我们尝试莫兰迪色系中的灰紫渐变。通过蕾丝镂空与珠片镶嵌工艺,打造出若隐若现的神秘感。而"朝饮木兰之坠露"的清雅意象,则通过植物染技术将栀子黄与竹青交织成天然环保面料,传递出返璞归真的东方美学。这种色彩体系既延续了楚服"华采衣兮若英"的浪漫,又符合当代生态设计理念。
《楚辞》"驷玉虬以桀鹥"的飞天想象,可以转化为立体剪裁的云肩设计。通过3D建模技术,在保持功能性的同时,让内衣曲线随身体运动呈现波浪形变化。这种设计既借鉴了楚服"衣裳连属"的修身理念,又通过动态绑带强化了穿着的灵动感,实现"矫菌桂以纫蕙"的生命力表达。
细节处可拆卸的玉质配饰,暗合"怀瑾握瑜"的君子品格。磁吸扣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玉佩的文化意蕴,又解决了功能性与美观性的平衡难题。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楚服"佩缤纷其繁饰"的装饰哲学,让古典美学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思昕以文学视角梳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色彩美学的发展脉络,而我则在设计实践中尝试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当《楚辞》的瑰丽意象遇上内衣设计的实用主义,或许我们正孕育着东方美学的新可能。
我把中国古代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化内衣设计的想法发在了属于我们几位设计师的内部群里,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同,我们决定契合这一期的主题引领起一波“国风内衣潮”。
在《离骚》的课堂教学中,思昕以"楚辞纹样内衣:传统美学的现代转译"为课题,构建了一场横跨两千年的文化对话。当沐柠设计的"九歌·云中君"系列内衣在投影幕布上绽放时,那些以江离香草为基底纹样、蛟龙玉佩为立体搭扣的设计,与《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意形成时空共振,学生们惊叹的声浪里仿佛流淌着楚地巫祝的祝祷韵律。
我首先通过对比《诗经》四言的庄重规整与《楚辞》"兮"字句的跌宕起伏,引导学生感受"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的呼吸节奏。这种语言形式的解构分析,呼应了刘京平"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中"搭建古今生命体验桥梁"的主张。当模特们身着以激光镂空工艺再现云纹流动感的内衣时,学生发现"灵修美人以媲于君"的象征系统,正通过环保再生纤维的肌理获得新生。
引用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内核,我启发学生理解设计中的文化基因转译:香草意象转化为可降解的竹纤维提花,玉佩元素演变为可拆卸的磁吸搭扣,云中君图腾通过3D打印技术获得立体呈现。这种转化印证了司马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论断——在贴身衣物上重构的楚辞美学,恰是最具颠覆性的文化宣言。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当运动内衣的吸湿速干面料承载着《九歌》纹样,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便随着现代人的汗水获得永恒表达。"
通过展示传统纹样在时装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我引导学生思考"灵修""众女"等意象的现代转译可能。这种教学策略暗合陈振林"读写结合"理念,当学生尝试将"纫秋兰"转化为可调节肩带上的刺绣纹样,将"驾八龙之婉婉"解构成内衣支撑结构的力学美学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着文化基因的创造性重组。正如课程尾声时我播放的《典籍里的中国》片段所示,传统文化正通过这样的教学场域,在聚光灯下完成涅槃重生。
我的这场教学印证了“文化传承不是考古式的复原,而是创造性的生长”。当学生们在作文中描绘"楚辞纹样随人体曲线流动,如同《离骚》的韵脚在三维空间重新排列"时,属于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承方案,正在传统美学的基因重组中谱写出新的生命韵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