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2)真如观:智者大师要我们进一步修习真如观。真如观是观察生命无量流转中的前后变化,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定要有业力的造作,果报才会出现。譬如自己现在是个人,你有人的相貌及思想感受,这都是因缘所生,都与自己前生所造的业力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因缘所生法,从本性上来观察,因缘所生法的本性是毕竟空。透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观察,就把个体生命如梦如幻的五蕴诸法剥开来,使我们见到不生不灭的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所谓的把心带回家,我们就从个体生命流转的五蕴果报,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亦即回归到整体生命。

前面的个体生命,有其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因素,而所谓的整体生命的真如观,它是超越时空的,不论你造作什么业力,它的相貌皆是如。这种真如观把我们从生灭变化的因缘中,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也就是回归到每一个人最初流转之前的家。

所谓的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简单的说,果报是由业力所创造,若穷本归源,假设我们还未起心动念造作业力之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透过我空、法空智慧的观察,就能超越时空,把生命回归到最初的原点,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本性。在本性中安住,无有少法可得。

以上是整体生命的观察。

当我们对生命具足因缘观,见到个体生命的流转,开始注意自己的业力;也能透过我空、法空的理观,超越现实的因缘,回归到本性。能如是观察,即已具足自觉,自己能正确而不颠倒的见到生命的真相。这自觉是不同于凡夫的无明妄想。

(二)觉他:觉他不同于二乘,这是菩萨所特有。前面的自觉是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这个觉他是菩萨的大悲心,菩萨观察众生苦或圣教衰,而生起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大悲心。他看到众生因为没有见到生命的真相,只是随着自己的感觉走,随顺当时的情绪,造种种的业力,故菩萨假借各种语言文字,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开导颠倒的众生,使他们也能觉悟,这称为觉他,觉他是偏重大悲心。

(三)觉行圆满:觉行圆满不同于菩萨,菩萨虽有智慧的自觉,有智慧的观照,也有大悲心的利他,但内心仍是有所得,仍有微细的法执,故觉行不圆满。只有佛陀能自觉、觉他圆满,称为觉行圆满,整个觉悟的功行圆满无缺。

以上对佛陀的解释是通于三世诸佛,但这里的佛陀,特别是指我们的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说: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机缘既熟,应病与药也。

经题的说字,蕅益大师解释这个说是欢喜,佛陀为什么欢喜呢?因为悦所怀也,佛陀这时满足心中的希望,所以他感到欢喜。佛陀有什么希望呢?佛以度生为怀。

以前我们学过菩萨戒,知道菩萨心中有两个希望:一是上求佛道,使自己的生命增上;一是下化众生,教化摄受一切众生。菩萨的生命有以上这两种希望,但佛陀在上求佛道上已修习圆满,所以佛陀的生命只有度化众生的目的。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有两个:

(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假如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若为他说法,他根本得不到利益,这时佛陀默然,等待未来的因缘。

(二)机缘既熟,应病与药:如果众生善根已成熟,佛陀就为众生开演种种的法门,以对治众生的诸病。以上说明佛陀说法能契理契机。

这段的佛以度生为怀,值得我们注意:佛陀不论以什么方便来度众生,他的内心只有一个目的,完全是为利益众生,弘法的目的就是只为众生能得到利益。《金刚经》说,事实上佛陀并没有说法,若说佛陀有说法则是谤佛。如果佛陀没有说法,世间怎会有佛法的流通呢?智者大师解释说,因有四悉檀因缘而安立佛法。这是说,佛法的建立是基于使众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悉檀,如果没有四悉檀因缘,佛陀不说法。

到了末法时代,尤其唐朝以后宗派的争执,如中观学者毁谤唯识学者,他们认为建立阿赖耶识是着相;唯识学者也批判中观学者,认为为他们安住在偏空。如是宗派间的批评纷争,使佛法的修学落入意识形态的争执,这是由于不明白佛法安立的因缘,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就是说这个人心中的障碍,必须借由这个法门才能解脱,另一个人的障碍,又必须要借另一个法门才能解脱,所以药是用来治病的,病治好时,病不可得,药也不可得。

所以佛法是应病与药,可能你不需要这个药,但别人需要,所以选择自己所需服用的药物,但对别人所需服用的药物,保持尊重与赞叹,这才是佛教兴盛的相貌。因此我们不应该落于有所得的法执,如是才不会失去佛陀说法的本怀。

由于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有诸多障碍,所以佛陀开出以下四十二篇章的主题来加以对治。这解释经题的四十二章。

四十二章约数标名。盖从一代时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简明者,集为一册,以逗此土机宜。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四十二章的名称是依数目而安立的,四十二个篇章的主题分散于诸经之中,印度的祖师大德把它会集成四十二章。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之中,佛陀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灭,说法五十年,讲经三百余会,在这佛陀的一代时教之中,摘录最重要,简单明了,而有助于修学佛法的一些法要,抄录成一册,以契合中国人的根机。

本经是东汉时传到中国最早的一本佛经,中国文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论语或孟子,体裁都是篇章的形式,如为政篇或德行篇等。佛教传到中国,为使士大夫能接受佛法,所以佛经的体裁也就编成类似论语的篇章形式,以契合中国人。

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本经的文字虽简略,但所包含的义理广泛,含尽了天台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通、别、圆四教:

(一)藏教:这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法华经》说小乘教是三藏教,经、律、论三藏的法义区分明显,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据《法华经》而安立,它属于小乘声闻法。通、别、圆都属于大乘。

(二)通教:通教的义理类属于中观的学者。中观为何说是通呢?智者大师说,通是指通前通后,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佛法不论修大乘或小乘,内心皆以空为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所以空义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学习的,故称为通。

(三)别教:别教是类似唯识学者,以阿赖耶识的受熏,建立整个染净因果。阿赖耶识的缘起思想,为什么称为别呢?别是指别前别后,别前藏教通教,别后圆教,它是发明诸法的差别,故称为别。

(四)圆教: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涅槃经》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属于圆教,因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别的种种差别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融通了理性的空义与种种事相的修持,故称为圆,圆是指圆融无碍。

以上的通教、别教、圆教是大乘的三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

蕅益大师说本经:文略义广,赅通四教。本经的修学方法,当体是声闻法,因它所对治的是三界的烦恼,特别是对治三界的贪欲,强调对治三界的烦恼,以引导我们出离三界。本经对发大悲心,以善巧方便,广度众生,所谈的并不多,所以本经当体是偏重断恶修善的声闻法;但是从义理上来说,本经是旁通大乘,它含摄大乘的义理,所以说赅通四教。

经: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

经题的经字,是指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修多罗是契经,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下契众生差别的根机,满足这两种条件就有资格称为经。

本经是传到中国最早的一部经。东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梦到有一全身放光的金人在殿堂中,汉明帝见这金人,生大欢喜心,梦醒后他向大臣宣说此事,有一掌管历史的太史傅毅说:臣尝闻,西方有神名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

太史说,从过去历史的记载,周召王时西方有神出世,称为佛,陛下所梦的金人应该是西方的圣人——佛陀。汉明帝觉得他与佛陀非常有缘,因为他见到佛陀时感到特别的欢喜。他于永平三年做此梦,永平七年下定决心派郎中蔡愔及其它十八位文武官员,西寻佛法。

他们到了中印度,遇到了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两位大阿罗汉,于是启请两位尊者,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回到中国的洛阳,汉明帝很欢喜,在洛阳盖白马寺,请尊者翻译经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本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有一道士名褚善信,他具足种种的神通,能飞至天上云霄,也能钻入海里,他起慢心,上书皇帝说,我们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能使我们长生不老及有种种殊胜的功德,佛教是外来的宗教,皇上不应该厚此薄彼,放弃本土宗教而信仰外来的宗教。这道士乞求皇上,在洛阳白马寺盖两个坛场,东坛放道教的经典,西坛放佛教的经典,以坛香的火来火化,结果道教经典敌不过业力之火而烧毁,皇上令人抢救得一部《道德经》。佛教的经典在火烧时,因为它的义理合乎真实道理,所以放出金黄色的光明,佛教的经典完全没有受毁损。于是汉明帝对佛法更加有信心,普遍要求百官及士大夫学习佛法。以上是本经传至中国的因缘。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貂珰

虐文受死遁后他们都疯了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四十二章经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