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夫欲染不去,则净行难成。净行不成,则本明不发。故反复于断爱去欲之修,以为行道守真之助,而要归于无我。了得无我,心垢自尽,常光现前,是则名为解无为法。

在渐教的对治法门中有两个主题,一是对治欲染,一是修学净行。

在灭恶生善中,本经的次第是要我们先灭恶,因为三界的贪欲烦恼,若不以持戒加以对治,则很难成就戒定慧,因为贪欲烦恼会构成遮障,所以先断恶再修善。若戒定慧的净行没有成就,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整体生命的心性则难以显现,所以不依止渐教,对顿教的理观也有障碍。所以:故反复于断爱去欲之修,以为行道守真之助,

以前我们研究的菩萨戒,它的重点是在大悲,所以它在戒法的对治上,偏重在瞋心、慢心与嫉妒心,这三种烦恼是成就大悲的最大障碍,而贪欲烦恼并不是破坏大悲心的最大障碍,所以菩萨戒中,对比丘、比丘尼所拥有的资具,如应该拥有多大的钵,多少的衣服,菩萨戒对此并不很在意。但在声闻法的角度上,声闻法的修学重点在出离三界,而出离三界的最大障碍就是贪欲烦恼。

本经既然是在引导小乘或大乘学者出离三界,而出离三界所有的障碍根源就是爱欲烦恼,所以本经强调对治三界的爱欲烦恼,以四念处的观行——不净、苦、无常、无我,作为修行的正行,持戒断欲去爱为助行,最后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我空真理。了达我空真理,进一步通达法空,则心垢自尽,内心有所得的污垢也随之消尽,最后就趋向于我空、法空的无为真理。

所以本经的修学次第,先从有为的修学再契入无为的真理。

以前忏公师父在斋戒学会讲《八大人觉经》,他说《八大人觉经》的要点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什么叫乘法身船呢?我们要依止不生不灭的理性来修学善法。

前面的八大人觉有八种修学,从无常无我、少欲知足乃至发起出离心、菩提心,这些是有为的造作,而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断恶修善的修持,你要依止不生灭心,才能至涅槃岸。忏公师父说前面的八种修学,若不能与法身船相应,则不能至涅槃岸,这些善法就只能流落到三界的生死大海中,创造暂时的安乐果报,如此而已,因为你缺乏法身船。所以透过戒定慧的灭恶生善,最后会归到我空、法空的无为法,如此的善法才有解脱的力量。

以上是本经的第一个主题——修学戒、定、慧,第二个主题是以下的策发出离心。

然而世人,往往贪着有为,不舍爱欲者,何也?由不知人命无常,世界幻化,以须臾之乐招长劫之殃。刃蜜炬风,其言绝痛。有丈夫之志者,其不可瞿然深省乎?

本经在讲完戒定慧之后,很强调修无常观。然而世人,一般众生贪着有为,不舍爱欲,尤其是过去生善业强者,他今生修行会有困难,因为他前生善业强,使他今生的生命身体健康,貌相庄严,眷属美满,他就容易被眼前的因缘所障碍,无法舍离爱着烦恼。

为什么不能舍离爱着呢?他明知生命的目的应该积功累德,为什么拨不出时间来修学呢?这以下说明理由,由不知人命无常,世界幻化,以须臾之乐招长劫之殃。因善业强者,他对今生美妙的果报,容易生起常见的颠倒,他以为他能长命百岁,永久受用今生美妙安乐的果报;他不知人命无常,死亡终有一天会来临,把今生美妙的境界全破坏。他起常见之后,贪着眼前一时的快乐,不惜造作罪业,以至召感来生长劫之苦报。

若从因缘观来观察,我们在个体生命的流转上,每一个剎那生命都要面临两种情况,一是受用果报,一是创造因地。一方面我们继承过去的业力,遇到很多人事的因缘,承受由前生的业力所创造的果报,可能是快乐的果报,或者是痛苦的果报;另一方面,自己以什么心态来面对果报,所采取的行动又创造了另一个业力。所以我们的生命体在每一个点上,在受用果报时,也在创造新的业力。

因此我们的生命有两种选择: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一)众生畏果:

颠倒的众生并不在乎造什么业,他是畏果,他重视的是果报,现前的生命不能有痛苦,只能有安乐。为了成就暂时的安乐,不惜造作罪业,即使罪业会召感来生痛苦的果报,他也不畏惧,所以说是颠倒。众生畏果,只重视眼前的果报,而忽略了因地的业力。

(二)菩萨畏因:

一个有智慧的菩萨畏因,他遇到不如意的果报是逆来顺受,因为这是过去的业力所创造,随缘消旧业,自己认命承受果报。菩萨所在乎的是面对果报时,所采取的行动决不能造罪业,若造罪业,这罪业必定召感来生的痛苦,所以菩萨他很重视因地。

菩萨因修无常观,他会注意生命的因地。若不修无常观,以须臾之乐,招长劫之殃。只追求眼前的快乐,而不在乎这眼前之乐所造的恶业,就犹如刃蜜炬风,只见刀上的蜂蜜,而未见蜂蜜后面的一把刀。故一个有志于成就出世间功德者,对眼前的安乐所带动的罪业,应该感到恐惧而知反省。

无常观的涵义,简单的说,佛弟子对生命的观察,生命的重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因为最后的结果,自己并不能控制,那是前生的因缘,不可能再回到前生去改变业力。现在的身相的外表,内心的善恶功能,及外在的人事因缘,这些是前生的业力所召感,我们只能随缘消旧业。重点在于我们如何过这一生,以什么心态面对顺逆的境界,又造作累积了什么业力,这才是我们所在乎的,因为今生的业力又会召感来生的果报。自己会有这种觉悟,是因为修无常观,故能从眼前的境界中跳脱出来。

以上是本经的第二个主题——修无常观。

以下一段是总结。

经言:佛所言说,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学者于此尽心焉,则五部诸经,俱可得门而入矣!

——摘自彭际清居士《跋》文

前面讲到顿教的止观,也说明了渐教戒定慧的修学,但佛陀的法要,无论顿渐,就像甜度非常均匀的蜂蜜,不论中间或边缘的甜度皆相同。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执理昧事,或执事昧理,理事皆同等重要。我们若能体会本经的顿渐兼修,则对佛陀的五部诸经——华严部的顿教;阿含部、方等部、般若部等是渐教对治的渐初、渐中、渐后;法华涅槃是会渐归顿,把渐教法门会归到顿教。若能修学本经的顿教与渐教,即能体悟佛陀所说的五部法要。

由以上古德的开示可知,本经的修学是顿渐兼修,理事无碍。我们刚开始要从顿教中生起甚深见,知道生命的依止处,所谓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今生一时的尊贵安乐,这都不是皈依处,皆是无常败坏,唯有开显不生不灭的本性,才是究竟的涅槃安乐。自己要把流转中的究竟皈依处——自己的家先找出来,先定位出自己的修学目标;有这甚深见以后,再立定自己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广大行,如是一步一步的回归到自己的目标,这是本经的主旨。不过本经的广大行偏重在断恶修善,对于度众生方面发挥的比较少,它偏重在自利的功德。

蕅益大师在《灵峯宗论》上说,有人问言:开悟后修什么?一般没有开悟的人,心随境转,住在眼前的个体因缘中,不断随顺因缘流转;开悟的人则知道这些是生灭法,他安住在清静本性。有人问言:开悟后修什么?蕅益大师回答说:

开悟后,炽然修福。

就是虽了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也不能忽略因缘,因为悟后仍要不断的净罪集资,所悟的真理才能更加显发,理与事是互相资助的,所以有了甚深见后还要有广大行。若开悟后,没有悟后修行的行动力,这解悟很快就消失,因为这解悟太薄弱脆弱。

所以古德说:乘性起修,全修在性。起初依止不生灭心,修习种种净罪集资的断恶修善,但这些修学最后仍是全修在性,它有助于开显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由理观而生起事修,事修也能资助理观。

也就是说,起初是由内心的观照力而产生行动力,但行动力也资助观照力,这就是为何若违犯戒法,会对止观产生障碍,因罪业有罪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对修习圣道皆是障碍。

所以我们不应该执理昧事,理论上虽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在事相上要炽然断恶修善。本经的主旨也是这种涵义——顿渐兼修,理事无碍。本经的修学就是这样子,当然个别相貌我们从下次开始,会从四十二章里面,逐章解释,这个地方只是一个大纲的说明。

好,我们就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四十二章经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