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二章断欲绝证

前一章是事相的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有它的因与果,前一章的因果是清净的因果。这一章是讲非因非果,什么是非因非果?

从甚深见所观察的真理是断欲绝证,心中没有五欲的杂染法,也没有果证的清净法。在道法上,没有**,也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证的差别,那是不生不灭的平等法性,这称为道。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前一章的道是一种因缘所生法,可透过你的造作修持而出现果报,故是因缘所生法;这一章的道则是非因缘所生法,是宇宙间本来就存在的真理,造善时它是如,造恶时它也是如。

出家的修道人在有为法的修持上,首先要断欲去爱,断欲去爱是指持戒与修定。起初要持戒,奉持佛陀的戒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作,断除身口二业的爱欲。进一步要修习禅定,调伏心中的攀缘心,对治意业的爱欲。总之,透过持戒与修定,断除身口意的爱欲。但这时心中我见、法见的种种颠倒都还存在,所以更进一步要修智慧。

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我们应该了解遍计本空,依他如幻,通达我空、法空真理,觉悟不生不灭的无为法。识自心源偏重在断惑,达佛真理,悟无为法偏重在证真,所以前面是破恶,这里是生善。

如何修断恶证真呢?所谓的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呢?以下开出三个次第:

(一)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这里以唯识的观法来做解释,修唯识观起初的资粮位就是修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唯识学认为修空观所对治的是遍计执,不是对治依他起,因果的法则是不能破坏的。修空观所破除的是心中的名言与颠倒。

在对治名言的过程中,唯识学分成两个次第:

(1)外无所求:这是对治所取相,所取是外境,对治所取相是外空,外境是毕竟空。对外境的毕竟空,唯识学是观诸法如梦,这是无常观。有时我们的颠倒是外境所引生,譬如善业强福报大者,容易生起常见的颠倒,这时要观想自己今生所受用的福报,无论是身体的健康,美妙的眷属,及广大的财富,这些都只是暂时存在,当死亡来临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自已要经常思惟死亡的到来,当死亡来临时,它会把今生所有的受用完全破坏。所以外无所求是破除所取相的执着。

(2)内无所得:破除对外境的执着后,其次要断除内心的执着。内无所得的观法,唯识学是观心性无生,这心的颠倒主要是名言,观察自己心中的妄想是由相状所引生,这相状是依他起性,是由业力所变现的种种相状。善业强者,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所取到的色声香味触法,如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皆特别殊胜美妙;有些人过去生中有罪业,因为这个罪业,他六根所取到的相貌是卑贱苦恼。这相状无论是善相或恶相皆不能消灭,佛法的空观不能消灭依他起性,若消灭依他起则是断灭见。所以依他起要保留,因为它是因缘有,我们所要断除的是颠倒有的遍计执,也就是自己依止相状所安立的名言,这些名言应该要破除。

什么叫做名言呢?如在光线不足的黑暗地方,见到一条绳子,这绳子是依他起,不能说它没有,但你的眼睛见到绳子时,心中却出现蛇的影像,这蛇即是颠倒有,是自己心中所捏造出来的,自己认为这是一条非常可怕的毒蛇,牠会伤害我。这些概念名言都是自己所捏造出来的,这一部分要断除。

所以这里的内无所得是破除心中的名言,观察这些名言是自己的妄想因缘所生起。以上是对治能取相,对治能取着的这念心的名言,这是内空。因此先修外境的空,再观察内心的空。

(二)心不系道,亦不结业:前面的内无所得,外无所求是资粮位菩萨的如理作意,这里是加行位菩萨的修行,他在长期如理思惟的熏习之下,由生转熟,内心任运不刻意的安住在戒定慧圣道上,他也不造罪业,因为已调伏烦恼,没有烦恼也就不造罪业,所以他内心是任运安住在圣道上,他不必刻意系道。这是形容加行位菩萨对圣道已渐渐相应,道法的力量在他心中已由浅转深。

(三)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这是形容通达位菩萨的修行,他不但不造作身口的恶法,也没有意业的忆念,他对恶法是无念无作,对戒定慧是非修非证;对于道的观察,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诸位的差别,在一切法中,是最为圆融殊胜,名之为道。

佛法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在调伏心中的颠倒过程中,所开展出的戒定慧法门,没有两个人所修的是完全相同的。

譬如你持戒,他也持戒,你们两个人不可能持相同戒法,也不可能修同样的禅定。又如修我空观、法空观,你喜欢修唯识观,他喜欢修天台一心三观,另一人欢喜修中观,这也是种种不同的观法,种种的名言安立。但是当成就圣道时,每一个人却都没有差别。佛法就是如此的微妙,在过程中方便有多门,你可在一百部的经典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但到了最后成就时,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在领悟圣道时,却是现出无有少法可得的无差别相。所以修中观的学者,与修唯识或修天台的学者,起初对空观的解读虽有所不同,但成就空观时,却相同没有差别,因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

古时有一禅师修行有了心得,因为禅宗修学佛法是不立文字,不读经典,所以修禅的学者要请善知识印证,于是这禅师找法演文义禅师印证,他说:我经过长时的修行,心中有心得,我现在的心境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请禅师替我印证。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是表示他心中的乌云都已消失。法演禅师答说:你这个道,犹是阶下汉。这是说禅师与道还有一段距离。禅师谦卑的说:请师接上阶。他请法演禅师拉他一把,法演禅师答说:月落后,再来相见。若要与道相见,万里晴空,一轮明月的境界也要消失掉。

这是说,起初在对治烦恼时,内心是依止戒定慧,有戒可持,有定可修,有智慧可观照,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是在修道过程中,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对治法门,应该说已走在通往道的路上,但若要与道相应,月落后,再来相见。最后是回归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这是没有开口处,已没有对立相。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有对立,有能对治的戒定慧,及所对治的烦恼,但到到了道时,这时离诸对待,无有少法可得。所以说以如幻的戒定慧,消灭如幻的烦恼,最后内心是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修行人在修道过程中,需要做很多事,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到了最后成佛,无有少法可得;虽无有少法可得,却又具足一切功德。不过在刚起修时,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自己要先观空,从假入空,先不要急着观依他如幻。当遇到障碍,先把心带回家,不要相信自己的名言,我们最大的错误是相信自己的概念,犹如见到绳子,认为它是蛇,若相信它是蛇,则永远无法解脱,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生命就变得非常复杂。

所以身在凡位,起初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若遇逆境,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把心带回家,自己的家应该有个法宝,如持佛号、往生咒、大悲咒,这个法宝就是自己的家,以这个法宝破除名言。不论有多好的理由,都不要相信自己,让自己的心保持在没有名言的境界,自己的修行智慧才能渐渐成长,如此才能正确的观察生命。

如果一开始不对治名言,即使修种种的布施,持戒也庄严,自己仍在颠倒之中,这个善业只是得到暂时的可乐果报,临命终时一定会起颠倒,为什么呢?因为平时颠倒,临命终时也一定颠倒。

为什么会起颠倒呢?因为从来没有消灭心中的名言,只是一直跟着感觉与名言走。在生命中虽然积集了某一部分的善业,或持戒修定,或广结善缘修善法,如是以颠倒心为基础,虽然积集了一些善业,但你颠倒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佛法很重视消灭颠倒,也就是破除心中的名言,佛法的修行先要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也就是先否定再肯定。起初修时偏重在否定自己,再渐渐从空出假,许下广大的悲愿,广度众生,这是佛法的修学次第,就是我们讲的解无为法。若内心一直只在有为法中活动,生命就只是积集善业,根本谈不上所谓的解脱。因此若有志于解脱,如何超越心中的名言,超越心中的颠倒,这才是修学的重点。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四十二章经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