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 5 章

我个人在想这个少欲知足的问题,我们以前研究的《佛遗教经》及《八大人觉经》,佛陀对正道法门的禅定与智慧,不断的强调,劝勉我们修学,而对助道法门的少欲知足,佛陀也不厌其烦的提醒劝修。我在思惟佛陀教法的涵义,今天我们遵循佛陀的道法,忏悔业障,积功累德,在修布施、持戒的种种善业过程中,虽然仍未能与我空、法空的真理相应,仍以有所得心修习善法,但在成就圣道之前,一定会先成就福报,福报力渐渐增强以后,自己的生命就有堪能性,有堪能性的众生,受用的资具比以前更好,生活品味也提高。

假如我们对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产生少欲知足的警觉性,则会对现前安乐的果报产生一种爱着心情,如是对追求清净无上菩提的道心,及对般若智慧的学习就会产生障碍。所以佛陀提醒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成就圣道之前虽先成就福报,但应该以少欲知足之心,检点自己的生活,避免产生对圣道的障碍。

我们看第四章、善恶并明。

善恶并明的善是指善业,恶是恶业,善业与恶业都是由身、口、意的造作而显现,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陀开示说,有十种因缘能成就善业,反过来说,也有十种因缘能成就恶业。这十种因缘分布在我们身口意三业的日常生活的造作之中,身体的造作有三种,口业的造作有四种,意业的造作有三种。以下先解释身体造作的三种罪业:

身三者,杀、盗、淫。

(一)杀生:杀生是断有情命,若杀生或断绝有情众生的生命,所召感的果报是短命多病。有些人的果报体有众多的病痛,病痛的生起是由于过去生或今生,造作了伤害众生的罪业,这罪业就会表现出多病与短命的果报。如佛陀有一弟子名叫薄拘罗尊者,他的寿命活到一百六十岁,而且在一百六十岁的生命中从未生病,他的身体特别康健,这是因他过去生持不杀戒特别严谨,故不杀生的善业特别强,果报体就特别坚固。所以杀生是应该断除的罪业。

(二)偷盗:不与而取他物,称为偷盗。若未经过对方的同意,而夺取他人的财物,即犯偷盗戒。他人的财物不只是有形的财产,也包括无形的智慧财产,所以若侵犯版权、所有权乃至于逃漏税,皆属于盗戒所收摄,偷盗所召感的果报是资财不坚固。同样的资财,有些人特别坚固,如发生地震,隔壁邻居的房子皆倒,惟独他的房子却坚固不倒。有些人的资财,水不能淹,火不能烧,地震不能破坏,为什么呢?因为在积集善业时,他能持不偷盗戒,所以这善业所召感的资财果报,特别坚固。反过来说,我们虽曾努力布施,但犯偷盗戒,那么在得果报时,一时虽拥有殊胜的资财,但这资财脆弱,可能遭水淹、火烧、地震或败家子的败坏,所以偷盗的果报造成资财不坚固。

(三)邪淫:邪淫是除己妻外,男女身体互相的接触。邪淫会召感卑贱的果报,若前生曾造邪淫罪业,则容易出生在卑贱的家族,如生于贫民窟或卑贱的种性,这与过去生邪淫的罪业有关。

以上是身体的三种造作,所带动的生命因果;以下是口业的四种造作:

(一)两舌:两舌是斗乱彼此,挑拨是非。如你向甲方说乙方的过失,又向乙方说甲方的过失,如此挑拨双方,使双方彼此产生斗争。两舌所召感的果报是多被毁谤,自己虽没有过失,但别人却认为你有过失,就是你经常会蒙受不白之冤,常遭受毁谤,这是因过去生有两舌的过失。

(二)恶口:恶口是诅咒骂詈。前面的两舌是私底下的挑拨是非,这里的恶口是当面用粗暴的言词来辱骂对方,恶口所召感的果报是相貌丑陋。有些人喜欢讲柔软语,即使对方有过失,他讲话也是委婉柔软,讲柔软语所召感的果报是相好庄严;有些人讲话刻薄,容易伤害对方,这样的恶口召感相貌丑陋,人不喜见,别人见到他,也不欢喜亲近,这与恶口有关。

(三)妄言:妄言是心口相违,内心所想与嘴上所说互相违背。妄言所召感的果报是为他所欺诳,经常被不诚实的眷属所欺骗,这是因他过去生喜欢打妄语,所以今生为他人所欺诳。

(四)绮语:绮语是无义的浮辞,讲些没有道理的轻浮言词,以增长对方的放逸。绮语所召感的果报是言不信众,别人不尊重信服他所说的话。

以上是口业的过失,以下是意业起心动念的过失,共有三种:

(一)嫉妒:嫉妒是殉自名利,不耐他荣。殉是希望,只追求自己的名利,如果别人拥有这名利,内心极不欢喜而排斥之。嫉妒与贪及瞋有关,嫉妒心是因我执重,希望自己有荣耀,如果别人有荣耀即不生欢喜,这是嫉妒心。

(二)瞋恚:瞋恚的体性是暴戾残忍,怀恨结怒。他的个性本身就暴戾,遇事情受到刺激时,容易怀恨在心,不想化解。

(三)愚痴:愚痴是于诸事理,内心迷暗。对于因缘果报的事相,及我空法空的真理,内心迷惑暗钝,不能通达明了。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以上的十种因缘障碍了圣道,这十种罪业除了使个体生命产生痛苦的果报外,另一方面,当罪业出现时,自己修止观,观察我空法空真理时也会有障碍困难,因这十种罪业会产生不随顺圣道的力量。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如果能对治这十种恶法,使它不起现行,这就是十善行。

蕅益大师解释这段经文说:善恶无性,犹如反掌。善与恶都依止身口意而造作,所以身口意本身没有体性,它不决定是善,也不决定是恶,犹如一个手掌的正面是光明面,另一面是黑暗面。若身口意随顺理性的观照,身口意就出现善业;如果身口意随顺**,就容易有过失。我们对身口意的对治,主要是对意业的观照,所以意业的痴是一种大病,内心若对真理愚痴,就很容易出现罪业,因不能随顺理性,就只能随顺感觉、随顺情绪,所以由恶业转成善业,主要是靠观照力。

蕅益大师说,前面的正道法是偏重在甚深见,内心能如理观照内无所得,外无所求,从有相的个体生命,回归到无相的真如理。当我们常起观照我空、法空真理,若疏于对因缘所生法的观照,就容易产生执理废事的过失。

过去百丈禅师讲《金刚经》,经常有一白发老翁来听经,最后讲毕,白发老翁非常感动,就向百丈禅师礼谢,百丈禅师问他是什么人?白发老翁说:我过去生是迦叶佛时的一位长老比丘,摄受很多的弟子,有一弟子问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当然修行不只是修行善业,也要修习圣道,大修行人对我空、法空无为真理的观照非常深入时,若造罪业还得因果吗?这长老比丘回答:不落入因果。这种回答就是一种邪见。

前面已说过,空与有不能对立,空一定要融摄在有中,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有相诸法是因缘生无自性,故安立为空,故空的安立是安立在自性空。佛法所讲的空,不是一种存在的实体,它是一种概念,因为诸法无自性,故说是空,所以空事实上是在破除遍计执。这长老比丘把空与有划成对立,因为这样的邪见,堕五百世为狐狸。这白发老翁听闻《金刚经》,了达无住生心的真空妙有的真理,破除了邪见,解脱了狐狸身。

这一章告诉我们,前面在观察我空、法空真理时,自己要知道,虽然法性本来空寂,但因果丝毫不爽,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一切法毕竟有,整个缘起的**界,因为它的本性是空,所以任何的造作,就会现出种种的果报。这一章提醒我们,在修习我空、法空时,也不能忽略身口意的造作。

第五章、转重令轻。

前面一章说明应该避免造罪业,因为我们不欢喜痛苦的果报,这一章是假设已经造罪业,则应该以什么方法来转重业成轻业。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大智慧的佛陀开示说,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因过去习气的引导,多少有身口意的过失。假设我们对这过失不能自我反省,以自我反省的力量来消灭心中的恶念,若依止安住在这相续的恶心中,不能加以调伏,则未来会有什么果报呢?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罪业所召感的果报,犹如河水归于大海,大海吸纳四方来的河水,更加增长广大。同样的,如果不能反省对治过失,罪业的力量也会更加的广大。

反之,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身为凡夫,虽然有身口意的过失,但在佛堂拜佛,静坐修止观,在宁静的心中与道法相应时,他黑暗的心中就会出现光明的观照,他能检查出所造作的身口意过失。当然一个有正见的人,内心会有增上惭愧,他以惭愧心呵责烦恼,使自己改恶行善。这个人与其他的人同样有过失,但因他有改恶行善的增上惭愧,罪自消灭,罪业就在惭愧改过中逐渐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犹如一个人虽然生病,但他能把汗逼出来,也就逼出身上的病毒,病痛就能好转。

以上说明虽有过失,但能自我反省与不能自我反省,对生命造成不同的差别。这一章的观念我们待会再做个说明。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
×
四十二章经
连载中妙音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