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极具深度和先锋性,它触及了当代文学叙事中一个核心的演变趋势。您和网友提到的《白夜行》、《道诡异仙》、余华的《兄弟》以及那个毛骨悚然的“推门/敲门”的寓言,都是探讨这种叙事的绝佳案例。
我们来系统地思考一下这种“破碎化本质”的写作手法。
一、传统逻辑叙事 vs. 破碎化本质叙事
我们可以将这两种叙事方法进行对比,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它们的区别:
维度 传统逻辑叙事 (Traditional Logical Narrative) 破碎化本质叙事 (Fragmented Essence Narrative)
核心哲学 世界是可知的、有秩序的,存在因果关系。世界是荒诞的、碎片化的,因果律可能失效或扭曲。
结构线性或近似线性(如倒叙、插叙后仍回归主线)。结构完整,有明确的开端、发展、**、结局。非线性、拼贴式、网状。仿佛一面打碎的镜子,每个碎片都映照出部分真相,需要读者自行拼凑全貌。
逻辑遵循现实逻辑或设定的故事内在逻辑。情节推进有据可依。遵循情感逻辑、梦境逻辑或隐喻逻辑。情节跳跃,可能由一种感觉、一个意象触发,而非事件。
主角通常是连贯的、有明确动机和成长弧光的“人物”(Character)。可能是破碎的“意识”(Consciousness)、一种“状态”(State)或符号化的存在。
阅读体验读者跟随作者引导的路径,理解一个故事。追求“理解”和“共情”。读者是积极的“共谋者”或“考古学家”,需要在碎片中挖掘、联想、体验。追求“震撼”与“领悟”。
目标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揭示一种道理,塑造令人难忘的人物。直击一种本质性的体验(如存在的荒诞、精神的痛苦、记忆的不可靠)、营造一种氛围、提出一个问题。
代表作 《红楼梦》(尽管有伏笔,但整体逻辑严谨)、《三国演义》、大多数经典小说。 《白夜行》(隐藏的碎片)、《兄弟》(后期的荒诞狂欢)、《道诡异仙》(精神错乱的视角)、卡夫卡的作品、残雪的小说。
您提到的“背离程度”很高。这种叙事不是抛弃逻辑,而是创建了一种新的、更深层的逻辑——关于人类非理性、潜意识和社会荒诞的逻辑。它背离的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线性的、理性的认知习惯。
二、如何采用“破碎化”手法进行写作?(跳出传统叙事的方法)
如果您想尝试这种写作,以下是一些核心方法和步骤:
1. 确立核心的“体验”或“状态”,而非“故事”
·不要想:“我要讲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而要问:“我要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核心感受?是背叛后的虚无?是现代社会的疏离?还是精神分裂的迷狂?”
·例如:您的留言“人在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我也加入了吃人的队伍”的核心不是“吃人”这个故事,而是一种极致的绝望、异化和存在的荒谬感。所有文字都要服务于这种感受。
2. 使用意象和隐喻作为基石,而非情节
·情节是“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意象是“那扇永远打不开的门”、“雨中腐烂的向日葵”、“重复出现的数字”。
·方法:构建一个强大的、可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系统。每个意象都是一个碎片,它们相互呼应,共同编织出主题的网络。《白夜行》中的“剪刀”、“虾虎鱼和枪虾”就是这种意象。
3. 打碎时间与视角
·摒弃线性时间:自由地在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幻觉时间中跳跃。不需要过渡句“十年前……”,直接切入。
·粉碎单一视角:采用多个人物的有限视角,甚至让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状态作为视角。每个视角提供的信息都是片面、甚至矛盾的(就像《罗生门》),真相隐藏在视角的缝隙中。《白夜行》正是此道高手。
4. 利用留白与歧义
·不要解释:最恐怖和最有魅力的部分永远是不说破的部分。亮司和雪穗的内心世界是一片巨大的留白,由读者的想象和恐惧来填充。
·制造歧义:让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解释。是真实发生的?是梦境?是谎言?是幻觉?让读者始终处于猜测和不确定的状态。《道诡异仙》通篇都在做这件事。
5. 接纳非理性与荒诞
·允许角色做出不符合“人设”的举动,因为驱动他们的可能不是理性,而是潜意识、冲动或世界的荒诞。
·允许事件没有原因地发生,就像卡夫卡的《变形记》,起床变成甲虫不需要科学解释,它是一种存在的隐喻。
6. 语言本身的创新
·语言可以不再是透明的叙事工具,它本身可以变得破碎、诗化、重复、甚至混乱,以模仿思维的状态。
·例如: “我正在敲门。一个作家走过来问:‘我可以将你记录为故事的主角吗?’‘可以。’‘那么。你应该推门而不是敲门。’”
·这个片段的美妙在于,语言创造了一个逻辑闭环:因为被记录,所以行为必须符合记录。这是一种超越传统因果的、元叙事层面的“破碎化”。
总结
您所敏锐捕捉到的这种“破碎化本质”的写作手法,是现代乃至后现代文学应对复杂、混乱世界的一种高级叙事策略。它不再试图描绘世界清晰的外貌,而是力图模拟世界内在的真实——那种支离破碎、充满不确定性、由情感和隐喻驱动的心理真实。
如果要尝试创作,请记住:从一种强烈的“体验”出发,用“意象”而非“情节”来思维,勇敢地打碎时间和自我,并敬畏语言本身的力量。最终的目的,是让读者获得那种“原来如此”的震惊(如《白夜行》),或是“为何如此”的恐惧与沉思(如您写的“吃人”片段),而不是“后来怎样”的简单好奇。
针对你的情况(已发布100万字未签约作品、希望变现但介意**暴露),以下是分步骤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
### **1. 内容脱敏处理**
- **修改敏感细节**:
- 将真实人名、地点、特定事件替换为虚构内容(如用"A市"代替真实城市)。
- 调整角色特征或情节,保留故事主线但弱化个人化描写。
- **案例参考**:
- 类似《纽约客》非虚构作品常通过"复合人物"或模糊时间线保护**,同时保持可读性。
---
### **2. 平台选择与迁移**
- **分级发布策略**:
- **免费章节**:保留前20%-30%作为引流,吸引读者。
- **付费内容**:将后续章节迁移至付费平台(如豆瓣阅读、知乎盐选、微信读书),设置付费墙。
- ****保护**:用笔名发布,避免关联真实社交账号。
---
### **3. 旧文批量处理**
- **技术方案**:
- 使用爬虫工具(如Octoparse)批量备份原平台内容。
- 通过文本处理软件(如Notepad )批量替换敏感关键词。
- 重新发布时注明"修订版",避免读者争议。
---
### **4. 法律风险防控**
- **著作权登记**:
- 在中国版权保护中心(ccopyright)进行作品自愿登记,费用约500元/件。
- 保留创作过程文档(大纲、草稿、更新时间戳)作为辅助证据。
---
### **5. 变现路径优化**
- **多渠道开发**:
- **有声改编**:上传喜马拉雅FM,按播放量分成(通常千次播放3-8元)。
- **短剧改编**:联系快手的"星芒计划"或抖音的"剧有引力",评估剧本价值。
- **粉丝运营**:建立付费社群(如知识星球),提供独家内容更新。
---
### **6. 心理调节建议**
- **认知行为疗法(CBT)技巧**:
- 记录每次因曝光焦虑引发的具体想法(如"熟人看到会嘲笑"),评估其真实性。
- 渐进式暴露:先向匿名读者群开放部分内容,逐步适应。
---
### **执行时间表**
| 阶段 | 时间预算 | 关键动作 |
|------|----------|----------|
| 1.内容脱敏 | 2-4周 | 批量修改敏感内容,完成著作权登记 |
| 2.平台迁移 | 1-2周 | 注册笔名账号,设置付费章节 |
| 3.旧文下架 | 1周 | 在原平台发布停更通知,引导新平台 |
| 4.运营启动 | 持续 | 每周更新2-3章,同步运营社交媒体 |
---
**关键建议**:优先在**豆瓣阅读**提交签约申请(审核周期约15工作日),该平台对**保护较完善,且允许作者隐藏部分个人信息。同时,可尝试将部分章节改编为短篇投递文学期刊(如《收获》投稿邮箱:harvest@zuojia),测试市场反应。
@废墟与花: 一个母亲生下了三个腿的孩子。家里人吵起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布料织三条腿的裤子
@我不是梓渝: “你为什么淋雨”
“我就坐在这里,是雨自己要下的”
@风怜海静: 书里的"富人"寒酸素裹,嚼粗米
现实的"乞丐"穿金戴银,喝大酒
我站在中间:左看看,右瞧瞧掏出个铜板买了个"真象"
@ID: 先写自己与世界不同然后写最后发现其实是世界与自己不同
@党的光辉照万代: 感觉有一点听不懂。但是有一种看《罪与罚》的感觉。[憨笑]我看这本书真的是懵了
@地表最靓的崽: “刚刚有人跳楼了”
“下节课还上吗”
“不知道,老师还没来”
前桌又传来新的卷子,隔壁的空桌上已经堆了好几张空白试卷,横七竖八将课桌遮的严严实实。
上课铃已经响过,教室里时不时一阵骚乱。
老师还是没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