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植物图书馆与理性橄榄枝

与黄恬聚餐的第二天,沈泠就要去参加一档还没结束与公司的合约,开自己的工作室时,公司给她签的推理类综艺,现在这个时段,根据档期,她要去录最后的收官。

综艺的收官录制,选在了一个远离市区的生态庄园。

天有不测风云,原本晴朗的天空在下午骤然变脸,狂风卷着豆大的雨点砸下,紧接着一道刺眼的闪电劈中了庄园附近的变压器,伴随着巨响,整个录制现场陷入一片黑暗和混乱。

供电系统瘫痪,备用发电机也无法立刻启动。节目被迫中断,所有工作人员和嘉宾被困在逐渐被风雨侵袭的场地里,狼狈不堪。

“怎么办导演?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这里也没法待了!”现场执行急得团团转。

导演看着窗外瓢泼的大雨和漆黑一片的园区,焦头烂额。就在这时,一个当地的工作人员凑过来小声说:“导演,我记得这附近不远,好像有一栋私人别墅,是那个晟景资本池总的产业,平时好像没什么人住,要不……去试试求助?”

池早?导演心里咯噔一下,那位可是出了名的难打交道。但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他硬着头皮,通过各种关系层层联系,最终竟然真的得到了应允——可以暂时借用别墅的门廊和前厅避雨,并借用电源处理一些紧急设备,但严禁进入生活区和打扰。

车队在雨中艰难地挪动,终于抵达了那栋位于半山腰的别墅。与雾灵山那处充满生活气息的院落不同,这里的建筑风格更加冷峻现代,巨大的玻璃幕墙在雨夜里像一块黑色的巨岩。

众人狼狈地涌入门廊,带着泥水的脚印瞬间弄脏了光洁如镜的地面。工作人员忙着接电、整理湿透的设备,六位女嘉宾则挤在相对干燥的前厅,看着窗外丝毫没有减弱迹象的暴雨,都有些惊魂未定。沈泠裹着工作人员递来的薄毯,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颊边,显得有些可怜兮兮。她下意识地从湿漉漉的口袋里摸出一颗糖,发现糖纸都快被浸化了,只好悻悻地放回去。

就在这一片忙乱中,别墅通往车库的门悄无声息地滑开。

一个身影推着一辆沾满泥点的山地自行车走了进来。她穿着一身专业的黑色防水骑行服,头盔夹在臂弯,柔顺的短发被雨水打湿,几缕贴在额角和脸颊,更衬得肤色白皙。脸上带着剧烈运动后的红晕,呼吸还有些急促,但那双眼睛依旧冷静清明。

正是池早。

她显然没料到前厅会是这副“灾民”聚集的景象,脚步顿在原地,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扫视了一圈混乱的现场,目光最终落在了被众人围在中间、裹着毯子显得有些狼狈的沈泠身上。

沈泠也看到了她。四目相对,气氛瞬间有些凝滞。沈泠没想到会在这里,以如此狼狈的姿态再次遇见池早。她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想把毯子裹得更紧些,仿佛这样能维持住一点摇摇欲坠的体面。

节目导演赶紧上前,陪着笑脸解释:“池总!实在抱歉打扰您!我们那边园区停电了,雨又太大,万分感谢您能让我们暂时避一下……”

池早没说话,只是将自行车靠墙放好,摘下头盔,动作利落。她脱下湿透的骑行外套,里面是一件速干运动背心,勾勒出清瘦却蕴含着力量的身形。她走到控制面板前,熟练地调高了中央空调的温度,让冰冷的前厅稍微暖和了一些。

“线路在那边,用完整理好。”她指了指墙角的接口,声音因为刚才的骑行带着一丝微喘,但语调依旧是平的,听不出情绪。她甚至没有多看沈泠一眼,仿佛她只是一个陌生的、需要被临时安置的物件。

然而,就在她转身准备离开,经过沈泠身边时,她的脚步几不可察地放缓了一瞬。她的目光快速掠过沈泠微微发抖的、还沾着泥渍的小腿,以及她下意识蜷缩起来的脚趾。

沈泠正低头看着自己脏兮兮的鞋尖,忽然听到头顶传来一个极低、几乎被雨声淹没的声音:

“二楼左手边第一个客房,衣柜里有干净的毛巾和备用拖鞋。”

沈泠猛地抬头,只看到池早已经径直走向楼梯的、淡漠的背影。她……这是在关心自己?不,不可能。大概只是出于主人对“物品”可能被损坏的本能维护——比如,怕她感冒了会弄脏她的沙发?沈泠在心里自嘲地笑了笑。

推理环节因为突发状况暂时无法继续,嘉宾们只能原地休息等待。沈泠借口去洗手间,按照池早说的,找到了二楼那间客房。客房和她想象中一样,整洁到近乎没有人气,但衣柜里确实放着叠放整齐、质感柔软的全新毛巾和拖鞋。

当她用热水擦洗完,换上干爽的拖鞋走回前厅时,感觉确实好了很多。她看到池早已经换了一身干净舒适的深灰色家居服,正坐在远离人群的单人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似乎在处理工作,对周围的嘈杂充耳不闻。但沈泠注意到,她偶尔会极轻微地调整一下坐姿,左脚的脚踝似乎有些不自然地绷着。

沈泠忽然想起黄恬的话——“她脚好像不太好,天气一变就容易疼,但她从来不说。”

外面依旧是瓢泼大雨,湿冷的空气仿佛能钻进骨头缝里。看着池早那副仿佛置身事外、却又隐约透出点僵硬感的侧影,沈泠心里那点因为被“施舍”而产生的不爽,莫名淡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这个人,明明自己也不舒服,却还能维持着这副滴水不漏的冷静模样。

等待的时间漫长,沈泠借着去洗手间的机会,稍微打量了一下这栋别墅的内部。与前厅的冷硬现代风不同,通往内室的走廊一侧,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墙,后面并非庭院,而是一个室内生态造景区!柔和的补光灯下,各种形态奇特的植物茂密生长,有挂着水珠的鹿角蕨,有颜色斑斓的秋海棠,甚至还有一小片模拟湿地环境的苔藓和食虫植物。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湿润泥土和植物清香。这景象让沈泠瞬间想起了黄恬说的——“她那个别墅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植物”。

更让她惊讶的是,她无意中瞥见一扇虚掩的门后,似乎是一个书房。借着一丝缝隙,她看到里面并非豪华装修,而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密密麻麻的书籍,许多书脊上贴着不同颜色的标签,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得令人咋舌。这无疑就是黄恬口中的那个“小型图书馆”或“资料库”了!亲眼所见,比听说的更让人震撼。这个池早,私下里真的拥有一个如此庞大而井然有序的精神世界。

过了一会儿,池早似乎处理完了手头的事情,起身似乎想去厨房倒水。她经过沈泠身边时,沈泠正低头看着手机里《雨夜》的剧本资料,为下一个可能恢复的录制环节做准备。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又被不远处那面植物墙吸引,脑海里结合着刚刚看到的“图书馆”,对池早这个人的复杂感达到了顶峰。

池早的脚步再次停顿,这次比上次更明显。她的目光先是落在沈泠的手机屏幕上,停留了大约两秒,然后顺着沈泠的视线,也看了一眼那片生机勃勃的植物墙。

然后,她像是随口提起一个无关紧要的市场信息,声音平淡无波,却又似乎因这周围的环境——她的植物她的书,而少了几分平时的纯粹商业感,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基于个人认知的分享欲? “上个月在四明山徒步,遇到了青山基金的陈裕霖老先生,他提到,很欣赏你对《雨夜》那个项目的坚持和解读,”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一株长势极好的石斛兰,“他年轻时在那边做过地质勘探,对那片土地有感情。投项目,有时候也看这份感情联结。他个人对西南地区的非遗记录和生态保护议题,投入度很高。私下里,他更偏好那些能体现‘手工感’和‘在地性’的落地活动,对过于华丽的商业包装,反而心存疑虑。”

沈泠愣住了,抬起头,错愕地看向池早。池早却没有看她,视线落在那些植物上,仿佛只是在对着她的收藏品自言自语。她为什么会突然跟自己说这个?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她个人印记的空间里?

几乎是瞬间,沈泠就明白了。这不是好心提点,这更像是……投资人在自己的“资料库”,无论是书本还是人脉信息构成的里面,检索到了一条可能对潜在合作对象有用的数据,并基于效率原则进行了告知?池早看好青山基金会投资《雨夜》的可能性,而一旦电影成功,其背后所关联的西南文化、环保议题,或许能衍生出新的、符合晟景标准的商业机会?她是在为自己未来的潜在利益铺路。

想通了这一点,沈泠心中刚刚因这满室书香与绿意而生出的些许恍惚立刻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精准计算的清醒。她收起手机,直视着池早,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池总告诉我这个,是想做什么?”

池早终于将目光从植物上移开,转向她,那双清澈的眸子里没有任何被戳穿的尴尬,只有一片坦然的冷静,甚至带着点“你终于问到重点了”的意味。她看着沈泠,像是看着一个终于理解了信息交换规则的合作伙伴,唇角似乎极淡地勾了一下,转瞬即逝。

“先拿下投资再说。”

她留下这句充满现实功利意味的话,不再停留,转身走向厨房,身影融入那片由书籍和植物构成的、独属于她的私人领域边界。背影依旧挺直,步伐稳定,仿佛刚才那句看似带着一丝“个人色彩”的提示,从未发生过。

沈泠看着她的背影,深吸了一口混合着植物清香的空气。看,这就是池早。即使在她最私密、最充满个人气息的领地里,连释放一点点可能有助于你的信息,都带着明确的投资目的和冷静的算计。她不会无缘无故提供情绪价值,甚至不会无缘无故提供信息。每一份“给予”,背后都标好了她认知中的价码。

但无论如何,这条关于陈老先生喜好的信息,确实很有价值。沈泠默默记在了心里,同时,对池早这个“行走的图书馆与植物园兼理性机器”的复杂认知,又加深了一层。

雨还在下,别墅外的世界一片混沌。别墅内,混乱的综艺录制与一个秩序井然、充满隐秘热情的私人世界短暂交汇,碰撞出无声的火花。沈泠知道,她和池早,依然走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只是这一次,轨道的交叉点上,多了一份基于纯粹利益考量而抛出的、冰冷又现实的“橄榄枝”。而她,会接下这份“橄榄枝”,利用它,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橘涂十一日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她怎么这么硬核
连载中木旦羊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