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的均输平准,是秦念读到时为之惊叹的政策。
平准法最早出现于战国,李悝在魏国实行“平籴法”,用于管控粮价。
而三百多年后,桑弘羊开创性地将平准法推广到粮食以外的商品。
这是华夏史上首次实现国家对大量商品的系统性物价调控。
【刘彻:何谓均输平准?】
漠北之战消耗巨大,刘彻的国库极为空虚。
不然也不会与张汤商议出勒索王侯钱财的白鹿皮币。
如今看到有“提高财政收益、也对百姓有利”之策,刘彻当然想要采用。
【秦念:桑弘羊提出,将郡国向中央缴纳的贡品按市价折合为当地盛产的物品,均输官负责将这些物品转运到其他地方高价出售。】
【秦念:在均输法的基础上,平准官负责在物价低时收购、物价高时售卖,就可以平抑物价并赚钱差价。】
桑弘羊既惊且喜!
他虽然受前任大农令郑当时所荐,受命参与盐铁官营之事,但现在依旧只是侍中。
均输平准一出,桑弘羊确信自己必然能够受到陛下的重用。
这是被后世秦皇定论为“可以青史留名的善政”!
桑弘羊欲求青史留名!
“桑弘羊,朕任命你为大农中丞,先领盐铁事。均输平准一事,务必尽快制出章程。”
领命之后,桑弘羊大胆进言:
“陛下,臣请询问官吏**之弊!”
【刘彻:官吏如何**?】
秦念怀疑“刘彻”在水时间。
都是打工人,合情合理。
她当然要配合。
【秦念:其一,均输官吏强迫百姓贱卖自己生产的物品,去购买均输法要求的当地物品。同时,均输官吏还会在验收时百般刁难,借此对百姓强买强卖。】
刘弗陵眼中异彩连连。
盐铁之议上,儒生就是以此为由反对阿父施行的均输平准!
【刘彻:应当何解?】
【秦念:百姓继续上交原本的赋税,替换成均输物这个步骤交由官吏来办。】
竟如此简单?
刘弗陵没有质问霍光为何不提此法。
此刻他想起了秦念所说的“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
刘弗陵想不到这个办法,是因为他没有去过民间,他不清楚具体情况。
就连他的阿父汉武帝,也在《轮台诏》中提及边塞守备涣散的情况无人上报,需要从俘虏口中才得知真相。
蒙蔽君王,是这些臣子的共识!
盐铁大议上那么多官吏与儒生,都在争论均输平准的利弊。
却无人提及“替换成均输物这个步骤交由官吏来办”这个最简单的办法。
因为无论哪一方,都于其中获利。
哪怕是反对均输平准的“贤良”,想要的也不过是废除均输平准更利于他们敛财,并非真心为民。
所谓与民争利,就只是一面“旗帜”。
霍光看出了陛下对他的芥蒂,却没有为自己辩解。
他虽然效忠君王,却深知不能同时得罪盐铁之议的双方。
那是自绝于天下。
以先帝的威望,张汤尚且未能善终。
张汤之死,不仅是因为三长史的诬告,更因为先帝身边有太多人在诋毁他。
盛宠于先帝尚且落个如此下场。
霍光生性谨慎,又怎敢在陛下猜忌他时这般引祸上身?
………
刘弗陵都能看出来的事情,刘彻当然也看得出来。
权贵豪富的利益,果然与君王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会截然相反。
刘彻不相信文武百官都是废物,都看不出均输平准之弊!
但此弊端却未能革除,明显就是能够看清利弊之人不愿意背叛阶级。
比如霍光。
身为唯二的“顶级文臣”,主父偃早死,霍光就是最应该察觉利弊并上禀朝廷之人!
但刘彻不会追究。
身为托孤重臣,辅佐出刘弗陵刘询两代明君,霍光纵有私心,也算得上忠于大汉。
【刘彻:既有其一,应有其二。】
刘彻已察觉出天幕的一大作用:
许多政策的施行,现在无法看出其利弊,但后世却看得清清楚楚。
【秦念:其二,官商勾结。比如官吏出卖平准信息,商人借此提前囤积或抛售商品牟取暴利。三长史就是以这个罪名诬陷张汤。】
张汤怒目。
朱买臣、王朝、边通,他一个都不会放过!
诬陷他与商人勾结,但他死后家财不到五百金,这张汤怎么能忍?
刘彻却从中看出更多蹊跷。
他必然是知道有官吏以此牟取巨利,并对此深恶痛绝,才会连张汤都杀。
知道此弊,却未能革除?
刘彻细思其中关窍,发觉此事不同于均输官吏借权欺民。
官商勾结一事,最难处置。
【刘彻:当如何改之?】
“当如何改之?”
嬴政问的是大秦的公子们。
此时众公子除胡亥以外,皆已来到章台宫。
胡亥声誉与民心之低,足以说明他绝对不适合当大秦太子。
扶苏未能继位,嬴政担忧长子或是因病早逝。
命太医令为扶苏问诊的同时,嬴政也在做其他准备。
汉朝刘彻逼杀刘据,还有刘弗陵。
他不能只有一个继承人。
………
太子李承乾未能作答。
李世民没有感到失望,毕竟这个问题就是朝堂诸卿也难以回答。
官商勾结,古已有之,非因平准法而起。
就连大唐也多的是官商勾结之事。
此事难绝。
【秦念:多培养一点张汤。】
【刘彻:?】
【秦念:清廉的酷吏,不就是治官商勾结的最佳人选吗?】
【秦念:等等,该不会这才是张汤的真正死因吧?刚好死在均输法试行的当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