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郎:“....最高五成?它怎么不干脆搞奴隶制算了?”
“奴隶制收益不如自耕农。”
“你方才还说奴隶的亩产比自耕农高。”
图南点头。“确实高,但自耕农生产的粮食官府只能通过收税拿走一部分,奴隶生产的粮食,官府可以全拿走。而且自耕农承受能力强,不会轻易造反与逃亡,耕作时也会非常努力。奴隶就不同,干活时能偷两分懒绝不只偷一分,且每个活着的奴隶都有一颗造反与逃亡之心。因为这些因素,奴隶有个不同于自耕农的特点,不论是自耕农还是奴隶,人口越多管理成本越多,但自耕农的人口不论怎样增加,只要土地够,收益都高于成本。奴隶制则不然,奴隶的收益更大,但数量越多,管理成本增得比自耕农更快。不论土地够不够,当奴隶人口超过百万,奴隶的管理成本便超过了他们能带来的收益,奴隶主若不想破产,唯一的选择是杀死多余的奴隶,可奴隶的数量多了后,造反力量也更强大,谁杀谁不好说。”
顿了顿,图南补充。“还有一个因素,因为收集到的资料太少,所以我也只是猜测。”
“什么猜测。”
“奴隶死得很快,因此要维持奴隶生产模式必须不断补充人口,可奴隶与奴隶生小奴隶太慢,而且小奴隶要长到可以劳作的年纪需要十几岁,远不能满足奴隶生产模式的需求。奴隶生产模式需要青壮奴隶,不需要花十几岁时间才能干活的小奴隶,最佳选择是从外部补充可以马上干活的人口。如此一来,当奴隶数量变得非常多,人口死亡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整个国家的人口也会停止增长,甚至不增反减。”
“若是如此,倒可以解释为何那些人口众多的王朝,到末期时人口便不再增长,死亡人口超过了出生人口。”五郎若有所思。“但多少比例才是极限?五成够多吗?感觉每个王朝灭亡时表现都有所差异。”
“人口基数越小的国家,承受能力越强,人口越多的国家,对这方面的承受能力越弱,比如人口超过五千万的,还没发展到五成便因为这个过程中的动荡而遍地起义,王朝倾覆。”图南若有所思。“感觉那些国家可能也没想让这么多人口变成奴隶,谁好端端的想自尽?只是推开毁灭之门的人没有能力关上这扇门,奴隶的利润太高了,会有很多人跟着下场,每个人都想着再赚一点就好,再赚一点又一点,等冷静下来时发现奴隶人口已经达到五成。”
五郎感慨。“**如高山滚石,一旦开始,至死方休。”
图南点头。“人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旁人,是自己。”
写下最后一笔,图南合上书卷。“该干活了。”
五郎抓着图南追问:“海国有这种现像吗?”
“没有。”
“真没有?”
“真没有,至少当下没有,鲛人是长生种,搞奴隶制无异于快速自灭全族。而且奴隶制的土壤是农耕,海国失去了几乎所有的陆地疆域,而海洋农业....若说陆地的农业税偶尔能有人收明白,大部分时候收不明白,可就算收不明白,也能做到一段时间里收的税也比成本多。那海洋的农业税却是从建国起就没一日收明白过,好不容易收上来仨瓜俩枣,还比不上收税的成本,到折丹王这里干脆对农业税弃疗,政权财政高度依赖商税。可商业与农业不同,奴隶主可以让奴隶去种地,因为耕地自带束缚能力,但让奴隶去经商,奴隶会很感谢主人赠于跑路盘缠。”
五郎松了口气。“没有就好。”
图南道。“安心,海国从海若王立国到禺京之乱社会矛盾大爆发隔了千年,除非未来的继承人是个绝世败家子,不然你我有生之年看不到那一日。”
五郎含笑,笃定道:“海国未来的皇与后必不会是绝世败家子。”
没人会盼着自己的族群不好,图南对五郎的话给予赞同反应。
赞同后,将文具放好,图南起身,五郎见了撸起袖子与图南一起下地干活。
虽已孟夏时节,并非农时,但这神农大会的参赛者来自十洲七洋,带来的作物种类囊括沙漠作物、高原作物、海洋作物、平原作物、丘陵作物、热带作物、寒带作物....要啥有啥,需要的土壤环境不同,需要的气候更不同。
朱厌君能根据参赛者报名时地上的土壤环境要求——必须是这颗星球有的土壤环境——调出完全一致的土壤环境,何况区区农时。
图南分配到的实验田便维持在农时状态。
俩人一人牵牛一人扶犁将翻地。
图南感慨道:“可惜朱厌君的这种能力不持久,最多维持一岁半,还有范围限制,不然淮水诸邑沃野尽是上田,能产多少粮食?”
五郎:“那如今这样也挺好的,若淮水尽是上田,海国焉有与兕国博弈的能力?”
国家之间博弈的是国力,什么是国力?粮食就是国力。
图南:“可元洲有过安澜王朝啊。”
“那也只能等第二个安澜王朝建立后再来研究。”
图南也反应过来。“建木没长在海里真是可惜。”
翻地、育苗、插秧。
图南每一步都有条不紊,五郎初时没觉得哪不妥,但毕竟是奉命出使的使者,不时要陪着杜若往来海洋农耕区与热带稻田区,虽然主要任务是勾搭别国农学家,致力于比赛结束后农学家跟着使团回海国,保护本国的农学家不被别国使团勾搭走,但也会看到别人是怎么种地的。
看农学家们种地种多了,五郎也对比出异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