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框架理顺后,林清颜的写作进度一日千里,沈亦舟在新团队的项目也逐步步入正轨。
生活像一条平静深流的河,承载着他们各自的事业与共同的期许,稳稳向前。
直到一个周末的午后,林清颜在浏览学校校友会网站时,无意间点开了一个名为“启明星计划“的链接。
这是一个由学校牵头、校友会负责运营的公益助学项目,旨帮助家境困难但品学兼优的低年级学生,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的资助形式,缓解其经济压力,助其专注学业。
网站上公示着部分待资助学生的匿名信息,只有简单的代号、年级、专业和一段由辅导员撰写的情况说明。
林清颜本是随意浏览,目光却在其中一条信息上停住了。
代号“晨曦“,物理学院大一学生,来自西部某偏远县城,家庭经济来源单一且不稳定,父亲务农,母亲多病,下面还有两个弟妹。
辅导员的评语写道:“该生学习极为刻苦,天赋亦佳,入学成绩名列前茅,生活极为简朴,常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然学业压力与经济负担并重,望能获得支持,使其潜力不被埋没。“
“物理学院“、“天赋亦佳“、“潜力不被埋没“……这些字眼像细小的钩子,轻轻扯动了林清颜的心弦。
她几乎是立刻想到了当年的沈亦舟,那个同样来自外地、同样凭藉着天赋与刻苦在学术道路上默默前行的少年。
虽然沈亦舟的家境未必如此艰难,但那种对知识的纯粹渴望与面对未来的坚韧,却有着某种奇妙的相似性。
她将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旁边正在阅读文献的沈亦舟:“亦舟,你看这个。“
沈亦舟抬起头,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快速浏览了那条信息。
他的目光在“物理学院“和“潜力不被埋没“上停留了片刻,神情没有太大波动,只是眼神专注了些许。
“你想参与?“他问,语气平静。
林清颜点了点头,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和坚定:“嗯。看到‘晨曦’,我好像……看到了某种可能性。也许我们一点微小的力量,就能让一颗本来可能被现实尘埃掩盖的星星,继续发光。“她顿了顿,看向他,“而且,是物理学院的学弟呢。“
最后一句话带着点小小的私心,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公益行为,更是对他们共同经历的某种致敬,对那片他们都珍视的“纯粹星空“的守护。
沈亦舟没有立刻表态,他重新将那则信息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又点开了“启明星计划“的具体章程和资助流程,快速浏览起来。他的姿态更像是在评估一个项目的可行性。
片刻后,他关闭网页,看向林清颜:“程序清晰,资金流向有监管,受助对象筛选机制完备。可以参与。“
他的结论简洁明了,如同做出一项常规决策。
但接着,他补充了一句,“我们可以选择‘多对一’中的份额捐助,根据章程,这样能更灵活地控制投入,也降低受助方的心理压力。“
他考虑的不仅是意愿,还有执行的细节与效果,甚至细致地考虑到了受助学生的感受。
林清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的支持总是这样,不张扬,却落到实处。
“好。“她应道。
两人很快按照网站指引,在线提交了资助意向,选择了资助“晨曦“同学部分学杂费和生活补贴的份额。
流程走得很快,几天后,他们便收到了校友会发来的确认邮件,并附上了一个专用于与资助方沟通(信息经过匿名处理)的内部邮箱地址。
尽管知道对方信息是匿名的,但第一次给“晨曦“写邮件时,林清颜还是斟酌了许久。
她不想让这份帮助带有任何施舍的意味,更希望传递一种来自学长学姐的、纯粹的鼓励与支持。
最终,她以沈亦舟和她的共同名义,写下了一封简短而真诚的邮件:
**“晨曦同学,你好。**
**我们是学校的校友,通过‘启明星计划’了解到你的情况。
我们钦佩你于困境中坚持求学的毅力,也相信你在物理领域的潜力。
一点微薄之力,希望能为你减轻些许负担,让你能更专注于学业与探索。**
**学海无涯,前路或有挑战,但请坚信知识的力量与坚持的价值。如有学业或生活上的普遍性困惑,亦可来信交流。**
**祝,学业进步!**
邮件发出后,他们并未期望立刻收到回覆,毕竟对于一个课业繁忙且可能不善言辞的大一学生来说,回应陌生人(尽管是资助人)的邮件可能需要一些勇气。
然而,一周后,他们竟收到了回信。
邮件同样简短,措辞谨慎而郑重:
**“学长、学姐,你们好。**
**收到邮件,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与鼓励。
这笔资助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我会珍惜这个机会,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物理学很有趣,虽然有些地方还不太明白,但我会继续钻研。谢谢你们。**
**晨曦“**
看着这封朴素的回信,林清颜仿佛能看到一个青涩而倔强的身影,在图书馆的灯下埋头苦读。
她将邮件拿给沈亦舟看。
沈亦舟读完,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回覆得体,态度端正。“
这是他能给出的、极高的评价了。他顿了顿,难得地多说了几句,“从信息看,逻辑清晰,目标明确。是个可造之材。“
他的话让林清颜更加确信他们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看见与认可,或许能为那个遥远的、陌生的“晨曦“注入一丝坚持下去的力量。
这件事并未在他们的生活中掀起太大波澜,只是悄然成为了他们共同规划的一部分。
每月定期的资助款项,如同一个小小的、固定的仪式,提醒着他们在经营自己小世界的同时,也与一个更广阔的、需要帮助的群体产生了微弱的连接。
一天晚上,林清颜在整理书桌时,又看到了那个装着时间胶囊的黄铜小盒。
她忽然心有所感,对沈亦舟说:“亦舟,你说,五年后,当我们打开这个盒子的时候,‘晨曦’会在哪里?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沈亦舟正在检查一组实验数据,闻言抬起头,目光扫过那个盒子,又落回屏幕,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确信:“基于现有行为模式与反馈推演,其持续在物理学领域深耕的概率超过百分之七十。
五年后,应处于研究生阶段或已在相关领域就业。“
他的回答一如既往的理性,像一份冷静的预测报告。
但林清颜却从中听出了一种笃定的信任。
他相信那份资助投注在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上,相信那颗名为“晨曦“的星星,终将凭藉自身的光芒闪耀。
她笑了,将黄铜小盒小心地放回抽屉深处。
无论五年后“晨曦“身在何方,此刻他们传递出的这份善意与期待,本身就已闪闪发光。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
今天,我们共同决定,将一点微光投向远方一颗名为‘晨曦’的星辰。
这并非施舍,而是对曾经也可能步履蹒跚的自己的隔空回响,是对纯粹求知火种的守护。
我们资助的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学弟,更是资助了‘可能性’本身。愿这一点星火,能汇入他脚下的路,照亮短短一程。
而我们,在成为彼此港湾的同时,也试着成为更远方灯塔的一块砖石。
爱,原来不仅是双向奔赴,也可以是星火的接力。
“**
沈亦舟的日程本上,则增添了一条与往常风格略显不同的记录:
**“
事件:与林清颜共同参与‘启明星计划’,资助物理学院大一学生‘晨曦’(匿名)。
决策依据:对象筛选机制可靠,潜力评估积极,社会效益预期乐观。
观察:受助方反馈态度积极,符合预期。
长期影响:有待观察。
附加记录:此行为符合关系价值观中‘积极外部性’与‘社会责任’维度。
林清颜在此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共情能力与社会参与意识,对关系的社会属性有正向强化作用。
“**
在他精密运转的理性系统中,这次资助行为被清晰地归类为一项具备正面社会效益的“投资“。
但记录末尾那句关于林清颜的评价,却悄然泄露了这一行为在他内心激起的、超越纯粹理性计算的细微波澜——他欣赏并认可她的这份柔软与广阔。
他们的爱情,在构建二人世界的坚固城池之余,也开始尝试打开一扇窗,接纳更远处的风雨与星光,并将他们共同积攒的温暖,悄无声息地传递出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