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信教结网消怀

逢五排十是寿光大集,老爷找来当地的一护兵,领着她们娘仨出去转了转,看看寿光的景点。如冬夏常温的温泉,张飞凉袍的古槐,千年仓颉墓,城隍庙石狮,古老的文庙,宁国寺等。

二太太小脚,没走多远,累的不愿再逛了,叫着回府。

这时,最累的是秀,无论走到哪里,还得背着小少爷。大集人多人乱,万一走失了那还了得!其实她什么样的好景也无心去看,只是不得已跟着受罪而已。大家在小摊上给小少爷买了些好吃好玩的,就一块回了家。

回家后,太太问引路的护兵说:“先生,我们走了半天,这么大的寿光城,怎么没有看见教堂呀!”

大兵说:“有啊!有一处洋鬼子办的教堂,离这不远,太太想去,我随时可引路。”

太太说:“星期天早饭后,你领我去看看?”

大兵说:“行,我一定照办!”说完敬了个礼转身走了。

来到寿光后,什么也不用操心,老爷一切都安排好了。一日三餐是包店饭。就是与饭店早定好,三顿饭都是按时送到大门口。店饭分好几等,要什么档次支什么钱。他们是每顿一大盘木须肉或鸡蛋炒菜,油饼或馒头等。跑堂的把饭送到门口,秀接来端在桌上。母子三人用完饭后,秀洗刷干净碗筷放在一边,等下一顿来送饭时带回去。生活是不成问题,就王老爷忙于公务,很少在家,太太感觉与坐牢差不多,与世隔绝,太寂寞了。

幸好到了星期天,那当向导的大兵来了,带她们娘仨去教堂,指好路后,大兵就走了。

教堂虽然不大,但整洁庄严,中间高挂十字架,三级台阶以上的平台上,有讲台。讲台是老牧师讲读圣经的地方。大殿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愧是神的圣殿。

苏太太从小信主,来在了主神面前,如同回到了父母身边,对主有说不完的委屈和认不完的罪,求主饶恕、恩典、眷顾和怜悯,跪地祷告不起。

这时秀也赶快学着跪下,但她不知是什么神。她只知道是神就减轻自己的苦,求神帮助她赶快回到姥姥与母亲身边,这是他最大的愿望期盼。但她不敢出声,只有在心里向神默祷祈福,泪水也止不住的像断了线的珠子,悄悄地滴在了自己的膝盖上。至于主能不能心领神会,助一臂之力,那只有天知道。

不一会来了好多基督徒,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同样都跪下祷告。随后就是唱赞美诗,再接着就是牧师讲道。

这时,小少爷吵着要走,太太让秀带他出去玩,别妨碍人们听道,但不要走远了。

秀背上弟弟出来了,讲的什么她没有听到。但她很想知道神的大能大德。能不能把自己救出苦海,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深深地期待着,盼望着??

以后,每到星期天她娘仨必到,而且都比别人去得早。天长日久,听得多了,有不明白的秀就回家后问太太,娘都一一解答。有时候太太身体不爽,或有别的事,就叫秀替她去做礼拜,穿上唱班的白袍子,替她唱诗赞美神。

老爷也知道太太寂寞,给她买了台留声机,在那个时代算是最先进最美的了,可以天天听京剧,但听多了,有时也有腻烦的时候,这一些总代替不了她内心的空虚。

一天,太太叫人领来了一批网子。网子,在旧社会有一段时间,外国人有戴网子的习惯。中国的妇女,无论老的少的,只要心灵手巧都会结网子,十个一打,十打一捆,是当时妇女的一份私人收入,手巧的一天能结七八打。先把长头发一根根的接好,然后缠在梭子上,用一公分左右的则子比着,像结渔网一样,只是孔小罢了。梭子是牵引经纬线的工具,头尖,有沟槽,可以绕上头发,然后开始心灵手快地结起来。

太太叫秀学着结网子,秀说:“娘,我会结,而且我结的很快很好,每次都是打一等。”

太太说:“那好,我给你接头发,挣的钱我不要,你自己攒着,等结婚时用。”

秀听说结婚二字,立即红了脸,马上改口说:“娘,我才多大,挣了钱给弟弟买好吃的吧!”

“孩子,娘说的是实话。等你长大了,找一户好人家,好好过日子。我再帮你找到你姥姥家。我这都是真心话,信基督的人从来不撒谎,撒谎是有罪的,好好地结吧!”她安慰秀说。

从此以后,孩子睡了,只要有空,她们娘俩就一个接头发,一个结网子来消磨无聊的时光。

在寿光安下家后,苏太太隔三差五就催老爷回老家一趟,一方面看看大姐,一方面帮她料理料理家中的大事。老爷总是说:“公务忙,没有空。”老爷不回家,二太太总感到对不起大姐。

催急了,老爷就瞪眼说:“闲的没事干了,多操多少闲心!”有时回家当天就回来,连一宿也不待,男人就是这个坏脾气,喜新厌旧,没办法,只有替大姐鸣屈叫冤。

苏太太心眼好,每逢初五逢十寿光大集,集上人山人海,三五十里路的人都来赶大集。在集上太太只要见到辛庄子的人,无论穷的富的老的少的,都邀到家中吃了饭再走。走时,把少爷好吃的好玩的,给那有孩子的人家带上些,一表做大娘或祖母的一份心意。再就叫来人带口信问大姐安好,说:“我一再催老爷回去,他就是不听,我也没办法!”说一些抱歉的话。

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二太太是个好心人,老实忠厚,能体恤人。有时穷人遇到难处时,在家里借贷无门的情况下,来到寿光向二太太求情,借几个钱急用,二太太从不推辞,慷慨施舍,从不叫人出不去门。有时还不让老爷知道。常了人们都是好借好还。所以,二太太在人们的心目中,口碑很好。她虽是城里的阔太太,但一点架子也没有,不拘束人。所以在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中,二太太一点也没有受委屈和折磨,这是后话。

来寿光不多日子,家中传来喜信说大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老爷三十五六岁就添了孙子,当然高兴,说要回家一趟。二太太听了也很高兴,专门上集买了银项圈和银锁,还有小孩穿的漂亮衣服,又掏上十块大洋叫儿媳妇卖鸡蛋养月子,包成一大包,让老爷带回去。并且说:“我今次不回去了,等孩子百岁时,我一定回家看看,你就叫媳妇好好保重身体,好好抚育孩子,我就放心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镜中色

春夜渡佛

贵妃娘娘千千岁

春盼莺来

逢春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往事知多少
连载中纪都水墨 /